浅析关于中学文言教学的一些思考
论文关键词:中学文言文教学 自主 读与背
论文摘要:中学文言教学是个难点。本文试从我国古代私塾教学中借鉴一些教学方法,指导我们新课改之下的文言文教学。
文言文学习很重要。可是,我们现在,既不要用文言说话,也不需要用文言写作,离文言文的语言环境是愈来愈远了。在文言文教学中,我们有许多老师,总是担心文言文教学因为缺少实践的语言环境,学生难以理解文言词句和文章内容。因此,文言教学时,老师对每一篇文言文都细讲细练。老师的用心是良苦的,希望通过这样的细讲细练,使学生掌握每一个文言词的意思和用法,能通畅地把文言文翻译为现代文,能准确地理解文章内容。可是,煞费苦心的文言教学,实际效果并不如愿,每到复习和考试时,却又惊讶地发现:学生对细讲细练过的文言文仍然知之甚少。
我们煞费苦心的教学,换来的却是如此的效果,我们的文言教学怎么啦?
这使笔者想起了我国古代的私塾教育。我国古代的私塾教学方式是再简单不过了,“口而诵,心而惟”,熟读成诵,积少成多。“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的文言教学,是应该向古私塾学习,回归到传统的“读”和“背”上来。
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文言文的教学—“读,,和“背”。
1梳理文句的听读和朗读
初中学生学习文言文遇到的第一个难题,就是文言文读起来拗口拗舌,读不顺口。
我们知道,文言文与现代汉语在语言上有二大不同:第一,文言文单音词占多数,一个汉字,就是一个词。而现代汉语多音词占多数,一个词有二个或二个以上的汉字组成。因为这个原因,学生读文言文时,依然用现代汉语的思维和朗读习惯,其结果,经常读破句,拗口拗舌。第二,文言文省略成份多,学生朗读时,总感到文言句子言犹未尽,句意晦涩,难以理解。
所以学习一篇文言文的第一步,就是要使学生读得通,读得顺。这样的方法很多,如听朗读磁带、学生模仿、老师带读、学生跟读、学生自由朗读等反复地进行,使学生能顺畅地读文言文。
2理解和积累文言文词的默读
ป《语文课程标准》对初中文言文教学提出的目标是:“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新课标虽然提出“阅读浅易文言文”,但要真能读懂浅易文言文,非有相当数量的文言词积累不可。如,表示第一人“我”的文言词有“吾、余、予、联、妾”等;表示“说”的文言词有“曰、谓、道、云”等;文言词“之”的用法常见的有①结构助词“的”;②用于主谓之间,取ช消句子的独立性;③作动词,去、往、到;④作代词,代指前文提到的内容;⑤用于句末,调节音韵等。这些基本的常见的文言词意义及其用法,是必须积累起来,烂熟于心的。
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积累?过去,笔者采取的是“单兵作战”的方法:一个文言词、一个文言词细细地讲,细细地练,把一篇原本优美的文言文弄得体无完肤,枯燥而乏味,其积累的效果却很差。而且,这种教法导致的直接教学失误是:学生阅读文言文时,死扣一字一句,不能从文章的整体上把握文章大意。我们知道,阅读文章,包括文言文,只要能从整体上准确把握文章大意,那么就可以反过来更准确地理解文章中的难词、难句的含义。而文言文的阅读尤其需要这样。而“单兵作战”的方法费时费力,又阻碍了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何苦来哉?还是回归到古代的私塾教学上来吧—“读”,默默地读。
初中的文言文,课文的注释是非常详细的。只要老师指导学生对照课文注释,默默地读,一字一句地细读,了解文章写了什么事,表达了什么情感或道理,从整体上对文章大意进行把握,把一些一下子难以理解的难词、难句先放开,不死扣,然后回过头来再读文章,也许对刚才难以理解的词、句,豁然开朗,迎刃而解。这样,学生是可以基本完成文言阅读目标的。老师要做的,是对学生仍然难以理解的文言词、文言句和文章内涵进行适当的点拨,让学生加深对文章基本内容的理解。
学生在自读自研的基础之上,理解的文言词句,要比老师讲解的基础之上,理解的文言词句,印象要深刻得多。关键是老师要敢于放手,放手让学生自读文言文。这样,他们积累和理解的文言词才能更牢固、更准确。陶行知先生打过这样一个形象的比方:如果你按着鸡的脖子喂米给它吃,鸡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主动地去找米吃。文言文的教学也应该这样,敢于放手让学生自读,自己理解和积累文言词。
3加深理解的课本剧演读
