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设疑置问,激发学生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笔者发现,中学阶段学生对地理课却无多大兴趣,造成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学生要么是感觉地理知识过于浅显,很多知识通过自学便可以从书本上理解掌握,课堂教学对学生失去吸引力;要么是觉得知识过于抽象、空洞、难以理解,没有学习意义,学生失去学习兴趣。但挑战欲望强烈、逆反心理强烈是当代中学生普遍存在的共性,抓住这一特征,在地理课堂上有效的设疑置问,吸引学生课堂注意力,刺激他们征服困难解决问题的决心,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是激发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众多因素中的关键。
一、有效设疑置问的作用。
众所周知,“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的火花。课堂上有效地设疑置问,可以迅速抓住学生的思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将学生置于知与不知、已有知识与某种新知识、全面认识与片面认识、熟悉事物与不熟悉事物、现实生活与课本知识等等矛盾之中,从而达到激发他们的思维,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进一步使他们产生渴求掌握新知识的欲望,而当所有疑虑都随之解决时,那种轻松、愉快、满足和成功的情绪体验,将大大刺激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有效设疑置问应具备的几个特点。
1、针对性。一种是针对教学内容,抓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紧扣教材的中心和重、难点设疑。例如:在讲授我国“种植业”中甜菜分布的集中产区时,首先提问“甜菜的生活习性是什么?”,学生回答:“是一种喜温凉的作物”,教师问:“我国中温带的主要分布地区在哪里?”这样,通过阅读我国温度带分布图,学生可以得到答案。尤其是新疆地区,是北部地区而不是南部,加深学生印象。另外一种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疑,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问题可以简单些,以确保他们能正确回答,帮助他获得成功的体验。而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问题可以有点难度,使他们不能轻松作答,避免他们产生骄傲情绪。
2、启发性。设问应联系学生的已有知识、能力及个人经验,提出的问题是学生乐于思考且易产生联想的。例如:讲授等高线疏密与坡度€大小及省力费力问题时,可提出下列问题:①大家平时骑自行车上坡的时候,怎样最省力?②为什么山路都修得盘旋曲折,而不是建一条直路通上去呢?通过这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继而解答,让学生真正理解等高线的“密集陡、稀疏缓”。
4、适时性。课堂教学问题的设置,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设疑是教师知识和艺术水平的体现。教学过程中,在学之误区设疑、在教材的“文眼”处设疑、运用课本插图巧妙设疑、在学生是懂非懂处设疑,是设疑置问的最佳时机。适时设疑置问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材,准确记忆地理知识,真正解决地理疑问,加深影响,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新颖性和趣味性。新颖、奇特而有趣的地理问题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情绪,学生学起来兴趣盎然。例如。讲授“日界线”之前,教师先讲一个小故事:“一孕妇乘船从上海去旧金山,在日界线以西的东十二区先产下一女孩,越过日界线后,在西十二区又产下一男孩,但先生的女孩却叫后生的男孩为哥哥,这是怎么回事呢?”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有趣,急欲弄清其中道理,思维一下子活跃起来。
6、层次性。问题的设计应有轻重缓急、主次之分,不能过于平谈,应该考虑到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现学的知识状况,考虑到学生思维的递进性,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拾级而上,最后解决问题。如在处理“假如黄交夹角增大时,寒带的范围怎样变化”这一问题,可设计以下问题,让学生按顺序回答:
①黄赤交角的度数为多大?
②黄赤交角的存在与太阳直射点移动的关系?
③热带的纬度范围是多大?寒带的纬度范围是多大?二者有何关系?
④黄赤交角假如变大,寒带的范围如何变化?如果变小呢?
7、实用➳性。学以致用,许多地理知识都和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学生也只有把知识应用于实践,才能从中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例如:讲到“旅游业”时,可结合广汉的实际,教师提出以下问题:①广汉为什么要重新修建东西干道和南北干道?②广汉市区为什么要进行流动摊点的管制?③三星堆旅游资源为什么要参加西博会的竞标?④鸭子河为什么吸引了大量的ก野生动物?通过以上问题,让学生参与家乡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
三、几种有效的设疑置问方式。
2、连环套式设问。在课堂教学中,抓住一个疑点,▲进行连环设问,将知识进行横向、纵向联系,从而达到复习旧知识,学习新知识的目的。例如:讲述我国秦岭 淮河南北主要粮食作物分布问题时,可设计以下问题:①我国南北方的主要粮食作物以什么为主?②造成这一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③我国南北方地区的主要温度带是什么?④我国南方、北方地区的干湿状况如何?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即联系了前后知识,又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了粮食作物的分布原因。
3、以错纠错式设问。对于教学中学生易错或概念易于混淆的难点进行教学时,可在错误的前提下将学生卷入错误,再通过提问设法让学生发现错误,并纠正错误,如在进行自然资源分类教学时,为检查和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可先错问:“太阳风,地热流是可再生资源还是非可再生资源?”学生往往回答:“是可再生资源。”,然后再问:“自然资源应具备哪些两个属性?”此时学生方知“上当”,从而增强了明辨是非的能力。
4、反弹琵琶式设问。
对于教材中的重点、难点,为了进一步弄清知识的疑点,加学生印象,可以围绕中心疑点从不同角度设问。如关于❅“地球的运动”一节教学时,大家都知道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而出现了太阳东升西落的现象,此时可以反问:“如果地球自东向西转,会出现什么情况?”关于地球公转,可以设问:“如果黄赤交角为0°或是90°,那么地球表面将出现什么样的情况?”通过这些问题,使学生真正掌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四、有效设疑置问,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设疑置问时应注意问题准确,答案明确,切忌模糊不错,让学生回答时难以给出正确的答案。
2、设计问题时,应尽量避免回答过于简单化、平淡无奇,应考虑问题的主交、层次和顺序,使学生无需思考,或味如嚼蜡的问题。这样无法引起学生兴趣和注意,逐渐厌烦,形成对问题的惰性和思维的僵化。也应尽量避免一些高不可攀的问题,以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阻碍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的发挥。
3、问题提出后,尽量让学生通过讨论后回答,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鼓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要让问题成为少数学生的问题。
4、提问时,注意运用语调、语气或其他形体语言抓住学生思维。提问后,要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注重思维过程,不要太在意结果,不向学生展示自己的思维技巧和具体思维过程,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不同的见解,不要急于肯否或否定学生的回答。学生无论回答正确与否,教师都要对其积极思考的态度及时表扬,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