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逍遥游》的两把钥匙
苏教版高中语文所选庄子的作品有两篇古文《秋水》《逍遥游》,《逍遥游》是《庄子・内篇》的首篇,比较集中地表现了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人生观,代表了庄子学说的最高境界,体现了庄子作品汪洋恣肆,仪态万方的风格,其意象光怪陆离、荒诞虚幻,充满了神奇的想象力,且多用寓言故事让读者自己感悟其中深邃的道理,所以对于此文的诠释历来见仁见智,议论纷纷,聚讼不已,这给读者带来理解上的难度,也给本课的教学带来很ญ大的不便。
何谓“逍遥游”?马恒君以为“逍遥,得道后无所依赖,进入自由王国的一种境界。字面意思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样子。游,泛指人的一切活动。”陈鼓应谓:“精神活动臻于优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唐释湛然引王瞀☃夜云:“消摇者,调畅逸豫之意。夫至理内足,无时不适;止怀应웃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摇。”可见古往今来对于逍遥的理解并无本质上的不同,其主要分歧在于鲲、鹏、蜩、学鸠、朝菌、蟪蛄、大椿等意象和彭祖、商汤、棘、宋荣子、列子等人物在文中的作用。一种看法认为:无论是大鹏还是蜩与学鸠,都没有达到真正自由的境界,它们都有所依赖。但庄子对大鹏鸟更欣赏,而对于蝉、斑鸠和麻雀的描述则充满了戏谑、嘲讽。另一种看法谓: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不是庄子的观点,庄子阐发要消除大小之见,对任何事物不要虚妄分别的观点。即使是“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的大鹏,在斥看来,也不屑一顾,它并不像“小年”的“众”去匹“大年”的彭祖那样去做一些徒劳的事,而是以“我腾越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满足了。亦即鲲、鹏、蜩、学鸠、朝菌、蟪蛄、大椿等意象和彭祖、 ☺商汤、棘、宋荣☯子、列子等人物无任何区别,均在同一层面上达不到逍遥境界,此观点来自郭庆藩《庄子集释》注文:“苟足于其性,则虽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其“逍遥一也”意谓“不逍遥一也”。而郭庆藩注实来自于郭象的意见。郭象还注云:“夫小大虽殊,而放于自得之场,则物任其性,事称其能,各当其分,逍遥一也,岂容胜负于其间哉!”
究竟何种看法更接近庄子原意,我以为要抓住课文最后一段话,这段话给了我们破解课文的两把钥匙,但是我们一般仅仅只找到一把,即“待”(依赖)字,原文谓“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以此可判断出鲲、鹏、蜩、学鸠、朝菌、蟪蛄、斥、大椿、彭祖、商汤、棘、宋荣子、列子等均有所待而无法达到“逍遥”之境。但据此我们还是无法得知究竟何者更接近逍遥之境,或者不逍遥之程度是否一样。如谓所待愈大,去逍遥愈远,则大鹏所待为积雄厚力量之六月大风,显然比蜩与学鸠或斥所待为大,难道其逍遥程度反不如它们吗?“适千里者”需“三月聚粮”,而“适莽苍者,三餐而反,腹犹果然”,显然“适莽苍者”所待更小,难道“适莽苍者”更接近逍遥吗?
文章又说“故夫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可见庄子认为这些人和斥差不多,目光都很短浅。而宋荣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显然境界要高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列子能御风而行,“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境界就要更高。当然他们都达不到“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的绝对逍遥的境界。但也由此可见,人们不逍遥之程度是不一样的。“而宋荣子犹然笑之”,“虽然,犹有未树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这几句中的几个虚词“而”“虽然”“犹”更是鲜明地反映了庄子的态度。
那么,如何解释前面的问题?理解《逍遥游》的第二把钥匙在哪里呢?我以为就是“虽然,犹有未树也”这句话中的“树”字,“树”,树立也,树立什么?就是境界。“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至人、神人、圣人树立并达到的境界最高,故即达到逍遥境界,列子高于宋荣子,故离逍遥境界更近,以下依次分别就是宋荣子,“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了。这样再看大鹏和蜩与学鸠或赤究竟谁离逍遥更近就有依据了,大鹏所待虽多,然而它形体大,变化神奇,飞腾时气势壮观,高高在上,俯视一切,超群绝伦,“一鼓一舞,烟朦沙昏。五岳为之震荡,百川为之崩奔。”它精神深厚博大,有着对自由的追求和对精神飞升的渴望,即大鹏所“树”者大,而蜩与学鸠或赤目光短浅、志趣低下,庸庸碌碌,虽然所“待”小,然而所“树”也极小,故其境界与大鹏不可道里计,离逍遥更是遥不可及了。蜩、学鸠或赤嘲笑大鹏,是因为它们飞得低矮,对于大鹏之高翔远翥不能理解,正是体现出它们“小”的局限。再者,庄子说“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积水和积风,虽然所待要大,但所树也大,表明致远致大者必当厚积,同理可见“适千里者”要比“适百里者”、“适莽苍者”境界要高。
《世说新语・文学》云:“庄子《逍遥篇》旧是难处;诸名贤所可钻味,而不能拔理于郭、向之外。……支卓然标新理于二家之表,立异议于众贤之外,皆是诸名贤寻味之所不得,后遂用支理。”郭象、向秀、支道林的见解虽有差异,但本质一样,他们都严重歪曲了庄子的思想,他们都以为大鹏和小鸟的境界没有差别,这就导致了后世的聚讼纷纭,而本文旨在通过“待”和“树”这两个关键词进一步探讨逍遥的境界,以求教于方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