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解认知语言学中语义的百科知识性

时间:2024-11-10 08:55:0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读解认知语言学中语义的百科知识性

二十世界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理论发现和神经语言学的发展及各种认知语言学理论内容的基础上产生了认知语言学。和传统的研究语言的转换生成法不同,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不是独立的认知,而是人类全部认知能力的组成部分;语言是概念性的;语言知识是基于语言应用的。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法是其研究的两个重要领域,而本文又主要针对读解认知语言学中语义的百科知识性这一特征展开论述。

认知语义学同样以研究语言意义为核心,但从人类整体认知的角度出发,把语言意义视为是概念结构的呈现(manifestation of conceptual structure)和意义建构(conceptualization),即研究人的经历、概念体系和内涵于ง语言符号中的意义结构之间的内在关系。认知语义学的重要principle之一就是“意义的呈现是百科知识的”(meaning representation is encyclopaedic);换句话说, 意义结构在本质上是百科性的。这种认识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像单词这样的语言单位提供了了解大范围的概念知识体系的渠道,根据这种观点,对单词意义的理解,不能脱离于与之相关的广泛的百科知识而独立进行;另一方面,这种认识坚持认为百科知识是由于人与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互动而产生并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包含了一个人所有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并随互动时空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和积累。为了后文能充分说明和理解语义的百科知识性特征,我认为在这里有必要对传统的关于语义的研究进行回顾和批判。

语义理论的传统观即字典观认为“意义可以被分为字典成分和百科知识成分”(dictionary components and encyclopaedic components).其中,字典意义是语言单位本身所特有的,可以用成分分析或语义解析的方法进行分解,如bachelor可以分解为几个特征【+MALE, +ADULT,-MARRIED】.单词的这些特征被视为是其核心意义,是语言单位内在固有的且非语境的,因而一直以来成为各种语义学研究的中心。而且传统的语义观采用二分法,把语义分为直意和指意(sense and reference)、语义学和语用学(semantics and pragmatics)、词义和句义(wording meaning and sentence meaning)。从认知语义学的角度来看,这种传统的语义观在许多方面是令人质疑的;首先,把词汇直意和引申意的区分绝对化,我们就很难理解为什么可以说“bucket and spade”而不能说“pail and spade”,事实上这种区分在很多情况下是任意的;其次,认为词义可以独立于语境而获得的观点在实践上也被证实是不科学的,相反,只有把单词和其被运用的情景相结合才能充分理解词义;再有,认知语义学认为没必要区分语义学和语用学,因为语境对意义的理解是很关键的,甚至有些语言现象不能单独用语义的或语用的知识加以充分的解释;最后,传统语义学认为词义在本质上是相对稳定的、词本身具有意义、句意ช是词意简单的相加且构成较大语言单位如短语或句子的语法结构本身没有独立的意义等。综上所述,关于意义的理解,在传统的语义学中,其划分意义的二分法是绝对的,意义的分析是具体的(一对一的零散的分析)和分析意义的范围是狭隘的(局限于某个词或句子),从而造成语言教学活动中许多所谓“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理解障碍,使教学变得杂乱无章且毫无系统性。所以,认知语义学家抛弃了意义的字典观而青睐于百科知识观。

如前文所述,意义的百科知识性指的是语言本体意义背后的概念或知识体系,其具有如下几个基本特征:

1.原则上语义学和语用学没有区别(there is no principled distinction between semantics and pragmatics)。认知语义学家认为,单词所谓的本质核心意义和单词在使用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文化意义并不是相互独立的两个体系;恰恰相反,这两者都是密切相关并属于语义范畴,或者说语义和语用共同构成一个连续统一体。另一方面,单词只是意义建构的出发点,而不是意义的携带者。因此,既没有纯粹的语言范畴的意义,也没有纯粹非语言范畴的意义,因而在认知语言学界也根本不存在传统语言学中的语义学和语用学的划分,即不存在认知语义学和认知语用学的说法。

2.百科知识的结构性(encyclopaedic knowledge is structured),百科知识涵盖的内容如此庞杂以至让人觉得理解起来困难重重、无从下手。事实上,所有百科知识都是以某种方式且以某些内容为核心组成一个网络,即有结构的知识体系。Langacker 把百科知识分为四类,即大众约定知识(conventional knowledge,指某语言社区或社会的人共同认可并接受的一些约定俗成的东西,如传统的习俗习惯)、类/概括性知识(generic knowledge,相对于特性来说指事物的共性或人对事物的相同的体验;但共性和特性的区别往往也是相对的,在某些情况下可以相互转换)、本身内涵知识(intrinsic knowledge,指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事物固有的本质特征)、典型性知识(characteristic knowledge, 指事物特性方面的知识)。由此得出以下图示:

Conventional ←→ non-conventional

Generic ←→ specific

Intrinsic ←→ extrinsic

Characteristic ←→non-characteristic

显然,与右列相比,左列所示的序列因其相对稳定的特征而更有可能成为百科知识的核心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Langacker虽然把百科知识划分成了四类,但并不意味着这种划分是绝对的,不意味着某些知识属于某一类而非其它;恰恰相反,在不同的现实语境当中知识的类别可能发生转换或者经常重叠。

3.百科意义和语境意义不同。百科意义是以上四类知识相互贯通的结果,❥是由使用情景激发;但其意义的选择由语境因素决定,如以下三个句子:

a. The child is safe.

b. The beach is safe.

c. The shovel is safe.

