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学困生”的成因及转化策略
我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经说过说:“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生物之谜,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数学是国民经济和现代科学发展的基础。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所教初中生中有一些却变成了“学困生”,如何转化数学“学困生”,让他们脱困乐学,既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又是长期以来摆在我们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难题。下面就此试做浅析。
一、数学“学困生”产生的原因
通常情况下,数学“学困生”是指智力和心理、生理发展正常,但学习效率低下,不能完成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规定的基本学习任务的学生。究其成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因素
经调查,有部分学生是因营养不良或缺乏体育锻炼导致体质衰弱,神经系统或整体身体技能长期处于过度疲惫状态,思维的专注力、持久性、敏捷性、深刻性、记忆等能力受到抑制,对正常的学习任务感到负担沉重,学习效果低下,导致成绩落后,进而对学习产生畏惧感,从而进入“学困生”行列。
(二)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与“学困生”的形成有直接关系。诸如注意力缺陷、视知觉分辨力差、言语发展迟缓、思维能力不足、记忆缺陷等都会造成学生学习困难。作为落后于学习主流的一个群体,学困生难免自卑,再加之考试不及格,又使他们少了甚至是失去了父母、教师的赏识和关爱,因而产生严重的自卑心理,久而久之,对数学产生逆反心理,进而畏惧甚至厌恶,这样恶性循环,滑入“学困生”行列。
(三)认知因素
形成“学困生”的自身原因主要有适应能力差、缺乏积极的学习动机、没有养成良好的认知能力和学习习惯等。例如,有些学生虽有学习能力,但不明白为什么要上学,懒散消极,无精打采,只一味地应付教师和家长的督促检查,于是,知识欠账日增,成绩每况愈下,成为“学困生”;有些学生智力正常,但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差,懒于思考,不做课前预习和课后复习,上课不专心,做功课时马马虎虎、粗心大意,更不能实现知识的迁移,从而成为“学困生”。
(四)情感因素
学生高效的课堂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充满激情的积极参与,而参与的积极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个体的动机、情感、意志、气质等非智力因素对个体的学习效果及智力开发有着很大影响。事实上,这些非智力因素本身也是个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标志。在实际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只注重学生的智力发展,不考虑学生的情感体验,经常以“冷“面示人,很少和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缺乏幽默感,散失了人格魅力和情感感召力。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缺乏吸引力,学生主动参与少。被动、机械、重复的超负荷强化训练留给学生的是疲劳,部分意志薄弱的学生因此失去了学习数学的兴趣,最终沦为 “学困生”。
(五)环境因素
主要是家庭因素和学校因素。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状况、成员结构、家长的教育方式、态度、期望以及家庭文化氛围等等。而学校因素大致包括:教育思想、师生评价机制,学校管理,教师的教学水平等。此外,不良的社会风气对学生的学习也会产生负面影响。
二、转化数学“学困生”的策略。
如何转化“学困生”,使“学困生”能够“脱贫致富”呢?根据我多年的实践经验,有以下几个方面做法和经验。
(一)多鼓励学困生
以昂扬向上的热情、积极的心态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真心赏识激励“学困生”,让“学困生”充分感受到教师的尊重、信任、理解、包容、激励,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世界六大教育方法之一赏识教育认为,教学生“学说话、学走路”的过程,蕴含了世界上最快乐、最有效的教育奥秘,那就是尊重生命成长的自然规律,给予学生无限成长空间,百分之百地相信学生行,承认差异、允许失败,只问播种、不问收获,只求付出、不求回报的无条件的、全纳的爱。正是这种无条件的℉、全纳的爱让父母心中都有一种“花苞心态”,把学生现在的缺点看成未来的优点,把学生现在的失败看成未来的成功,永远为学生加油喝彩。正是这种无条件的、全纳的爱,让每个学生学说话、学走路时都处在一种快乐、幸福的天才状态。将这种爱延续到学生成长的一生,普及到成人的家庭婚姻中去,生活将变得更加美好。正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如果教师能像父母教学生学说话,学走路那样对待学困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暂时的失败不足,学生感受到的是教师发自内心的爱和信任的力量,学生将会处于一种自信、快乐的幸福状态。此时,数学的教与学就成为一种 “享受”。在教学中,对于学困生,教师就会克服急躁情绪,不流露出任何不耐烦,更不会挖苦,批评与指责。而是给予他们最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并热情耐心地帮助他们找出困难所在,引导大家一起来分析探讨和解决,在教师的尊重、信任、理解、包容、激励中,树立学习的自信心,使他们变得越来越自信,越来越积极。
