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物理 课堂教学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04A-
0044-02
一、注重实验教学,把教材内容落到实处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教学是初中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实验探究教学,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一)充分利用资源,想方设法提高实验现象的清晰度和成功率
由于物理实验准备的工作量大,实验操作的偶然因素多,我校物理组教师充分利用学校资源,发挥好实验员的作用,及时更新、添置器材,有时甚至从其他学校借用器材,保证教材要求的每一个演示实验、学生实验都能安排进行,不偷工减料,并且确保做到两个教学班同时上课、两个学生使用一组实验器材。为了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教师之间为实验而临时调课是常有的事。在课前教师们都要与实验员一起,反复做几遍实验,确保所做的实验现象清晰,成功率高。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大气压强》一节教学中,安排有“瓶吞鸡蛋”的实验,要求教师先演示然后让学生分组实验。为了确保实验成功,教师就和实验员一起研究:演示时应该把广口瓶放在多高的位置才能保证所有学生的视线不受阻挡✪;多大的鸡蛋才最合适被挤进广口瓶内;统一配发的细纸条要多宽、多长,着火时火焰多大,才能既完成实验,又最大限度地保证用火安全。
(二)对教材上的某些实验进行改进和补充,确保实验获得最佳效果
由于一些物理现象和实验过程是微小、短暂的,不易被观察到,因而我校物理组教师就与实验员一起积极想办法对实验进行改良,努力提高实验现象的可见度,以增强实验的感染力。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惯性》教学中有两个常规的演示实验:一个是“用钢尺击打棋子”实验――用钢尺击打一摞象棋子中间的某一个,让棋子飞出而看到上边棋子由于惯性落回原位置。第二个是“小球惯性”实验――把一小球放在一小硬纸片上,一起搁置柱状金属管上,被拉弯的薄金属片快速撞击把纸片撞飞,而球由于惯性落回原处,没有随纸片飞出。我们改良后的实验装置是把教材安排的两个实验组合成一个,具体做法是:把小纸片和小球都换成了若干个圆形硬塑料块,它们的直径不同,由大到小往上摞着放置,且分别在边缘粘上不同颜色的彩色纸;而薄金属片选择的长度以只能击打到最下面的塑料块为准。演示实验时,教师在短时间内连续多次拉弯薄金属片进行击发,可见到最底下的塑料块被击飞的同时,不同颜色的塑料块落下又紧跟着被击飞。学生在观看实验演示时都惊叹不已,学习物理的兴趣自然得到了有效激发。
同时,我们利用课件演示,或者增加实物投影仪的使用等,把实验现象进行放大、提高可见度,使学生学得更加积极主动。例如,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由于发生弹性形变和恢复形变的时间非常短,学生不易观察到,因而教师在完成实物实验演示之后要紧接着补充课件的展示,从而能够让学生较好地观察这一过程,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额外增加动手实验内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感性认识
教材上有些内容比较难理解,而教材上的实验或者案例又偏少,如果教师不对这些内容进行额外的实验情境补充,就会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并且对教材内容的感知也较少。例如,在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动能和势能》一课的教学中,教师除了讲授教材上的内容外,还可以利用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玩“比一比谁射得更准”的游戏:教师提供相同的一组器材,有橡皮筋(若干条)、薄金属片、薄竹片、小石头粒、纸片(若干),把学生分成四个小组,让每组选出代表做射手,想办法击中前方讲台上的模拟老鼠的靶子,每组选三人,每人有两次机会。又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下册《流速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时,在课堂上教师演示“自制喷水壶”实验,从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玩一玩”,学生就会兴奋不已。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表现得积极主动,同时对这个现象的实用价值有了更深的认识,并且学会利用所学物理知识来解释一些现象。
在物理教学中,笔者真正体会到:让学生多经历体验实验的过程,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物理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二、巧妙运用学生在生活中的感知开展教学
有效(甚至是高效)教学,要求物理教师用心研读和精准把握2011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新课标告诉我们: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应该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让学生(特别是刚接触物理的初中生)通过生活的感知学习物理知识和技能,能大大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提高学习效率。同时,也更有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为以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打下基础。
(一)选择学生身边的、最熟悉的生活实例,设计教学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物理规律和原理
谈到物理,有些同学会觉得深不可测,不好学。这时,需要教师善于观察、思考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并结合教学内容巧妙渗透,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物理就在身边,只要我们认真学习和观察,就能学好物理。例如,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杠杆》时,教师准备了一些学生见过的、在生活中使用的具有代表性的实物(羊角锤、镊子、树枝剪刀、指甲剪、开瓶器、蛋糕夹、老虎钳),请学生上讲台逐一展示这些物品的使用方法,然后让学生对这些物品进行分类。学生们联系生活中的感受,再通过分析、对比,就可以区分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并认识了杠杆分类的条件。
(二)选择容易引起学生兴趣和思考的生活实例,设计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成就感
尽管物理教师常常对学生说:“物理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要善于观察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可是仍然会有部分学生对一些物理现象没有敏锐的认识,甚至视而不见;或者,对生活的感知存在疑惑甚至是认识上的错误。例如,对相关的物理现象学生不知道“为什么”“怎么用物理知识解释”,或者对遇到的问题不懂用什么物理知识来解决等。如何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我想学”“我学会了”和“我能够用物理解决问题”,应该成为教学的首要任务。笔者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将教材中的知识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并紧扣学生关注、想了解的现象,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将被动变为主动”。例如,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物态变化》时,教师先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身边常见的水、冰、霜等物质,以及自然界中雾、雪、雨等天气现象,然后提出问题:这些物质和现象在状态上是否相同?它们分别形成的原因(条件)是什么?最后,经过讨论和教师讲解,帮助学生把问题弄明白。
在教学生活化的内容时,建议教师引导学生跟踪和关注最新的物理科技成果,如航天技术、新能源、激光应用、超导和纳米等特殊材料的应用等。当学生对这些问题产生兴趣或疑惑时,再经过教师适时的释疑,必将会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果再引导学生通过学习找到相关的答案,就能增强学生的学习成就感,延续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让学生感受或体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
经过多年的跟踪调查ส,笔者发现:如果物理教师善于利用物理科的优势,尽量从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入手开展教学,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多选择一些与生活实际结合得好的物理实验来让学生操作,哪怕是学困生,也都会对物理产生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全一册《焦耳定律》时,教师先给一个电热丝裸露在外的电炉通上电,然后请几个学生代表把手放在电炉旁边,感受电流的热效应。接下来,教师再拿出另外一个电炉(电热丝长度相同,但横截面积小二分之一),也在220伏的电压下通电,让学生上台观察、对比:两个电热丝的发红、发热程度是否相同?从而让学生加深理解:电热器的原理是电流的热效应;电热☭器的功率大小不同,原因是因为电热丝的电阻不同造成的。这样,即使是学困生,也能从直接的实验观察中获得相关知识,加深对知识的体验和理解。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物理教师应该在充分利用本学科特点的基础上,以提升教学技艺为要求,注重引导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多观察、多思考,让学生善于利用生活经验掌握知识、解决问题,使学生爱学、乐学物理,从而提升教学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