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摘 要 历史虚无主义,即虚无历史,怀疑、否定客观历史的本质和规律,任意解释、刻意歪曲历史事件等的历史观。近年来,网络中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已对大学生的“三观”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为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就应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强化其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 历史虚无主义 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4-228-02
虚无主义是人对现实不断否定、批判所达到的逻辑后果。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对客观历史的本质和规律持怀疑、否定态度,对历史人物等任意解释、刻意歪曲的历史观。而“虚无”是历史虚无主义的核心,“虚者,模糊歪曲也;无者,抹杀消除也”。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中沉渣泛起。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某些聚焦历史话题的网络大V或微信公众号,成为歪曲历史的主要推手。有些人利用微博对历史英雄等进行“翻案”、将历史断章取义,以迷惑读者。 也有人利用网络传播的方式极其隐蔽的特点,常戴着“学术研究”“理论创新”的面具,掩饰其鲜明的政治目的及政治诉求,或是利用符合大众心理的文化消费的模式,把核心的观点转变成通俗易懂的文字或是生动的艺术形象,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而大学生恰好是网络使用率最高的群体,特别容易受到影响。笔者分析当前网络中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了解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产生的不良影响,并致力于提高大学生的认识能力,减少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危害。
一、网络中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
近年来,一些极具欺骗性、迷惑性的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中沉渣泛起。此现象绝非偶然,而是有着较为深刻的国际、国内的背景。
首先,从国际背景来看,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资本主义为主导,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西方敌对势力企图对中国故伎重施,为了使中国也“变得像西方一样非意识形态化,实用主义、实利主义,并在文化上和政治上更加自由”,资本主义国家竭力向中国输送其价值观念,宣扬历史虚无主义,企图用历史虚无主义来达到其“西化”、“分化”中国的目的,导致历史虚无主义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在我国广泛弥漫于思想、文化界等各领域,严重影响和危害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从国内背景来看,自从我国确定改革开放的路线后,在国内出现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势力,企图借机把中国纳入资本主义的轨道。其利用我党历经的曲折,夸大我党和领导人的错误,并以“反思历史”为名,刻意歪曲历史,制造思想混乱。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扩大,国人的思想及价值观呈现多样化发展的趋势。伴随国人对共产党的依赖减弱,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也受到了资产阶级思想与封建残余思想等的挑战。而虚无主义趁虚而入,使人们与马克思主义的理想目标、价值追求愈发背离。
最后,随着网络技术的革新,互联网的影响日益扩大。互联网的主要功能是传播信息。而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接受群体,对互联网依赖性较强。他们利用互联网学ツ习、娱乐、了解国家大事、进行人际交往。因此,发达国家利用其在网络技术领域领先的优势,恰逢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扩大,利用网络,向我国输送其各种思潮。大学生可以通过网络,登入各大网站,观看西方国家的电影等,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而历史虚无主义者利用网络,打破地域的屏障,用西方文化色彩强烈的影视作品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渗透,增大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力。
二、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新方式及其特点
大学生是网络的主要拥护者,因此,其成为历史虚无主义者在网络中争夺的重要对象。大学生虽然具一定的思想觉悟及理论知识,但还处于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那些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包装的观点,往往容易被大学生接受。而网络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核心内容,其在本质上与现实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并没有明显差别,但其传播平台的虚拟化,却使其传播速度和影响力有了质的飞跃,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在地域上的限制性。现在,网络已是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产生影响的重要途径,并为历史虚无主义的渗透和扩散提供了条件,这使历史虚无主义有了➳新的传播方式和特点:
(一)传播手段上,更加注重新媒介
1.利用即时通信工具传播。传播者通过微信、QQ等,实现在线交流,进行个人或群体的传播。这极易拉近交流者之间的距离,又具有高度自由性。而历史虚无主义传播者利用其向大学生传递历史虚无主义,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削弱马克思主义对大学生的影响。例如,西方敌对势力用金钱诱惑等方式,刻意将我国的某些“网络大V”培养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者,利用其影响力,加强互动,增强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
2.利用网站传播。网站传播具有时效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传播者可通过所发布的信息内容,有目的地引导大学生∞的思想观念等向着自己所希冀的方向转变;同时,也能利用黑客攻破部分影响力较大的网站,传播其思想。随着我国网民的增多,对其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各种思想文化网站往往挑选一些以“学术研究”为名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文章,对大学生进行“洗脑”。无疑,这些文章都极具强烈的政治倾向。
