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计算机教学人才培养思考

时间:2024-12-26 04:00:50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在当前信息化社会和高等教育普及的背景下,普通民办高校公共计算机教学模式、发展方向成为制约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现行民办高校公共计算机教学人才培养机制进行分析研究,说明了目前公共计算机教学人才培养机制的弊端✔,提出了“3+2+X”模式的公共计算机教学人才培养机制。

关键词:公共计算机教学;模式;培养机制

在普通高校教学生态系统中,公共计算机教学人才培养机制是制约高校教学生态系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现阶段民办高校公共计算机教学呈现出一个突出的特点★:“认识-重视-普及-滞后”,通过调研,民办高校公共计算机教学还有诸多不完善的情况。

一、民办高校公共计算机教学机制存在的问题

在信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于计算机的普及,公共计算机教学对于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表面上已经完成了它“扫除文盲”的历史使命,产生了“工具论”的观点,在民办高校教学生态系统中出现了不同的“季节特征”,导致了发展不平衡现象。那么对于公共计算机教学到底要不要发展,发展什么,怎么发展,仍然是大家争论的焦点。但是无论如何争论,我们不能否认一点,任何学科模块应该体现出教育本质的内涵。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1]在《放飞对中国教育未来的想象》的对话中谈到教育面临三大挑战,第一个挑战是制度文化对教育的挑战。我们几千年来都是一种选人的制度,选人是应试的基础,我们考各种各样的证,教育变成了考证的机构,这是一种错误,如何突破呢?第二个是当代技术的挑战,使得教育可以在家里完成,教育可以在任何一个地方随时随地廉价完成,这对当下教育是一个严峻的挑战。第三个✪挑战是僵化的教育管理制度的挑战,不仅是在中国,甚至是欧洲,很多教育体系也很僵化。要应对三大挑战,首先要回答教育的根本是什么。中国的应试教育,是一种以知识为导向,或者是说以内容为导向的。把完整的知识打成碎片,每一堂课教一个碎片,学生记知识点,老师考知识点,考完了以后忘知识点。真正的学习应该是让人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发生改变。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应对未来复杂的、模糊的、多变的社会,把这些随时可以找来的知识形成一种能力,这就是教育。民办高校的教学体系也反映出了以上的问题,当然公共计算机教育属于学校教学生态系统的一部分,也不可避免的徘徊在这些弊端怪圈里。2009年,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编著的《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一书继承了上届教指委在2006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中“4个领域×3个层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结构,以及“1+X”的课程设置方案等。同时在三个方面做了重要补充:一是充实了上述知识结构的内容,形成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知识体系;二是提出和构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实验体系;三是基于知识体系和实验体系,科学地描述各专业大类核心课程的教学基本要求。在纲领性文件的指导下,提出了“3+2+X”模式,来构建民办高校公共计算机人才培养机制。

二、两个阶段的培养过程

根据国家层面的公共计算机教学指导性文件,民办高校对于公共计算机教学的规划也会去做,但是实际运行的人才培养机制却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是因为我们忽略了实际运行的“过程”,“过程规划”不能够持续执行。在“3+2+X”模式中,我们特别强调了两个阶段的过程实施。一是通识教学结合专业特点的教育过程。对通识教育认识的误区一直都在公共计算机教学中有明显的体现。公共计算机教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一般是封闭进行的,实施过程也是独立的。导致了与专业特点融合困难的问题。面对这样的问题,民办高校在制定专业培养方案时,要注意接受公共计算机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公共计算机教学方案也要主动走出去,结合专业特点。尤其强调的是结合专业特点不是教学的开头或是结尾结合,是要在整个公共计算机教学过程中体现动态结合。经过调研发现,在一部分经管类的专业课《管理信息系统》授课过程中,80%-90%学生在学习后也只能理解极少数的内容,甚至不了解《Access数据库》的概念和操作。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源就是公共计算机通识教学与专业特点脱离带来的后遗症。在该培养阶段中,不能再搞一刀切式教学。这里提到的公共计算机教学结合相关专业的特点,要以相关专业的角度去学习计算机知识,在教学过程要有所侧重。如文史类专业应该要侧重对文字、OA类软件的使用;经管类专业要侧重网络、数据处理类知识的应用。二是个性化教育过程。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需要掌握的计算机相关知识体系日渐庞大,所以课程体系应该是立体的网状的,而不是线性的。在整个教育过程中让学生接触多元的知识模块,多元的背景和视角“是引领教学生态化发展的关键”,而有效地解决方案和创新方式会因为个性的不同而千差万别。个性化教育阶段知识体系,要充分建立在调研基础上。通过对调查问卷的100份有效样本数据分析后,计算机知识的掌握和应用凸显了不均衡现象,约20%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并不了解,约40%的学生只会计算机的一般操作,约20%使用计算机解决过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只有20%的学生能够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并了解其原理。让学生们自己动手完成他们感兴趣的并且和他们生活相关的项目,从过程中学习各种模块知识以及跨学科的知识。更注重学习的过程,而不是结果。本质上来说,我们敢于让学生们犯错,让他们尝试不同的想法,让他们听到不同的观点。与考试相反,我们希望学生具有能够应用于真实生活的知识。

