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态英语写作教学的网络交互模式研究
摘 要 本研究并非从传统写作教学角度进行研究,而是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调动教师和学生积极地参与角色,使写作教学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有利于教师传统教学角色的转变,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教学形式突破语言单一模式,通过多模态的信息输入为学生提供多种感官效果,用多种资源共建意义表达,调动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对多模态的识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多模态意义资源的表达,并借助网络平台与教师、同学互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关键词 多模态 写作教学 师生交互
一、多模态话语
模态是语言符号系统的抽象,人类能够自由利用眼、耳、鼻、手、口获得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让实际交际和沟通变得多模态。多模态也叫多符号,是指除语言之外还包括图像、声音、颜色、动作、空间等可以构建意义的符号资源。随着现代社会高科技的发展、多媒体的应用,尤其是计算机的发明和普及使得各种符号资源蓬勃发展,人们接受信息不再局限于口语、书面语,而是由各种不同模态构成的意义资源的整合。据统计,人们获得的信息中60~70%都来源于图像。“图像时代的到来,特别是图像在媒体、教育和儿童文学中的大量生产,使我们无法忽略多模态话语。”[1]“语言的使用,不管是口语还是书面语,总是不可避免地由多种交际模式构建”[2],“所有话语都是多模态的”[3],“意义总是通过在交际过程中共现的多种模式和媒介构建”[4]。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Halliday的功能语言学为理论基础,O’Toole,Kress&van Leeuwen等学者将功能语言学的研究对象延伸到图像等其他符号上来,其中最突出的代表是Kress&van Leeuwen建构的视觉语法。正如语言由语音、词语、小句、语篇不同层次的语言单位组成一样,视觉语法探讨不同层次的视觉元素如何通过有意义的组合方式构建视觉形象,表达意义资源。在分析框架中,他们将图像视为社会符号的重要表达,将图像建构的视觉模式以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表现。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出现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门。Royce’T研究了不同符号在多模态话语中的互补性及在第二语言课堂教学中多模态的协同性等。Nouri以实证的方法探讨了PPT在教授理论知识时与学生学习态度和记忆间的相关性。近年来,我国研究者也从不同视角对多模态进行研究。顾曰国区分了多媒体学习和多模态学习的区别,建构了一个用于剖析两种学习的模型。胡壮麟介绍了具有媒体和模态双重特性的计算符号学并指出人类进入社会符号学多模态化的新世纪对多模态识读能力的培养应引起重视。李战子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对多模态话语理论进行研究。朱永生探讨了多模态对我国教学改革的启示。张德禄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建立了一个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框架。很多学者将多模态理论应用到阅读、写作、视听说等教学环节中,用理论和实证等不同方法阐述多模态理论的应用性和实用性。
二、网络资源平台
计算机的发明与普及深深地影响了英语教师教学手段和学生自主学习的策略。网络资源的丰富是多模态多种资源共建的前提,为教师写作教学提供除文本之外的超越课本知识的更多、更实际、更生活的资源。动画、声音、图像、色彩、光亮等多模态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共同构成学生交际的实际意义。网络资源平台为师生提供实时交流,共享ย多模态网络资源和学生作品,为师生课内外交流和小组间实时交流提供可能。
借助网络在线资源的最大优势是其不受传统课堂教学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在写作教学鼓励学生“一稿三改”的教学改革背景下网络在线交流为师生交互提供了突破时空的平台和多模态资源。师生在自由交流中能够充分发挥学生个体优势,小组协作和资源共享能够提高反馈评价。
三、多模态输入与网络平台交互
1.多模态写作教学
20世纪70年代以来写作教学者逐渐发现写作不是一蹴而就的,“一堂好的写作课,应该由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动态发展过程组成”[5]。过程化写作理念从写作引导到终稿涉及到对教师角色、学生角色的重新定义。教师写前引导借助的教学手段和学生小组互评依托的平台都是整个动态发展过程的重要组成。多模态理论的出现重新定义写作教学的理念,过程化写作教学不再局限在单一文本形式,而是集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模态于一体,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写作热情和写作兴趣,实现师生交互合作,拓宽学生的写作维度和深度,提高学☮生写作能力。
写作是学习者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将新知识内化并与已有知识建立某种联系后的成果输出,为了保证输出的有效性,教师在指导写作的整个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如何很好地输入,让学生以最自然、饱满的态度接受教师输入的内容,而后学生再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体系输出高质量的、布局合理的、有自己见解的文章来。“过程写作法”的理论,把写作过程分为写前、初稿、互评、修订、教师评阅、终稿六个阶段。重视写前过程,写前对相关话题资料的了解和整理对学生思考该问题的维度和深度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且能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产生兴趣和灵感,发挥个体化优势,让学生在资料搜索阶段发挥各自的主观能动性。接下来,组长组织小组成⚥员在BBS上讨论遇到的困难、普遍存在的问题,教师此阶段要发挥宏观管理的作用,对学生集中反映出来的问题给予解决。由于写前搜集大量相关材料,初稿的写作将变得轻松容易。教师在网络平台中明确该话题所属的语旨、语域和语式,利用BBS的开放性、共享性、实时交互性,解决学生的共性问题,这本身也是网络平台的优势之一。互评阶段引导学生相互交换彼此作文,让学生了解其他同学就此话题的认识角度,小组互评从很大程度上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非常重视自己同伴的写作水平,相伴随的同伴压力也会使自己的写作精进。教师在这一阶段要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评改同伴作文,不光是语法、单词拼写,还要看结构、逻辑、论证方法,评错误的同时要评正确,在此基础上再回头从这些角度评自己的作文,让学生在此过程中懂得“批判性思维”的含义。修订阶段是学生自己对自己作文进行深加工,结合教师和同伴的反馈,注意词汇、语法、句子结构、文章布局、思想维度和深度综合方面的考虑。值得注意的是,下一步教师评阅是整个交互模式下的关键。首先教师的综合水平和思考空间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优缺点更明确,修改过程更有针对性。教师在此阶段可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语法、词汇选择和表达,加以总结并利用网络平台通过链接共享给大家。最后阶段终稿尤其强调语篇的准确性。教师此时可以把优秀作文链接给学生,学生鉴赏、共享的同伴作文时也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和欣赏水平。 2.交互模式构建
