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中学物理学困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策略
【内容摘要】目前,农村中学教学条件差、师资力量弱、学生学习方法不当等因素使得物理越来越成为一门难学的学科,随着我国新课改的逐步深入,研究农村中学物理学困生的成因及解决策略成为了物理教育教学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物理学困生 成因 转化策略
一、物理学困生的界定
物理学困生是指那些智力水平正常,感官正常,受教学资源限制、生活环境影响或者学习技能,习惯的制约,在物理学习的过程中,由于对理解物理概念和物理定律、运用物理公式和数学知识分析与解决物理问题等方面存在一种或多种心理过程障碍,从而导致不能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学生。
二、农村中学物理学困生的成因分析
1.教师教学艺术的匮乏
(1)农村地区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不够,这主要是因为农村地区生活水平低,教学资源差,教师的编制偏紧,使得农村招聘高学历教师困难,再加上农村地区教师再教育基础条件差,自学提高学历的机会很少。
(2)农村教师信息闭塞,知识陈旧
就网络的普及率来看,根据CNNIC 报告显示,互联网在城镇的普及率是44.6%,在农村仅为15%①。网络在农村普及率低,普及慢,教师不能及时接收到新鲜的信息,不能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知识逐渐陈旧。
2.学生基本学习技能差,学习习惯不良
(1)学生不做物理笔记
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记忆的保存量随时间变化的规律。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阿特金森的对记忆的分类,即使学生在物理课堂上当时觉得理解了,记住了,可是这些记忆只属于瞬时记忆或者短时记忆,信息的保持只能在一分钟之内,为了让记忆变成长时记忆,必须对短时记忆阶段获取的信息加以复述②。物理知识的逻辑性很强,前面学过的东西遗忘了,又没有笔记来提示,后面的知识就没法接受了,恶性循环的结果必然导致物理学困生的产生。
(2)学生意志薄弱,学习习惯不良
人的意志会对其行为产生调节作用,为了实现既定目的,人会通过意志去调动积极性,采取达到一定目的所必需的行动。但在调查中发现,农村中学生往往意志薄弱,不能通过意志调节控制他们战胜与预定目的相违背的各种诱惑或干扰。16.7%的学生在物理课上常常感觉昏昏欲睡,强度不够的意志调节不了他们的这种不良行为。
三、农村中学物理学困生的转化策略
1.为农村中学生的物理学习创造良好条件
(1)优化学校资源
一、国家应该加大在这方面的投资力度,配齐农村物理教育所需要的实验仪器;
二、我国有很多支持教育的热心人士,他们投资建设教学楼,设立奖学金等,但这些资助目标往往是高校;
三、农村中学可设立物理创新奖,或者把物理学科创新纳入对物理教师的考核中,鼓励在校师生利用手头的材料自主设计合适的、实用的物理实验设备。
(2)优化物理教师资源
优化农村中学物理教师资源需要两手抓:一要吸引优秀毕业生投身到农村基础教育中去。国家可在工资上向农村教师倾斜,并对他们的后续发展制定相关政策,为其深造提供机会和便利;二要提升农村在职物理教师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教学艺术。提供给农村物理教师走出去和其他地区、学校的教师进行交,流、学习的机会,这可以让农村物理教师更新物理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物理教育方法,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
2.结合物理学的特点,指导学生正确学☂习物理
(1)提高学生的基本学习技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提高学生物理学习的基本技能,是转化物理学困生的关键。首先,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的方法。其次,训练学生记物理笔记的能力。要做好物理笔记,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记提纲。提纲可以使知识条理化;
(二)记重、难、疑点。教师在教学中会对重、难点作强调,这是一堂课的核心;
(三)记注意、说明。在物理课堂教学中,老师经常会说“注意”,这就是在提醒学生易上当、易错、易误解和易产生错觉的问题,通常用“说明” ﭢ二字交待特殊形式和现象、特定条件和结果、特别问题及原因等;
(四)记小结、思路。小结能清晰简明的反应一堂课要掌握的内容。另外,教师在课堂上介绍的一些解决物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技巧也要记下来,记录思路可以使解题有“规”可循,有“法”可依,提高解题能力大有益处;
(五)记错题。记录做错的题目,分析出错的原因,掌握正确的方法,有助于错误的一次性彻底解决。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实现特定领域行为目标所需要的能力的信心或信念,体现在学习方面则形成学习效能感,即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的学习和作业能力的主管评价③。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先预习,再听课的学习习惯。当学生在物理课堂上的表现有进步时,教师要及时给予精神奖励,增强自我效能感。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一旦提高了,学生就会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物理学困生的名号自然也就会成为历史。
【注释】
① CBI News 编辑. 农村成最大增量市场 IT企业有望借势突破[N]. 搜狐网,2011.03.01.
②王有智、欧阳仑. 心理学基础――原理与应用[M].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8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