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现代文学的艺术特点
摘要:我们都知道,文学与艺术是“不分家”的。文学就是一种语言文字的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更,赋予了文学“现代化”的气息。现代文学的艺术特点,正是现代文学有别于普通语言的关键所在。文学语言源自于生活,又强化了生活语言,使得读者进入文学艺术所描绘的世界,字里行间,表现的都是作者的心理状态与情感。本文浅要论述了现代文学的艺术特点。
关键词:现代文学;普通语言;艺术特点
文学就是语言文字的艺术。整体来说,文学所具有的构成ศ系统主要包括了文学的“意บ”和文学的“形式”[1]。传统文学过多强调了文学的“意”,认为文学的形式是次要的,以意为主。现代文学则注重于文学的内容与形式之间的关系。正是传统文学与现代文学的对抗与统一,促进了文学的和谐发展。
一、现代文学
现代文明在进步,人们的思想随着文化的车轮不断向前,有了更加丰富、细腻的发展。思维的优化塑造了更加富有艺术特点的现代文学。从明朝末期“西学东进”到“白话文的尝试”,再到五四运动,使得白话文定型成为文学主流。现代文学的发展经历了无数次分歧、争论、交锋。细微到每一个社会的微小变动中,鲁迅、胡适等人为现代文学立下了“汗马功劳”,于坚、贾平凹等人实现了现代文学的继承与开拓。
二、现代文学的艺术特点
文学作品体现了人们的情绪和情感,从这一层面来说,它就类似于一副生动的图画。画中集中体现了人们的审美意识形态。作者以文学语言这只画笔,天马行空的进行想象,甚至不需要与现实生活相关,单纯的表达作者的某种感受或者感情就可以了。现代文学的艺术特点也就是它区别于生活、区别于科学的独有特点[2]。
1、形象性
现代文学总的艺术特ต点即——形象性。现代文学的这一点主要是将其与科学著作相区别的。我们都知道,科学著作讲究的是高度的思辨性,这一特性赋予科学语言抽象的特点。而现代文学则主要是通过感性、形象的描绘来“绘声绘色”的传达作者的情感和情绪。另外,科学著作所采用的科学语言是极富逻辑性的,赋予了科学语言严谨的特点。而现代文学所传达的信息会随着不同的读者感受不同而变化,它带给读者的更多的是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的体验。
2、情感性
老舍先生曾经说过:“一篇作品有一篇作品的情调”[3]。文学,就是配合作品的情调而生的,例如,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悲哀的情调,在选择语言的时候,就会去选择哀伤、低沉的字,增加悲壮氛围的句子。而读者在阅读这种文章的时候,语速就要缓慢,使得“悲情”呼之欲出。文学的情感性不仅仅局限于文章内,我们应当去体会文章的“言外之意”,捕捉作者的情感脉络,进而得到作者想表达的“意”。
3、音乐性
现代文学的音乐性和形象性、情感性是息息相关的。现代文学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它的语言形式特征方面,例如行文和谐的节奏和韵律,丰富的情感境界等。这些语言形式特征能够帮助作者塑造更加贴切、真实的情感,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获得更加强烈的感官体验。例如,戴望舒的《雨巷》中,多数压“ang”韵,且交替、反复出现“ang”、“ou”,巧妙的运用了音乐中的练声方式,体现了现代文学的音乐性。此外,《雨巷》作为一首诗歌,长短句的交错具有节奏美感,长句富有深情,短句增添了节奏感,使得整首诗歌扬抑有序、朗朗上口、余韵无穷。
4、个性色彩
人物语言是文学作品的重要方面之一,文学作品塑造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方面,现代文学作品重点强调了环境与人物的典型化。笔者此处以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为例,作品中塑造的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等各自具有鲜明的性格特征,让人印象深刻。而文学史上,更是留下了众多个性化的人物形象,例如普希金、葛朗台等。而作家创作的文学风格格式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例如严谨细腻的矛盾、浪漫奔放的郭沫若、沉郁含蓄的鲁迅等,常常闻其文就能够识其人了。
5、朦胧美
如前文所述,文学作品就是传达作者情感、思想的载体。从这个角度来讲,它与音乐ป、绘画等艺术作品具有相似的特点,读者通过阅读作者塑造的文字,加上自己的想象和联想,来体验作品中想要表达的艺术形象。然而,由于不同的读者生活阅历和想象能力的不同,产生的情感体验也不尽相同,对于相同的作品势必会产生不同的见解,这也正是现代文学所追求的,让读者“似曾相识”,却又如同“雾里开花”,现代文学的朦胧美增加了读者的探索精神和阅读兴趣。
结束语
现代文学是文学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即具有现代意识和现代的复杂特性,又具有文学艺术的美感和魅力。作为传递作者情感体验的载体,现代文学与音乐、绘画等艺术形式相似,½通过形象的塑造人物、语言、背景等因素,使得现代文学作品富有音乐性、个性色彩、朦胧美以及情感性等艺术特点,带给读者丰富的情感体验,并通过文章的“言外之意”,读起来耐人寻味,让人深思。
参考文献:
[1]吴永强.现代文学理论与现代艺术实践的互文性考察[J].当代文坛,2017(1).
[2]臧文静.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封面的图像艺术——以鲁迅作品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6(24).
[3]王秋秋.后现代主义文学艺术从多元化到多样性渐变的社会根源[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3)
作者:王誉璇单位:山东省潍坊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