根据多模态理论和网络在线互动理念构建写作教学网络师生交互模式:
写前阶段有赖于教师利用多模态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除语言之外的多种模态,输入图像、声音、视频等多模态资源,通过多模态资源的输入让学生从多维角度理解、思考写作话题。此时,网络平台又为师生提供大量的信息输入材料,教师除自己搜索总结外,还要鼓励学生自己搜索总结多模态网络资料,调动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思考写作话题。教师可以将搜集来的资料统一做成PPT,然后放在群共享里,让学生在动笔之前浸润在提供的多模态信息资源中。此外,提高学生对多模态理论的认识,让学生知道图像、声音等非语言模态和语言一样在人们实际交流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初稿写作前教师对写作♡策略、思路、技巧加以讲解,以及篇章结构、句法结构、词汇转换的灵活运用,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接下来小组讨论,让学生谈谈自己的初步想法,在交流中学会欣赏和评价他人的观点和思路。学生完成初稿后在线提交作文,然后进行小组内互评。互评时鼓励学生ศ运用多模态资源与同伴沟通,提高学生多模态识读能力和建构能力。分组时教师要考虑到学生水平差异,保证各水平的学生都能得到客观正确的评价。评价内容直接递交到每个人在线提交的文稿中,便于教师监督评价的客观性。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共享学生写作资源,让学生间能够分享彼此的信息、资源。下一步,每位同学根据别人的评价和自己的新思考修改作文,并再次提交到网络平台中。教师评阅后学生交出终稿。各阶段教师关注学生网络平台,通过在线交流的方式及时解决学生在处理他人和自己作文时遇到的困惑和瓶颈。
需要指出的是,多种模态在整个写作指导的过程中的使用策略侧重不同。写前引导时,多模态输入应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感官的多种模态,为学生提供除文本外的声音、动画、视频、图片、色彩和空间等信息输入,为学生从视觉、听觉、触觉等不同角度鉴赏作文题目提供意义资源,同一模态信息对不同的学生以及不同模态信息对同一学生的联动反应为学生构建多种意义整合,各模态间的协同和互补及同伴输出的反应为学生构建多模态意义提供资源。第二,在线作文批改让学生个体完成作文初稿后改正基本语法、词汇选择、词汇搭配等问题。接下来的小组互评突破仅限于同伴间的互评,为生生交互提供更多多模态资源,组员间借助眼神、声音、手势、距离、文本等多种模态帮助学生个体在词汇、小句、语篇层面相互探讨。值得注意的是,这阶段不能忽视师生交互的作用,教师借助在线交互平台利用图像、声音等多种符号鼓励小组内、小组间多模态的沟通,启发、监督学生。学生个体在此基础上进行二稿修改。教师的疏导角色转变为评阅,在线平台上对学生作文进行从词汇到语篇的整体评价,最后将学生个体作文共享在在线平台上。学生三稿的生成和小组间、师生间的互动同时共享在平台上,为学生个体和同伴间提供评价和鉴赏资源。
写作教学网络师生交互模式为广大师生提供写作教学的多种资源和网络应用。多模态写作教学突破文本单一模态形式,将图像、声音、色彩、动作、眼神和空间等多种资源作为写作资源输入给学生,有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并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写作修改过程中教师和小组间多模态资源的使用为学生提供视觉、听觉、触觉等感官刺激,同一模态信息对学生个体主观性的发挥和不同模态信息对学生个体能动性的调动有利于学生将不同资源整合,从而输出高质量、有自己见解的文章。网络在线平台的使用为多模态资源、师生交互、生生交互提供资源,在写作教学实施的不同阶段为师生提供输入、鉴赏、评价、指正、修改空间,实时交流和资源、成果共享为学生写作的长足进步提供平台。
参考文献
[1] 李战子.多模式话语的社会符号学分析[J].外语研究,2003
(5).
[2] Levine Philip & Scollon,Ron,Multimodal Discourse Analysis as the Confluence of Discourse and Technology.Washington DC:Georgetown University Press,2004.
[3] Kress,G & Van Leeuwen,T.Reading Images[M].Burwood:Brown Prior Anderson,1996/2006
[4] Kress,G & Van Leeuwen,T.Multimodal Discourse:The Modes and Media of Contemporary Communication[M].London:Arnold,2001.
[5] 杨永林.一种基于数字化教学理念的写作训练系统[J].外语电化教学,2004
(4).
[6] Nouri’H & A.Shahidy.The effect of Power Point presentations on student learning and attitudes[J].Glob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 Education,2005,2
(1).
[7] O’Toole,M.The Language of Displayed Art[M].London: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1994.
[8] Royce,T.Multimodality in the TESOL classroom:Exploring Visual-
Verbal Synergy[J].TESOL Quarterly,2002
(2).
[9] 顾曰国.多媒体、多模态学习剖析[J].外语电化教学,2007
(2).
[10] 胡壮麟.社会符号学研究中的多模态化[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
(1).
[11] 张德禄.多模态话语分析综合理论框架探索[J].中国外语,2009
(1).
[12] 朱永生.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J].外语学刊,2007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