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的本土化探讨

时间:2025-01-14 04:59:3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其知识、技能和理念能否很好地内化,这与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息息相关。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具有明显的机构性、阶段性和周期性的特点。本文将生态系统概念引入,改变实践教学的阶段性做法,树立实践教学的常态性观念,认为需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实验教学三者整合在一起,以学生为主体,从学生的日常生活入手,并从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围系统和宏观系统几个层次上,不断地寻找提供服务的机会,从而提高服务案主的实践能力。

[论文关键词]社会工作实践教学 常态性 生态系统 微观系统

社会工作作为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它要求学生必须具备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服务案主的实践能力,能够艺术地整合所用所学的专业价值、理论和方法为案主提供最有效的服务。而知识、技能和理念能否很好地内化,这与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息息相关。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的学生的实践能力,显然有待提高。学生在毕业后进入社会服务机构工作时,往往要经过几年的学习和锻炼的时间,还要参加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考试才能上岗,该考试无非是在弥补学院教育的不足,这说明我们的学院式教育在培养具有实务操作能力的教学目标上并未完全实现,这极大地浪费了国家的教育资源,可以说,是到了反思社会工作教育方式特别是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等内容的时候了。

在传统的社会工作教学安排和教育理念上,我们常常认为,实践教学是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延伸,是检验教学效果同时也是达成教学效果的一个必要环节。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下,在教学安排上,各个高校根据各自的教学规制,安排不同形式的实践教学。尽管形式各不相同,都很明显地具有时间性、阶段性和机构性的特点。但是,笔者认为,在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实践时间不足的情况下,传统实践教学模式,对培养社会工作应用型人才目标的实现上,是需要进行反思和改革的。因此本文将生态系统概念引入,改变实践教学的阶段性做法,树立实践教学的常态性观念,这将是思考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一种视角和思考路径。

一、传统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存在改革空间

目前,全国开设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中,都特别注重实践教学,都充分认同实践教学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各高校也都建立了完备的社会实践制度。在实践教学安排上,建立了多层次、分时段、多形式的社会实践方式,其具体安ค排包括毕业实践、暑期社会实践、假期社会调查等形式;从时间安排上看,时间在1~3个月不等。一般来说,各高校毕业实习为期3个月,时间比较长;有些院校实行“两长一短”的3个学期制,在每年放暑假之前,留有1个小学期,用来安排暑期实习,时间为1个月。有些高校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也会安排假期的社会调查。另外,各高校也与一些实务部门、街道、养老机构、民政部门等建立了社会实践的联系,为拓展学生专业视野,提升专业能力搭建平台。尽管各高校形式不同,但总体来看,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具有机构性、时间性和阶段性的特点。这种实践教学模式,虽然从教学安排上有组织制度的保障、时间上的保障,但是。对于培养具有实务操作的社会工作人才上,尚显不足,传统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往往存在着一些容易被人们忽略的弊端。

1.实践教学缺乏督导。众所周知,社会工作督导对于提高社会工作及其专业教育质量,切实保障服务对象的权益,保证服务取得预期的效果来说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督导的实践是无效实践0。目前,督导主要有学校督导和实习机构督导制度两种形式,学校督导一般由学校专业教师担任,着重专业实务理论的指导和学生情绪的督导。实习机构督导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聘请高校中的专业教师担任,一种是由机构内工作能力较强、实际工作经验比较丰富的专职社会工作者担任,直接指导学生实习。目前,在上海的社会服务机构中,有专职社会工作督导的机构并不多见,有的也只是聘请高校教师兼任督导,指导的频率往往也只是1个月1次,甚至是更长时间。对于刚刚加入社会工作机构的实习学生来说,从情绪上,往往容易承受过重的压力和紧张,甚至可能会遇到服务对象投诉实习学生的极端情况,导致学生出现挫折、失望、焦虑等情绪;从专业知识上看,可能出现有关服务对象群、服务机构、社会问题、工作知识、工作者本身等知识的不足;从行政上看,也有可能不清楚社会服务机构和服务项目的运作等内容。当出现上述问题,如果缺乏督导,不能给予学生最及时的指导和支持,将极大地影响专业服务水平和实践教学的质量。

2.毕业实践时间无法保障。一般说来,实践教学安置的形式有两种:间隔式实习是学生在学业课程暂告一段落后,有一段时间每天在机构内实习;而并行式实习安置的形式是学生每周有一段时间在机构实习,另有几天在学校上课。目前,大部分高校采取第二种形式。各个高校相对于暑期实践来说,会安排较长时间的毕业实践,通常时间为3个月,主要在三月到五月底。可是这个时间安排,对于毕业生来说,是最紧张最忙碌的阶段,有相当多的学生,在准备毕业论文的写作和答辩、找工作、参加公务员考试和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考试。可以说,这个阶段虽然在大学4年的专业学习中,是社会实践最长的时间,对提高专业技能来说,应该是最有效的阶段。可是由于实践安排,这个阶段也是毕业生最不容易安心在机构中实习的阶段,实习时间无法保证。