3.利用网络社区传播。网络社区是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的网民通过网上交流而行成的网民共同体。它不仅是人际关系网,而且是 “虚拟社区”,也包括论坛、贴吧、BBS等。且网络社区在传播信息时,能使信息迅速汇集,及时实现“一对一”或“多对多”的互动,而传播者的匿名性不仅使信息传递更加自由,而且让管理的难度提高。如今,网络社区在我国日益发展,并成为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一个重要阵地。
(二)传播内容上,更加注重碎片化
资本主义国家利用资金与技术的优势,雇佣网络写手、网络水军等,对我国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国内某些所谓的“民主人士”“舆论领袖”,也与西方敌对势力密切配合,通过微博、微信等平台,利用改革特殊时期的一些社会矛盾、难点问题与突发事件,制造网络谣言,夸大社会阴暗面、诋毁社会主义制度,煽动一些不明真相的人挑起事端,危害社会和谐与稳定,给我党和政府造成压力。例如:同种事件,双重标准,同为打人现象,美国警察是“秉公执法”,中国警察却是“暴力打手”;亦如:以点概面、以偏概全,攻击社会主义制度,把少数西方官员的清廉与个别中国官员的腐败相对比,否定中国的社会制度。显然,传播者发表这些内容的真实目的,就是要乱人心、反党、反社会主义、颠覆人民民主专政。
三、网络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在全球化背景影响下,世界文化相互交流与碰撞,加上大学生接受新知识的能力特别强,近年来历史虚无主义对其颇有影响力。同时,网络的发展使其成为大学生接受新思想的载体,而网络中历史虚无主义传播的新方式及特点,加大了历史虚无主义的传播速度并扩大了影响范围。这颠覆了大学生已有的认知,对其造成严重危害。
(一)削弱大学生的政治信仰
大学生正处于“三观”不断健全和完善的阶段,其想法具有不稳定性,对于是非的判断力还不成熟,容易被网络上各种经过伪装后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消极因素所迷惑,阻碍正确信仰的确立。历史虚无主义颠倒历史,消解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给大学生造成思想混乱,削减其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丧失其对共产党的信任,降低其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
(二)弱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网络是虚拟的,网络的匿名性致使一些大学生非法甚至歪曲一些社会事实,将其发到网上,并进行传播,导致不负责的社会行为出现。而网络中隐藏的历史虚无主义,又对“三观”尚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造成不良的思想冲击,从而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
(三)扭曲大学生的价值取向
历史虚无主义者编造的“新历史故事”,使大学生片面、感性地理解历史,产生认知障碍,面临困惑。受其影响,部分大学生性格扭曲,愤世嫉俗、易走极端;在思想上重表象轻实质,重特征轻内涵;在行为上重结果轻品行,重眼下轻长远,以极端个人主义等作为人生哲理,价值取向发生严重偏差。
四、对策及建议
网络中泛起的历史虚无主义已经对大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因此,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大学生的认知能力,有效抵御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危害。政府和高校应形成合力,采取措施,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造成的不良影响。
(一) 强化大学生的政治信仰,肩负社会责任
网络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的危害,将会直接对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造成影响。高校应充分认识到网络中的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性和消极影响,注重对大学生分析和批判能力的培养。通过探索各种有效的思想教育方式和途径,增强大学生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辨识,形成一定的分析与判断历史虚无主义的能力基础,并增强其对历史虚无主义的自觉抵制作用,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树立正确的唯物历史观,端正价值取向
高校应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价值要求,通过“解码”与“再编码”,实现其话语由国家向个体、由政治向生活方面的转化,将较为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娱乐、学习等有效融合。同时,对大学生进行国史与党史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唯物史观。奠定大学生的思想基础,端正其价值取向,从而帮助他们抵制网络传播中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
(三)加强网络媒体监管,净化网络空间
国家应对网络加强管理和引导,利用网络弘扬主旋律思想,占领网络制高点。国家对网络的监管应包括:第一,加强立法,以法律来规范网页、微博、空间的行为。第二,进行网络道德建设,增强网民的责任感,提倡文明上网。第三,及时疏导网络中的不良情绪型言论,版主应善言规劝,与网民共创文明、和谐的网络环境。营造健康的社会环境,积极净化并充分利用好网络的传播作用,清除历史虚无主义在网络中传播的可能性,这在较大程度上能减少网络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对大学生产生的危害。
注释:
近年来,一个署名“穆正新”的匿名旅美人士在网上发表一系列文章,《看雷锋积肥造假案怎样戏弄公众智力》《成人不宜的“黄继光堵枪眼”》等,妄称“黄继光、雷锋等根本不存在,是政治需要杜撰出来的英雄”等内容。
例如网络大V“记者秦风在香港”“炎黄春秋编辑部”等,常在微博转载极具强烈的政治倾向的文章,与一系列亲美人士互动密切。
参考文献:
[1]胡成恩、李建平.浅析虚无主义思想的历史逻辑.湖州师范学院院报.2008,30(5).
[2]梅荣政、杨军.历史虚无主义重新泛起的透视.马克思主义研究.☮2005(5).
[3]梁柱、龚书铎主编.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美]李查德・伯思斯坦、罗斯・芒罗.正✎在到来的美国的冲突.外交季刊.1997.
[5]林恬伊.西方社会思潮影响下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探究.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2).
[6]曲茹.引导大学生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光明日报.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