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合作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早在古代,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颜之推就说过:“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盖需切磋,相起明也。”足见古人已知合作学习的重要。二十多年的数学教学发现,传统式的被动性接受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对学习感到枯燥无味,限ฏ制了学生的思维活动和智力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进取心里,阻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不良的学习习惯。随着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推进,合作学习方式的教学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纳,并深受学生喜欢。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者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因材施教,能真正实现使每个学生得到发展的目标。数学教学中,就如何提高学生合作交流能力谈几点粗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形成合作意识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着异质分组的原则,要想让学生乐意合作学习,首先老师创设合作学习的情境,激起他们合作学习的兴趣。将男生和女生、学优生和学困生、性格内向和性格外向的分在一起。每个小组4-6人为宜。根据班级人数的多少,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好一名组长,作为主持人,然后给小组成员编号,组长轮流担任。
分组后,教师要做好合作交流的动员工作,让学生意识到“数学交流”不是流于形式,要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真正尝到甜头。这样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让学生体会到集体力量是无穷的。要鼓励学生人人主动参与,特别是学困生,他们基础差,自卑感强,害怕发言,怕说错了别人☏笑话,往往在小组讨论时,只当听众,教师要及时打消他们的顾虑,增强他们大胆发言的信心,抓住闪光点及时表扬,使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心态,能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合作交流中,要努力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小组成员的可取意见和独到见解,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以寻求问题答案,教学中要不断培养学生敢于质疑的品质,在交流中引导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问题,提高交流的质量。
二、选准时机,注意合作时效
合作交流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方式,但并不是时时刻刻都要使用,要选准合适的时机,一般情况下,应该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如在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在学生意见不统一时,在学生依靠个人独立操作条件不具备时,在学生束手无策时,可以组织学生合作交流,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通过小组讨论、交流,难点得以突破,学生的思维发生猛烈碰撞,只有这样,同学之间才能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同学们的创新能力才能循序渐进,螺旋上升。
三、因材施教,发挥引导作用
学生是学习任务的接受者,是发现问题的探索者,他们应该是学习的主人,合作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也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要从单纯的知识传递着转变为学生的指导者、引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认真观察和了解每个小组的活动情况,包括学生个人的参与情况,以及与他人的合作情况,还要深入到合作小组中,了解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情况,分析他们解决问题的办法,及时发ย现他们的失误,及时提供必要的提示和矫正,同时要及时回答学生的疑问。当学生思维受阻而不能深入交流探讨时,教师要及时点播,使学生思维打开,个别学生或个别小组提出独到见解或者出现创新思维火花时,教师要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
四、拓展空间,把握合作尺度
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始终处在一个宽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合作交流,教师所提出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要与讨论问题的时间和空间成正比。换言之,即难一点的有价值的问题,应多给点时间,ท反之则少给点时间,这样既保证讨论的有效性,又不至于浪费其他教学实践。如果有的问题课堂上讨论不能解决ต,就要把它放到课外,学生在课内学会了交流,在课余时间也就自觉地进行交流,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学生在相互交流过程中互相弥补,每个人都获得成功的喜悦。
费赖登塔尔认为:“数学知识既不是教出来的,也不是学出来的,而是研究出来的”。的确,用实践可以检验,数学教学中的合作交流,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给学生提供了认识、思考、讨论、表达、提问、倾听,寻求帮助等多方位、多层次的活动方式,使学生能够在知识方面互相补充,在学习上互相借鉴,培养学生间真诚相处、善于合作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