三、三大课程体系

“DAPP”日常应用型课程体系

日常应用型课程体系要打破惯性思维束缚,主要是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本身进行处理,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根据在校专业设置情况进行剥离取舍,重新规划出新的“兴趣知识”单元,如:OS操作系统安装维护,故障排除等。对于网络应用部分,侧重网线的制作,网络搭建等。数据库应用部分,侧重实际管理系统的设计使用与维护等。

应用拓展类课程体系

根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对近几届不同专业的毕业生工作情况进行调查,用人单位往往会让员工承担一些本专业外的计算机应用工作。经过数据 ッ分析近70%的毕业生很难胜任或不能立即胜任。公共计算机人才培养机制难辞其咎,是造成这种局面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部分课程设置一定要遵循客观实际,不可脱离社会的需求,专业的特点,就业导向及学生自身的意愿和兴趣。

社会认证课程体系

根据国家、省设立的计算机等级考试大纲设置课程体系,这类课程的要求往往容易在主观意识上形成应试的思维,要注意对考试目的的引导。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设置本校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但是要对接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内容与社会需求。

四、若干个支撑计划

“多样性”的培养计划

面对“有特殊兴趣”、“有特殊专长的学生”,针对“两个阶段的培养过程”中的个性化培养阶段,要注重该计划的制定来帮助塑造公共计算机教学的兴趣点和优势点。在计划中我们强化了选择性。以学生的充分发展为核心点,尊重学生的可塑性变化,尊重学生的兴趣特长,尊重学生的成长意愿,赋予学生更多选择课程、选择学习模块、选择学习形式的权利。我们还要彰显公共计算机教学的“专业性”,在夯实公共计算机基本能力和素质上,分别开发、开设能够满足学生兴趣需要的课程系统和继续提升能力的课程系统,建设既具有公共计算机教育特点又能适当融合教育多样化专业化教学课程体系。注重增强课程的实效性。“多样性”的培养计划要破除旧的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评价观,改革与学生的多样化发展不相适应的教学方案、课程内容、教学方式和管理模式,促进公共计算机教学内涵发展,提高教育质量与效益。同时,我们也很注重课程的灵活性。从学校实际出发、从教学实际出发、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利用灵活多样的资源,创新灵活多样的途径,充实和丰富公共计算机教育教学形态。[4]

公共教学课堂创新与改革计划

在公共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对于课堂的改革创新也是如火如荼的进行着,但是传统观念还在束缚我们的行为。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构建“教学相长”的新模式。二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主动合作,主动交流、主动展示的能力,让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提高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对于公共计算机课堂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可以采用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借助移动平台的微课等新型在线开放课程和学习平台。

公共计算机教学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计划

公共计算机教育发展到今天,我们感到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亟待破解。例如,现有的公共计算机教学和专业课教学呈二元结构,公共课与专业课“井水”、“河水”泾渭分明,事实上很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我们认为,大学学生是一个变化和发展中的群体,可塑性很强,关键在于如何改变公共计算机教学的内容与方法,如何打破与专业课融合的壁垒。一方面,我们将积极探索公共计算机课程改革,将“学术性”的知识体系改为“应用性”、学以致用的模块化知识,通过“做中学”或“学中做”达到公共计算机教学和专业课有机结合。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专业体验和认知,提高学生学习的目的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유自主选择多样化的公共计算机知识模块和专业课程,提高学习效率。围绕“选择性”构建起来的大学课程体系中的公共计算机教学,与专业教学相结合、融通,以“应用性”为取向。

动态多样的考核评价计划

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效果的一种必要手段。现在的教学评价体系还存在着大量应试教育的弊病。为了公共计算机教学能够培养出具有理论和实践、通识能力和专业应用结合的复合型人才,我们的评价考核计划也必须做出与时俱进的调整。1.制定考核评价模式的多样性。对于公共计算机教学,考核评价模式要强调对过程的评价,打破以往里程碑式的端点评价模式。考核评价形式的制定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所在专业特点,并且要与学生就业需求导向结合。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学生自评与互评、第三方评价的方法。2.制定考核评价的动态性。无论采取何种考核评价模式,最终要给出一定的结论。为了更能让结论反向推动和促进公共计算机教学的效果,可以考虑考核结论的动态划定。这样有利用调动学生发挥自主学习能力,让整个传统学习规律由“让他学”变成“他要学”的转变。动态的结论划定也更能符合公共计算机教学的特点,来支撑“两个阶段的教学过程”。例如:打破及格分值的设定,动态执行及格线。民办高校的公共计算机教学人才培养机制需要逐步完善,也关系着整个教学生态系统的发展,构建的“3+2+X”模式,为民办高校的公共计算机教学人才培养提供了一种参考。

参考文献:

[1]搜狐教育.席酉民:教育的根本是将触手可及的知识变成能力[EB/OL].

[2]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教育部高等学校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高等学校文科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搜狐教育.方展画:改革课程给中职生更多发展选择权[EB/OL].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