课本剧表演,就是表演形式的朗读,有感情、有表情地朗读课文。现代文可以采取这种教学形式,☪文言文也可以采取这种教学形式。而且,许多文言文还很适合运用这种教学形式,特别是有关人物对话的文言文,采取这种教学方式,往往能得到出人意料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课文有一定理解之后,适时地组织学生表演,可以加深学生对文言词句和文章内容的理解。课本剧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编撰,也可以由老师事先浓缩好文章内涵加以编撰。如果能有效地处理好文言文材料为文质兼美的朗诵材料,学生在课堂上有声有色地朗读表演,可以使原本枯燥的文言教学变得生动有趣,使学生在愉快的教学活动理解文章内容,这是老师如何仔细的讲解都达不到的教学效果。"
这种课本剧表演,学生在对文言文深人阅读和重新编撰中,加深了对文言词句的准确理解;在学生生动活泼的表演朗诵中,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这其实就是一种生动愉快的“读”。
4激发学生加强对文言文的背诵
文言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背”。没有一定数量的文言文篇目的背诵,要想积累起一定数量的文言词和提高文言文的阅读能力,是不可能的。初中六册语文,50篇左右文言文,如果都能烂熟于心,那么就有了一定数量的文言材料的原始积累,这样,何愁理解浅易文言文的基本内容呢?
那么,是否背诵了几十篇文言文,就能熟练地阅读浅易文言文呢?不一定。背诵,必须要在充分理解文言词句的基础之上,才可能对阅读有实际的效果。
背诵是枯燥的。如果一味逼着学生死记硬背,那就非但枯燥,而且极易遗忘,背诵的效果就♪不会好。因此,背诵也应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背诵的热情和积极性,化枯燥为愉快。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设计过许多行之有效的文言背诵方法。这里简单介绍几种:
①背诵比赛。学完一篇或一个单元的文言文之后,及时地引导学生举行背诵比赛,可以比单纯的背诵更能激发学生的背诵积极性。
②背诵奖励。老师事先准备好糖果,凡是能流畅地背诵全文的学生,奖给一颗糖。
③文言文朗诵比赛。说是朗诵,实际上要求学生要脱稿朗诵,同样达到了背诵的目的。
④文言句接龙活动。事先要求学生背熟全文,然后任点一个学生背出第一句,下一个学生背诵第二句,以此类推。凡是背不出来的学生,罚讲一个小故事或表演一个节目。这样学生背诵文言文的热情会陡然高涨。
其实,只要我们多动脑筋,可以找到很多好方法,激发学生背诵文言文的积极性和热情,化枯燥的背诵为愉快的学习。
当然,影响学生对文言文基本内容的理解,除了文言词、特殊的文言句式,文言句子成份省略等语言本身的障碍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对我国古代特有的风俗、生活方式、社会制度、古代文人特殊的心理特点等古人生活中特有东西了解不多,或根本不了解,这些也会影响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如,“隐士”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如果学生能对“隐士”产生的社会背景,“隐士”特有的兴趣爱好和心理特点有较为系统的了解,那么,可以肯定,学生将会更容易、更深刻地理解陶渊明的作品。再如沈复的《闲情记趣》中写道“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视之,项为之强。”学生最多只能理解到这表现了作™者的童真童趣。作者为什么要把蚊比拟为鹤呢?学生就难以理解了。其实,我国古代读书人惯用“鹤”来比喻人生大志。刘禹锡有诗云:“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含蓄地表达了诗人的鸿鹊之志。因此,沈复把蚊子比作鹤,非但表现了童真童趣,而且也隐微地表达了作者少时就有远志。如果学生了解了我国古代读书人的这一特殊的心理特点,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当会更为深远。
我国古代特有的风俗、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教师要有目的、有意识地在教学实践中,点滴传授给学生,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言文内容的准确理解。当然,这同时要求我们老师要有较为宽泛的知识积累。
学习和运用文言文的语言环境,离我们是愈来愈远了。要让初中的学生阅读文言文,确是一件难事。但是,只要在文言教学中紧扣“读”和“背”,其实就营造了一个小小的文言文学习的语言环境,朗朗的文言文读书声,虽然不能与我国古时普遍的文言教学环境同日而语,但至少是一个具体而微的文言文学习环境。这样,达到让学生读懂浅易文言文的教学目标,也不是一个难以愈越的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