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发中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初中历史是学校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很多学生对初中历史学习兴趣并不浓厚,这一方面是初中时期学生学习科目较多,学生兴趣外移;另一方面则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教学过程过于枯燥、乏味,导致教学效果不佳。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我觉得应从兴趣着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因此,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要想提高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新课导入,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教师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头导语,用别出心裁、平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如我在讲《夏朝的建立》这课内容时,我在上课前就给学生讲述夏桀的故事:酒池肉林的故事,让学生感受到他昏庸残暴的统治,然后设问:夏朝是怎样建立的,建立后如何进行统治的呢?随之过渡到新课教学,学生带着兴趣进行学习。
二、创设情境,以情激趣
情景教学法在各科中都是常用的一种教学方法,但在历史科中可以说是至关重要。对历史学科而言,就是教师根据历史学科的历史知识的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认知特点,投入、运用或渗透情感并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如语言、挂图、实物、模型及录音、录像等创设、渲染出历史教学具体、形象、生动、感人的环境和氛围,从听觉、视觉、感觉等多方面唤起学生的身临其境感,让学生在这种最佳的环境和氛围中去感悟历史,进而达到理解与认识的升华。
(1)利用图物营造情境。在历史教学中,所谓的物具是指具有历史教学价值的物品,如古钱币、古器皿等历史文物,还包括文物的赝品、历史人物或历史物景的模型等。教师在讲授历史时,运用图片、实物、模型等直观材料,创设物具情境,展示物具并配以有说服力的讲解,不仅可以使课上得生动活泼,形象直观,使学生对所学的历史经久不忘,还可以把较复杂的问题简明化,抽象的问题形象化。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易于理解,而且可以参与到情境中探索新事物,提出新观点。比如,在讲《文化大革命》一课时,老师通过不同时期的毛泽东徽章的图片,创设情境,让学生回想不同时期毛泽东的历史功绩,从而形成了对毛泽东的正确认识,这种认识来源于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是学生在教师创设的情境中进行的知识迁移,是学♀生内化的知识。
(2)联系现实展现情境。比如,在讲授《中华文明的勃兴(二)》一课中,在讲解完孔子、庄子和韩非子的主要思想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情境:“假设我们班有一位孔子老师,一位庄子老师,一位韩非子老师,对于犯错误的同学,他们各自会如何处置?你觉得哪一种处置办法更好?”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孔子、庄子和韩非子的思想,进行了极为激烈的讨论。通过讨论,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进行了运用和转化;在情感上,☃也让一部分学生理解了老师的严格是为了学生以后的发展,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现实意义,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学习过程中积极的心理氛围。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历史学习不仅是接受的过程,而且是对前人观点加以质疑、用新的视角去理解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如在讲授《秦末农民起义》一课时,先让学生学习秦暴政的表现,后学习秦末农民起义的内容后,教师设问:秦末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是什么?然后再问:假如到渔阳的途中不遇到大雨起义会爆发吗?为什么?这样一环扣一环的提问一定会吊着学生的胃口,激发起学生的探究欲望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的精神。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引导、给予肯定。
四、自我评价,以评激趣
历史活动可让学生得到启发和熏染,可让学生在活动的交流过程Ⓐ中就历史现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综合评价,也可就活动本身进行评价。如:讲完隋唐历史后,要求学生办历史小报,办完后,互相交流,相互评价。也可挑选较好的几位谈谈办报的设想及收获。这种品评,既能使学生品出趣味,又能使学生聪明、明理,对学习产生积极的作用。
五、结语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