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胡适自由主义思想的综合口评说

时间:2024-12-26 15:14:0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

论文摘要:本文从三个方面综合评说胡适自由主义思想:一是它逻辑体系的三性。二是胡适与自由主义运动的关系在于对待知识、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三是胡适对后世自由主义运动的影响表现为思想遗产与行为示范。

论文关键词:逻辑体系;自由主义思想;自由主义运动

二十多年来对胡适的研究,在我国几乎是全面铺开,从生平事迹到思想研究,从人际关系到个人隐私,胡适一生的各个方面都被触及。本文拟就胡适一大成就——自由主义进行综合评说,以期对胡适思想研究尽一点微薄之力。

一、胡适自由主义思想的逻辑体系

第二点表现为理论与事实的矛盾性。这一点胡适曾有明确的表白:“我们也明知那说的和行的是两个世界,但我们总想把这两个世界拉拢点,事实逐渐与理论接近一点”…。事实上,胡适的“妄想”由于他本人偏向舆论监督,想以理想化的西方理论来指导他并不深悉的政治世界,结果只能是理论为事实所推翻,理论也会否定事实。关于此点,欧内斯特·巴克的教诲是意味深长的:“倘若政治理论过分合于事实,而且过分明显的合于事实,那它就会僵死。因此,在处理知与行的关系时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是“知”与“行”应有独立的领域;二是“知”必须有相对于“行”的预见性,同时又有对“行”的合理的总结与解释。但胡适企图以笼统的“知行合一”来掩盖其理论与事实的矛盾性。

第三点是常识与实践的冲突性。胡适深知美国自由民主政体的实际操作程序,倾慕其政治参与的普遍性,这就加深了他将民主政治定位于一种“幼稚园的”或常识性政治的意识。胡适在面对国内民众时,一再地宣称这种民主政治的易行性,其深意在于只要将民主自由的理念切实植入国民的头脑中,变成他们生活的常识,并且又须经过不断的尝试与训练,如同读书。从小学升至大学一般,最终就会明白民主自由的妙处。但是胡适无法漠视以下两个事实:西方民主政治作为常识政治并非是一种观念的强加,而是西方历史演变之产物,已成为公民心中自觉的意识;民主政治并不是不需要高深的理论,而是必须通过前瞻性的理论探讨来预测现实政治的发展前景,同时它又必须对政治实践作出合理的阐释与评价。进一步说,民主政治理论不自居于庙堂,它必须关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政治运行,寻找其中常与变的规则和范围,不拒斥经验常识,也不以深奥难测自傲。"