3.实习内容专业性不足。目前,由于在社会工作的职业化过程中,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薪酬待遇离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预期尚有距离,因此,有相当多的学生毕业后会从事专业以外的其他工作,在实践过程中,会倾向于寻找能够提供就业机会的实习场所。即便有一部分学生进入了社会服务机构实习,专业对口,但是,实习机构考虑学生缺乏实务经验,往往不太放心地让其直接面对服务对象,因此在实习时,其角色往往定位于一般工作人员,更多从事一些机构管理方面的工作,导致其专业技能、专业知识、专业价值在其工作中无从操练。

4.实践教学基地不充足。充足的专业实践基地是社会工作专业实习的有力保障。在上海,虽然相对于全国的其他省份来说,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相对成熟,学生们对实习机构的选择成为可能,但是,实习基地的数量仍然不足,远远不能满足安排目前所有学生在机构实习的要求。为了弥补实践基地的不足,各高校甚至往往把机关单位、事业单位、企业等也列为学生的实践地,这种实践基地的不足也直接影响到了实践内容的专业性。 "

二、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常态性

社会工作具有“社会医生”之称,是一门应用性极强的社会科学学科,具有十分明显的实务性取向。无论从社会工作的起源、职业取向,还是作为社会福利的传递体系上看,都是实践取向的。社会工作的重要任务和目标就是要解决社会问题,社会工作是现代社会应对纷繁复杂的社会问题而形成的职业活动,可以说,没有社会问题就不需要社会工作,社会工作也就不会产生。

从社会工作的起源来看,出于宗教信仰以及个体道德完满的需要,志愿者以其自身的义务性的实践在济贫、扶危、解困和救难等方面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从社会工作的职业化和专业属性上看,仍然具有典型的实践性。社会工作具有照顾、治疗和改变三大目的,社会工作目的目标的实现,都是通过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服务来达成的,服务本身就是一种社会实践。另外,作为专业的社会工作的实践性,更多地体现在教学环节上,一般而言,根据国际社会工作学校联合会的规定,所有学士学位的学生在校期间必须完成800小时的实习。学校认为,只有通过这样的实践定向学习过程,才能培养出合格优秀的人才。最后,“当社会工作进入制度领域,变成社会福利制度的组成部分,它更加是实践取向的。在社会福利制度领域,社会工作是社会福利服务的发送体系。所有社会政策和福利项目都必须通过社会工作实践才能得到落实。社会工作者在社会福利制度中所扮演的角色虽然很多,但主要是福利服务发送者和福利项目实施者的角色。这些任务和角色决定了社会工作在社会福利制度中的实践地位”。 目前,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社会问题社会矛盾频发,凡是社会问题出现的领域,就都是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开展实务关照的领域。社会工作是服务对象群体范围、涉及领域最广的学科,按服务人群的种类或场所划分,可以分为青少年社会工作、儿童社会工作、妇女社会工作、老年人社会工作、残疾人社会工作、家庭社会工作、学校社会工作、企业☿社会工作、医疗社会工作、司法社会工作、军队社会工作、城市社会工作、农村社会工作、社区社会工作、移民社会工作、灾民社会工作、危机干预等。也正是因为社会问题的普遍性,以及社会工作服务领域的广✪泛性等特点,使得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常态性成为可能。下文具体阐述将生态系统概念引入后,如何贯彻实践教学常态性的理念,以及实践教学模式的本土化探索。

三、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探索——生态系统概念的引入

布朗芬布伦纳是美国著名的人类学家和生态心理学家,他在《人类发展生态学》中比较系统地将生态学的隐喻引入到人类行为的研究中,提出著名的生态系统理论,指出环境对于个体行为、心理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他认为,首先,一个发展着的个人不能仅仅被视为环境所影响的傀儡,而是一个不断成长的动态的重构环境的实体;其次,个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是双向的,这是一个相互适应的过程;最后,环境不能仅仅理解为家庭、朋辈群体这样比较贴近的情境因素,而且要包括更大的社区和社会。在他看来,环境包括微观系统、中观系统——外围系统和宏观系统。可以说,个体成长的生态环境是有层级的,按与个体的互动频率和密切程度依次向外扩展,这些不同层次、不同性质的环境相互交织在一起,前者逐个地被包含在后者之中,形成了一种同心圆样式的结构。

