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环境学视域中的“走转改”活动

时间:2024-12-27 00:11:5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媒介环境学视域中的“走转改”活动

一、问题的提出:央视“¡新春走基层”

央视“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是“走转改”的产物,在媒介已经成为我们社会环境的背景下,媒介、社会和人(受众)到底应该保持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媒介又应该如何反映、建构社会环境?央视“新春走基层”为我们从媒介环境学来看待“走转改”活动提供了契机。

二、理论探讨:媒介环境学

20世纪30年代,媒介环境学(MediaEcology)在北美萌芽,70年代形成发展为一个传播学派。经过三代学者的努力,它已成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鼎立的第三学派,1998年媒介环境学正式命名而成为一个学派。[1]

媒介环境学认为:各种媒介构成了人类生存生活的环境,人类是生活在水(媒介环境)中浑然不觉的鱼,“媒介即是环境”“环境即是媒介”。

媒介环境☿学的观点隐含了社会、媒介和人(受众)三者间的关系:人生活在媒介建构的环境中,媒介是反映社会的镜子;媒介环境影响着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而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最终又反作用到社会的运行。(见图所示):

透过媒介环境学这一门新兴的学科,对“走转改”进行透视,可以发现“走转改”带来的是媒介环境的变化、媒介结构的重构、媒介文化的再造。

“走转改”不仅是媒介从业人员个人层面的行为,它已在全国广泛地推进,成为一种媒介组织的自觉行为,从而带动整个媒介环境的重塑,这个趋势值得我们深入思考。

三、媒介环境学视域中的“走转改”活动

(一)“走转改”活动建构了媒介和环境的新关系

媒介环境学认为:媒介源自于社会,反过来,媒介又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映射投影了社会,从而建构了受众生存的环境。媒介如何反映社会,这个问题尤为重要。理想状态是:媒介是对社会如实、真实的反映,人生活在和社会高度仿真的媒介环境中,其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对社会是正向驱动的。正是在这种良性循环和互动中,人、社会、媒体和谐发展,形成一个良好的生态圈。

现实是:媒介是对社会扭曲、变形的“哈哈镜”的反映,人生活在一个虚假的媒介环境中,其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也必然是扭曲变形的,其对社会的驱动必然带来负面作用。直接带来的后果就是媒介远离社会现实,假话、套话、官话横行,在虚假的媒介环境中,人的认知、态度和行动必然是错误的,这是导致当下中国信仰缺失、价值观扭曲、假货横行的根源。这恰好是“走转改”提出的背景和原因。

当下提出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正应对了媒介环境学说中的这一基本理论起点。以“走基层”作为这项活动的起点,由此带来了“转作风”“改文风”这二者的连锁反应,可见“走基层”在这项活动中具有发动引擎之功效。“走转改”就其内涵来看,恰恰是对媒介环境的一种突破,通过新闻从业人员的与社会生活的更深入接触或者拓荒处女地式的接触,重构媒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从而带来媒介组织文化的变迁,即“转作风”;进而带动媒介个人文化的改变,即“改文风”。

可见,“走转改”是从突破媒介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入手,建立媒介与环境之间新的均衡,带来媒介环境变迁,进而更真实、更全面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场媒体变革。

(二)“走转改”活动建构了新的媒介结构关系

林文刚博士指出:媒介环境学至少有3个层次上的概念:符号环境、感知环境和社会环境。[3]“走转改”正应对了以上的3个层次:“改文风”应对符号环境,“转作风”应对感知环境,“走基层”应对社会环境。

首先,“改文风”应对符号环境。在∞《媒介环境学》里,林文刚指出:传播媒介不是中性的。媒介的物质属性结构和符号形式具有规定性的作用,对信息的编码、传输、解码、储存产生影响,对支撑这些传播过程的物质设备也产生影响。“改文风”正是要求媒介从业人员要改变表达上的惰性,开展创新式的表达,通过发现本媒体内在的载体特点,即物质特点,用适合本媒体的语言,即表达符号特点,来表达出更接近本质的信息,从而打造出媒体自身的特色,发挥独到的竞争力。

其次,“转作风”应对感知环境。林文刚还指出:传播媒介有偏向性:思想情感偏向,时空和感知偏向,政治偏向,社会偏向,形而上偏向,内容偏向,认识论偏向 ﭢ等。媒介机构从业人员如何感知社会,直接影响到他所建构的社会环境,进而影响到生活其中的人的知识构成、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转作风”就是要转变从业人员的思想情感偏向、社会偏向、认识论偏向,偏向人民大众一边,真正做到反映人民心声、为人民服务。

再次,“走基层”应对社会环境。“走基层”就是要求媒介从业人员深入基层,转变对社会生活的了解方式与态度,从信息来源上,让信息以最接近本质的方式采集上来,让媒介与社会之间建构一种稳定的信息采集机制,建构一种良性的互动,正是从本源上,让信息的本质得以最大限度反映生活的一种媒介所处的良性社会结构。

可见,“走转改”正是从媒介内外结构入手,对媒介的表达过程、表达机制、表达形式开展了精准的对接,从媒介结构入手,从而影响到媒介信息的呈现形式,影响到媒介从业人员的态度,也带来了媒介结构的焕然一新,让媒介信息给受众带来了耳目一新的感受。

(三)“走转改”活动构建新的媒介文化关系

广义上看,“走转改”是一种媒介文化上的变迁,这三个字里蕴涵着媒介个人乃至组织的文化变迁,首先从改变媒介组织“文化潜网”中的“个人网格”开始,进而带动整个媒介组织文化的变化。

媒介环境学主张泛文化论,“媒介即是文化”,但是媒介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子系统,必须在与其他文化的交换、融合中不断找到自我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实现不同文化的和谐共生。“走转改”就是提供了媒介文化系统与外在相关文化系统交换、融合的一个途径,通过文化系统之间的信息的交换,为媒介组织创新带来新的动力。

媒介环境学源头人物之一、学者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4]按照他这个定义,弓箭是手臂的延伸,轮子是腿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口语是思想的延伸,文字是口语的延伸,拼音文字是视觉的延伸,印刷术是文字的延伸,电子媒介是大脑的延伸,网络是大脑的延伸,如此等等。记者“走基层”行为可看做是媒介组织行为的延伸,通过记者个人的“延伸”,也实现了媒介组织文化的延伸,媒介组织文化在延伸到基层与其他的文化类型碰撞后,带来的回馈,会带动作为组织态度的作风的改变以及作为沟通表达方式的文风的改变,从而构建起一种新的媒介文化关系。这种关系是变动不居的,伴随着媒介文化与周边文化的动态化的互相适应,使得媒介文化在影响社会文化之余,也实现着自身的文化修正。

媒介即是环境,媒介文化更是这个环境中的核心内容,媒介文化是维持媒介环境的稳定因素,也是媒介环境的变革因素。“走转改”是媒介文化的一种变革,这种变革将带来媒介文化与周边文化系统的新的关系的诞生。

结 语

正如媒介环境学❥所追求的:它使人看清媒介环境学人文关怀和身体力行的一面,说明它是一种实践哲学、一种社会思想学说。“践行”媒介环境学和“研究”媒介环境学,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5]媒介环境学的天然使命是使这个世界成为更加适合人生存的地方和环境。

“走转改”活动就是媒介环境学的践行,“走转改”就是要正本清源,回到媒介环境学的起点上,即保持媒介是对社会如实的反映,媒介贴近人(受众),人生活在一个真实的媒介环境中,获得常识、正确的态度和采取有利于社会发展的行动,从而生成一个人、社会、媒体和谐发展的媒介生态圈。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