二、胡适与中国自由主义运动的关系

胡适即使在自由主义思想的逻辑体系上,建树无多,但是他无法游离于中国的自由主义运动,因此为了弄清胡适与中国自由主义运动的关系,我们必须从分析后者的发展特征人手。

中国自由主义运动的发展特征。在我看来,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察:一是从运动产生的背景来看:一方面国内政治运动的相激相荡,另一方面是由于两次世界大战使国际局势发生变化,中国日益步入严重的存亡危机。在此情势的逼迫下,一部分关心国运的有识之士挺身而出。干预时政。要求政治革新。二是从运动与权威当局的关系来看:既有一部分人独立自由抒发时论,希望以负责任的舆论监督改善政府,又有一部分人直接进入政治场,但并未扭转政治大势,有些反而落得声名狼籍。三是从运动的方式与路线来看: 对于置身在中国自由主义运动中的胡适,他是很难对该运动作出清晰的判断的。可以这样说,他是不自觉的被推上中国自由主义运动的潮头。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既想以独立的言论自由谋求现实政治的改良,又想处于权力场的边缘,胡适不得不在扮演政论家与政治家的角色上左右为难。实质上,胡适与中国自由主义运动的关系,就在于他如何对待知识、权利与权力三者之间的关系。作为思想文化大师的胡适,无疑在知识的获取、传播与体察上具有无上的优越感,他相信通过多年积累的知识可以为国人导师之预备。进一步而言,他坚信他能将人类尤其是中国国民的理智加以改善,可以在他们心中真正建立起尊重知识、景仰历史、崇尚理性与追求正义的完善的公民心性。在此前提下,国民权利主体意识得以树立,他们就可以争取个人的自立、自主、自尊与自信,从而就可以强固公民个体的心性,广而传之,久而习之,一个真正自由、公平、民主的公民社会便培育起来。这样,每个公民就可以清醒地运用自己的知识,通过合理的有保障的权利,真正使权力为人类的福祉服务,切实为建设一个自由人的文明的联合体而奋斗不已。胡适的上述乐观愿望,在于他对中国近代以来复杂形势之过度自信的评估。在他看来,中国长期积弱不振,⌛关键在于没有提升国民的素质,没有致力于长期而渐进的思想文化启蒙工作;同时,中国又必须放宽视角。认真思考中西文化的冲突与融合这一重大问题。因此,只要我们真正建立自成体系的教育机制,真正在思想文化的问题上长久的下工夫,中国的富强、民主、自由使无须自扰了。不过อ,胡适的理想主义一旦遇到现实的压制,就激起他的斗争意志来。我们知道。晚年的胡适一直将中华民国置于自由民主的阵营,他的反共仇共情绪的膨胀就是基于此种断定。令人沮丧的是,胡适为自由中国争取自由,犹若与虎谋皮。我并不是有意嘲笑胡适先生,而是在于指出胡适对中华民国政治民主现状判定的严重失误。不仅如此,他对国民党组织的良善期望,也是ษ源于他对该政党的不智的预见之上。中华民国在当时政治上的拙劣表现,无疑给胡适的自由主义理想当头一棒。因此我们得出如下的结论:ธ胡适政治理想的悲剧性,非常恰当地体现了中国自由主义运动发展的特性及其命运,这正是他与中国自由主义运动的关系所在。"

三、胡适对后世中国自由主义运动之影响

胡适自由主义思想的逻辑体系之不如人意以及在行动上的限制诚如前述,但这并不能掩盖他本人在思想探索与实际追求上的价值所在,尤其是他给后世中国自由主义运动留下的思想遗产与行为示范。具体说来,胡适自由主义思想的逻辑结构即便存在诸多问题,但它无疑启发了追求民主自由的后来者们,必须在学理探究上狠下工夫不仅有系统地引介西方政治学说的通识性著作,而且要有众多严谨的研究政治学基本范畴的经典性篇章。换言之,中国必须有一批又一批前后相继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实在地建构自由主义理念与坚定地传播政治常识,最终使大多数公民在理❤智上认同自由主义。

另一方面。胡适自由主义思想在实践领域中的四处碰壁,并非他对该思想的不忠诚和缺乏践履使命的道德热忱。问题就在于,胡适在“士”与“仕”之间存在根本的局限。他本人在晚年宣传自由主义时已有所察,认为“东方的自由主义运动始终没有抓住政治自由的特殊重要性,所以始终没有走上建设民主政治的路子”。也就是说,中国缺乏忠实于自由主义的政治家。因此,后世的中国自由主义者,必须在各种严峻的实际斗争中,培育出自己的前仆后继的政治活动家,使他们在价值观与行动模式上切实地献身于自由主义。

不过,仅仅从理智上认同自由主义和从行动上实践自由主义,还是不够的,因为这可能出自人类自身的功利取向,而不是从心灵与情感深处眷恋自由主义。正是这样,托克维尔才颇有洞见地指出:“某些民族越过千难万险顽强地追求自由。他们热爱自由,并不是因为自由给他们什么物质利益:他们把自由本身看作一种宝贵而必需的幸福,若失去自由,倒可使其它东西都不能使他们得到宽慰;若尝到自由,他们就会宠辱皆忘。另一些民族在繁荣昌盛中对自由感到厌倦,他们任凭别人从他们手中夺走自由,唯恐稍一反抗,就会损害自由赐予他们的那些福利。这些人要保持自由还缺少什么呢?什么?就是对自由的爱好。

由此可见,胡适期望在思想文化方面为政治奠基的长远战略之虑,并不是他不理解中国,而是由于当时中国社会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情绪,使国人们误解了胡适。因此,只有当中国国民充满了自觉的理性,时时准备实践自由、民主的制度,不断地完善自己的道德良心时,争取中国的自由的漫长而细致的工作,就会使自由之花在中国大地处处绽放,也只有那时国民才会发现“正义女神以她全部的美点燃了一股激情,它也许暂时会焚烧成为熊熊大火,但将久久地燃烧着,放出温暖人心的热。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