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是探索知识的重要前提。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找准着力点,注意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才能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兴趣学好数学,最大限度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课堂教学 找准着力点 培养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才会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才会学得主动、活泼、轻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让数学学习成为学生自主的需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创设情境,找准切入点
美国着名数学家波利亚曾说过:“为了使学习富有成效,学生应该对所学知识倍感兴趣,并在学习中寻求欢乐。”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当适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以引起学生心理的内部矛盾冲突,并使他们意识到,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解决这种矛盾的冲突,从而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使他们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学习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卐。
二、联系实际,找准生活点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使数学更贴近生活,倡导数学知识要来源于生活,从大量的生活实例和学生熟悉的情境入手,来建立数学模型;借用数学知识和方法来表达情感,消除学生对数学的陌生感,缩短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让学生体验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使其在科学的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出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构建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比如:学习“点到直线的距离”时,我就用熟悉的立定跳远的例子来引导;在不等式的学习中,我用学生熟悉的天平说明等式和不等式的性质;从比较两个同学的高矮中引出“线段长短比较”的方法。用这样的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探索交流,找准兴奋点
数学的探索交流活动,能让学生经历数学的学习过程,让学生在问题→猜测→验证→思考的过程中,体验数学学习的无限乐趣,培养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情趣。如《长方形的性质》一课的教学,我先请学生结合平行四边的性质找一找长方形有哪些性质。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说边、角的性质;有的学生说对角线的性质。学生在猜测后,我告诉学生,这只是我们的猜测,你要用自己的方法去证明。然后再组织学生进行自主的探索,验证自己的猜测。教学时,我适当的进行引导,学生自己动手,采用了折一折、量一量的探索方法进行观察与比较,用类比的方法进行证明,从而得到了长方形的性质:“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平分。”学生在探索过程中,不仅认识了长方形的性质,而且体会了探索的无限乐趣,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了学习。
四、动手操作,找准成功点
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时,需要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操作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也是教学的有效手段之一。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知识的本身就是活动”,动作和思维密不可分,特别是小学生好奇好动,乐于模仿,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些特点,让他们亲自动手,实际操作。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并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如:分一分,数一数,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使一些抽象的数学概念形象化,具体化,使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获取新知识。
五、和谐课堂,找准生成点
在和谐的课堂中,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体现学ป生学习的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取新知。学习的过程是自我生成的过程,这种生成是他人无法取代的,是由内向外的生长,而不是由外向内的灌输,其基础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
我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一课时,刚导入新课,突然一名学生大声说:“我知道,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我高兴地问:“你怎么知道的?”这位学生自豪地说:“我从书上看到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怎么推导出来的呢?”我顺势而下地问,“我知道,把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就可以拼成一个平角,也就是180度。”我拍手赞同并问:“你说得太棒了,那是不是每个三角形的三个角撕下来都是180度?除了撕的方法还能有其它方法证明吗?”该生摇摇头,我即时肯定这位同学能提前预习,真了不起,这种主动学习的精神值得大家学习。那么大家想不想验证他的说法?“想!”同学异口同声大声回答说。“今天老师想请同学们探索交流,利用你们手中的学具证明任何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度,并且试试看,除了撕的方法还有其它方法吗?”“能!”。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被教师进一步调动起来;“好!下面就开始学习,可以独立探索,也可以小组合作交流。”学生很快就找出了多种方法。
六、情感交流,找准沟通点
数学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需要一个融洽、愉快的学习环境。教师的情感对学生具有❥直接的感染作用,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教育心理学家认为没有师生间融洽的情感关系,任何教育教学都是注定要失败的,而亲近的师生关系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关心、尊重每一位学生,不讽刺挖苦学生,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诚心和爱心,沟通师生感情使之达到被学生看作是可信赖的朋友。教师只有对学生抱有诚挚的爱,平等的尊重,才能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对你所教的数学课就会产生兴趣,能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教诲,并努力把这种教诲转化为行为,由厌学转化为愿学、爱学、乐学。
七、激励评价,找准闪光点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在课堂上对学生评价时,多用激励性的语言来诱发学生积极思考,尤其对那些没有做好的学生,要善于寻找闪光点,给予适当的鼓励。比如:在教学“追击问题”的应用题时,我要求学生根据已有的条件找等量关系。一时间,教室里鸦雀无声,大家都在想。约有
二、三分钟后仍无人举手。我知道肯定有同学想好了,只是怕说不好,怕别人笑而犹豫不决,于是我趁势说:“说不好没关系,吞吞吐吐没关系,哪怕一句话,两句话也行,只要你举手了你就成功了一半。”紧张的气氛一下子缓和了,大家脸上有了笑意,有几个举了手。我选择了那个比较腼腆的男孩来回答这个问题,尽管他描述得一般,可这对于一向害羞、不太爱说话的他来说的确是一种进步。我很高兴,走到他跟前,笑着对他说:“你说得这么好,如果你刚才不举手,不就失去了表现自我的机会了吗?”于是我对同学们说:“他说得好不好?”“好!”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沉寂的课堂在这响亮的回答中又变得和谐起来了。激励评价,使学生找到了自信,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总之,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兴趣可以激发情感,培养意志,兴趣可以唤起某种动机,改变态度。可以说,浓厚的兴趣能够激励学生积极的探索,敏锐的观察,牢固的记忆,丰富的想象,也能够使学生积极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并积极地改进学习方法,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开拓能力,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应当找准着力点,注意运用多种方法,通过多种渠道,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