尽管三个句子都有表示‘安全’,但例a强调 “The child is not exposed to danger”,例b表明 “There are no dangerous factors for tourists on the beach”,例c却指“Playing with the shovel is unlikely to cause harm to the child”.可见,百科意义是包罗万象的和全面概括的☁; 而语境意义是具体的和部分的,两者互为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 同时, 也可看出语境对意义的选择和理解同样至关重要.关于语境, 有语言学家又进一步把它划分为可提取的百科信息(encyclopaedic information accessed)、句内语境(sentential context)、句子韵律语境(prosodic context)、物理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和人际关系语境(interpersonal context)等五种.

4.词是调动百科知识的切入点(lexical items are points of access to encyclopaedic knowledge)。认知语义学家认为,词义由其使用的语境决定; 词并非是预先设定的某组信息的携带者, 词的功能在于激发与之相关的庞大的百科知识网络。

5.百科知识是动态的(encyclopaedic knowledge is dynamic)。词的本质特征意义是相对稳定的,但与之相关的百科知识却是随时空的变迁而不断变化的,如词“农民”,其内涵意义一直都指居住在农村地区以耕作土地农作物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劳动着,然而,在以农业为主的封建社会,这是一 ☺个中性词 ,只表示被封建主剥削的令人同情的广大穷苦人民;在二十世纪五、六年代,却被用来表达诸如勤劳、质朴、善良等褒义特征;在今天,相对于工人而言,该词往往被当作贬义词使用,形容一个人生活穷苦、言行腼腆、思想狭隘、目光短浅等等。诸如此类的单词还很多, 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综上所述,语义的百科知识性充分扩大了理解语义的思维空间,说明:一切存在的语言现象都是有意义的,意义都是可以解释的。对于解决在教学活动中众多之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困难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正如上文所说,百科知识的内容虽然庞杂,但决不是零零散散、杂乱无章的;相反,这是一个有结构的网络体系,那么其组织方式是什么呢?关于这个问题,目前比较流行的有两个理论,即框架论和范畴化论.下文将就这两个理论进行简单的介绍和比较。 和框架语义论一样, Langacker(1987)提出的范畴化论也是基于这样的假设:意义是百科的,对词汇概念的理解不能脱离于更宽广的知识结构. Langacker把这种知识结构称之为‘范畴’(domains). 在他看来, 范畴即认知实体, 包括智力经验﹑概念和概念结合等等. 例如, 在学习支票、外汇、结算、汇率和贴现这组词时,只有把它们纳入银行金融机制这一范畴才能使学习者完全掌握每个单词的意思和用法. 从这个意义上说, 范畴化论和框架论极为相似; 但是, 范畴化论较之框架论更加深刻全面地勾勒出百科知识的复杂结构,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构建单词概念的范畴, 其幅度相当于一个矩阵;(2)区分了基本范畴和抽象范畴, 前者主要来源于对自然性的经验感知而后者主要来源于对社会性的经验抽象;(3)范畴是等级式的组织, 范畴成员在范畴内的地位根据其拥有范畴特征的重要性和数量有中心成员、次中心成员、边缘成员等的区别 (Givón 1986);(4)框架论把框架作为解释语法行为的手段, 而范畴化论更关注概念实体的研究即知识的构建和组织、概念相关的途径和理解概念的方式方法. 从众多认知语言学家对框架论和范畴化论的阐释可以看出, 虽然两者都属于百科知识结构和表征的模型, 但前者相当于一个 ‘平面图’, 后者更像是一个 ‘立体图’.

综观全文,语义的百科知识性可以从5个方面来理解:(1)在语义和语用之间没有明确系统的分界线;(2)百科知识具有结构性;(3)百科知识与语境知识具有差异;(4)词汇只是激活百科知识的通道;(5)百科知识具有动态性(Vyvyan Evans & Melanie Green 2006: 215)。用框架或范畴模式表征百科知识的结构,使对知识的理解更具有条理性和全面性.意义的百科知识性把人的全部的整体认知纳入理解语言现象的范畴,从语言教学的角度来说,大大开阔了意义理解的视野,增强了语言学习的理据.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