(二)培养兴趣 ,唤醒“学困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兴趣和爱好是学生学习的最大内在动力”。 为了调动起“学困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可介绍一些数学的发展史、最新成果及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等。课堂讲授尽量与生活实际相联系,使学生知道身边处处有数学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多设计一些和日常说紧密联系实例和练习,让学生感到社会生活离不开数学,以引起对数学的重视进而产生兴趣 ,增强学生数学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三)优化学法指导,使学困生把好的学习方法培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于因学法不当、学习习惯差而形成的学困生 ,教师应进行细致的学法指导和持久的学习习惯矫正与培养。其内容包括 :学习各环节的方法与习惯培养,如怎样预习、听课、复习、作业和总结;课堂教学中各类智力因素如何科学合理的启动运用,如怎样观察、记忆、类比、联想、猜想、归纳、转换等;学习过程如何科学的进行非智力因素培养,如怎样激发动机、磨炼意志、锤炼性格、提高兴趣、培养情感等; 还包括如何吸取数学思想和培养思维能力等等。对于学法指导和学习习惯的矫正与培养,教师要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因为学生把良好的学习方法转化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要靠师生共同长期不懈的努力。
(四)实施“以学定教先学后教学案导学”的课堂☂教学改革,ย是实现学困生脱困的有效机制
学困生的形成不是一天两天短期内形成的,转化也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奏☁效的。而转化的主要途径也在课堂教学中。因此,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之间存在的差异,深刻理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打破常规、创新思路、构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互助互动,民主开放的教学氛围 ,实施目标分层,作业分层,评价分层,合作分层,辅导分层,课内层间互动,课外层间互助的教学策略。在课堂教学设计上,教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各层次学生尤其是学困生的实际情况,在学案编撰和导学案设计中,应找准最佳切入点铺设阶梯、降低坡度;分解难点、降低难度 ,照顾学困生的接受能力,诱导其积极主动地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性。课前尝试环节 ,应尽可能联系旧知识,在此基础上滚动拓展,以旧引新,以旧带新。这样既利于复习旧知识,又弥补了学困生的知识断层,消化了夹生层,更利于新知识的学习。课堂探究环节,教师应优差有别,在引导的问题设计和巡回指导中多关注学困生,尽可能在课堂上帮助学困生解决疑难问题。在课堂提问、上黑板板演环节既不能冷落学困生,又要难度适中,让学困生能解决得了,从而让他们品尝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整体上要发扬民主,努力创造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给各层次学生以足够的表现机会,使学生思维不受压抑、无拘无束,以形成活泼、和谐、竞争、合作、互助的局面。作业布置要适当,可分必做和选做 ,选做题对学困生不强求 。课外充分发挥分层合作互助小组的作用,使优生与学困生结对帮扶,共同进步。
总之,正像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说:“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填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转化数学“学困生”,使他们由“厌学”变为“想学”“要学”最终 “乐学”,是摆在每一位数学教师面前的难题 。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今天,要解决这一难题,就需要我们从内心深处转变对学困生的心态,用一种“花苞心态”,把学生现在的缺点看成未来的优点,把学生现在的失败看成未来的成功,彻底改变学生的心态,让学生相信我能行;需要我们不断学习提高“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方法指导艺术,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常教常新;更需要我们不断提升课堂教学艺术,适应时代发展中学生的发展。把这三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才能真正实现《数学课程标准》中“人人学ธ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