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对策
摘 要: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在素质教育的环境下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阅读教学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传授科学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学会运用掌握的知识自行阅读,以此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能力提升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方式,是考试的重要方面。但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教师使用“题海战术”,不注重对学生进行课外阅读指导,学生的阅读迁移能力不足等问题,这都需要教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效率,必须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教学方法,提升学生阅读的迁移能力。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生对阅读存有畏惧心理
阅读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具有扎实的知识基础和较强的信息捕捉能力以及一定的信息概括能力,这对初中生来讲显然具有不小的难度。因此,很多学生对阅读存有较大的畏惧心理。在这种心态下,学生不是积极应对,而是想办法逃避。这样学生就不能很好地投入到阅读学习中,从而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阅读教学。
2.教师指导过多,学生思考少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一种现象,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讲解过多,而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过✡少。过多的讲解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主动性,学生被迫接受来自教师的“食粮”,难免会产生消♥化不良问题。教师过多的讲解,会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考试时自然就会急躁。阅读是要通过阅读文本感受作品的语言美,体会作者的情感,这些都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去领悟,独立思考。
3.学生阅读迁移能力不足
学生在阅读学习中,对于教师讲解过的内容,一般¡都能理解,但是一遇到新的文章或者不熟悉的内容就又回到了原点,不知如何下手。这主要反映出学生阅读迁移能力的不足,其原因主要是教师教授的方法不对,学生学习时没能真正领悟阅读的实质所致。解决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是提高其阅读水平的关键所在。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实效的提升策略
1.培养阅读兴趣,大胆感受作者思想
首先教师要消除学生对阅读的恐惧心理,树立学生的阅读信心,培养其对阅读的兴趣。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敢于与作者对话,不要怕出错,勇于感受作者的思想。例如,在学习都德《最后一课》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对于这句话的理解,学生可以结合上文的叙述和描写,感受作者此时要表达的思想情感。车厢里几乎没有健壮的男子,对战时后备役老兵的描写是“头发灰白”,以及疯癫的老妇人,交代了凄凉的环境。唯一有笑声的是两个小姑娘对老妇人的嘲笑,然后通过老兵的口,说出了自己家庭的凄惨:三个儿子死在战场,自己奔赴前线之前要把妻子送到疯人院。从一个侧面描写了战争对老百姓带来的巨大伤害,这也是作者所要传达的思想。
2.做好课内精读,指导课外泛读
阅读教学必须加强对文章的阅读,通过读来培养语感,通过读来提高学生对作品的感悟能力。读包括课内精读以及课外阅读两部分内容。由此,教师要讲解好课内的精读,同时还要做好课外阅读的指导工作。如在学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教师要详细介绍文章的写作背景以及文中的几件看似平凡的小事,然后指出作者通过形散神凝、错落有致的写作,贯穿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对于课外的阅读,如《骆驼祥子》,就要给学生提示大概的故事情节,然后指出祥子的悲剧命运是由社会、祥子的本身性格上的缺陷、心理上的弱点等因素造成的。
3.注重阅读方法,提升迁移能力
对于语文阅读教学,重要的是要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提升其阅读知识的技能,从而达到自我阅读的目的。比如,对于阅读一篇记叙文,要把握其六要素,从首段或尾段的议论、抒情句中找主题句。如在学习胡适《我的母亲》一文时,其中有一段是写自己对母亲说了轻薄的话,害了眼翳,母亲用舌头舔作者的病眼的情节,这段文字既写了母亲的严厉,也写了母亲的仁慈,所以主题句就是文段的最后一句“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4.让学生学会“咬文嚼字”
虽然阅读文章时,学生应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有时作者的语句及用词还是会流露出一点情感的,这就需要学生具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如在《我的母亲》中,结尾处有一句“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其中的“混”字就值得仔细品味:它潜在地说明了母亲带给“我”的教益很大,这么多年即使没有人管束过“我”,“我”仍然能自处于世,而且还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总之,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水平,除了以上方法策略外,还要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知识。只有有了坚实的根基,才能攀登阅读的高ต峰。阅读教学是一项系统工作,需要师生共同努力,在不断合作中逐渐进步。
参考文献:
[1]张寿山.如何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导刊,2010(7).
[2]聂跃龙.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之微探[J].教育教学论坛,2010(14).
[3]耿永表.如何开展有效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J].学周刊,2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