生态系统视角常常应用在对社会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的描述,同时也应用在家庭社会工作中,用来考察家庭的社会支持系统,也用在社会适应问题的分析中。本文主要借用生态系统概念中关于不同系统的环境层次的划分,将社会工作专业学生视为中心,将其所在的不同层次的环境,视为开拓社会工作实务的领域和机会,不断地寻找和挖掘实践学习和操练的机会。如果学生能够在以自己为中心不断地向外拓展,发现各种不同层次的社会环境中的问题,并以此开展实务,使得实践教学随时随地地得以进行,这将更加契合了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常态性要求。

1.微观系统。微观系统是指个体直接面对面接触和交往而组成的系统,它对个体的影响最直接、最频繁,构成个体最重要的生活场所,如家庭、学校、同伴群体、网络等都是个体所经历的各个重要的微系统。可以说,微系统是学生面对的最重要的系统,与这些系统的互动,可以让学生无论是在学期教学中,还是假期中,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庭和朋辈群体中,都能随时随地发现各种社会问题,并随时随地开展实务服务。

随着独生子女大学生群体的形成,学生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已经变得非常复杂和多样。如情感问题、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经济紧张、人际交往障碍、抑郁、强迫症、孤独症、自闭、忧虑和自卑等。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迁,大学校园中的暴力行为、自杀行为、厌学逃学行为、网络成瘾行为、情色行为等一系列“问题行为”层出不穷。这些问题也就成了实务关照的焦点。比如,从个案社会工作的层面,无论是家庭中的成员,还是学校中的某个同学出现某类问题时,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就可以充当社会工作者,为其制定服务方案,提供专业服务。在此过程中,不断地内化社会工作价值理念,锻炼专业技能,提高服务质量。从小组工作的层面,可以由大三的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为大一的新生提供服务,也可以组成一个以“大学生城市适应成长小组”,由大三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充当小组的带领者。在带领小组的过程中,对小组活动机会的设计等内容构成进一步的实践操作机会。

2.中观系统和外围系统。中观系统是个体积极参与的两个或多个微观系统之间的互动关系,如学校和家庭,父母与同伴等之间的相互联系等。外围系统是指对个体有影响但个体并不直接参与的系统,比如父母的工作单位,学校的领导机构等都会间接地影响着个体的成长。

学生开展社会工作实务的领域还可以扩展至父母的工作单位,学校的一些相关单位和领导机构。与微观系统相比,因为其间接互动的方式和互动频率降低会影响到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分析深度,因此,中观系统和外围系统可以不作为学生开展实务的主要领域。

3.宏观系统。宏观系统是指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的社会文化价值系统¿。它通过生态系统中的微观、中观和外部系统影响个体的思想和行为,反映社会的道德标准。如社会阶层、经济结构、文化模式、社会政策、法规、价值观念等。作为间接社会工作方法的社会工作行政主要是通过改变政策法规的调整为案主提供服务。当然,学生也可以以此内容作为实务开展的切入点。

生态系统概念中对不同层次环境的划分,能够从空间上最好地诠释实践教学的常态性,使得实践教学可 ﭢ以在各种不同的场域下开展,具有空间的普遍性,保障实践教学“随地”进行。从时间的维度而言,实践教学也不应仅仅是周期性和阶段性的活动,应贯穿于社会工作教学的各个环节和内容中,打破原有的实习期的规制。可以说,教学过程就是实践过程,非教学过程也是实践过程,学生们在寒暑假更加适合于开展家庭、社区等层面的社会工作。这有利于保障实践教学“随时”进行。

生态系统概念的引入,不但对于提高社会工作实践教学的质量来说至关重要,同时由此而形成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对于提高人们对社会工作的认同度,增加接受专业服务的机会上也具有积极意义。中国人从文化传统上而言,是乐于助人的,而不太喜欢主动求助。若真需要帮助的话,中国人的求助顺序通常是遵循着亲属——政府——朋友、同学、同事——邻里的差序格局,而向社会服务组织的求助习俗尚未形成。因此,生态系统概念的引入,使得学生一方面很容易寻找到助人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使得求助者放松戒备,能和周围自己熟识的人一起面对个体的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样可以减少人们对社会组织的心理障碍。

本文所探讨的社会工作实践教学新模式,并非是对传统的实践模式的否定,而是强调在原有模式的基础上,增加更多的实践机会,树立实践教学常态性的理念,在各种不同的时空维度中随时随地开展实践教学,更好地提高专业服务水平,提高社会工作教学质量。 <>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