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改革探究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改革中的新课程的变化以及存在的问题,并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这样才能有利ศ于生物课新课程积极的改革,才能适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改革
新课程教学改革高中生物教学,是学生的一个关键性阶段,是学生通向理想大学的必经阶段。所以,老师要严格按照新课改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及自学能力,使素质教育等到进一步的深化,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加强学生创新意识及探究能力的培养,改变以前被动式的接受知识,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好习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ณ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老师在生物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学校环境及学生状况来顺应新课改的要求,采用灵活的方式对学生传授生物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1、新课程的变化
教材改了,版本多了内容更丰富了版面更活泼了,与实际的距离更近了。虽然教材的选择权不完全在各中学和相关授课教师,但毕竟有多个版本同时推出,至少给一线教师多提供了几本优质的教学参考书,为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课标精神和探究教法提供了权威性指导;同时,部分教材所设置的练习形式有所改变,更富有探究性和针对性等。教学方式有所改变.教师的探究意意和尝试变革教学方法的欲望增强了;课堂更加开放了,学生实验等活动时间增加了,教学活动变得更富有生机和活力了。
2、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实验阶段值得改进的问题因为诸多因素的影响,新课程理念在实际教学中难以得到全面兑现,如从总体上看,与旧课程相比,知识本位问题没有彻底解决;教学的基小组织形式和大班教学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以本代纲”的现象依然存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形同虚设过程评价可有可无,教师的负担有所加重;部分学校生物课的相对地位变化不大,其课时仍少于物理和化学等学科。更突出的是,应试教育的主导地位依然如故。学生自主选课等力面的改革仍然像以前的会考等改革活动一样面临“走过场”的尴尬境地,课业负担仍很重。
3、高中生物新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3.1教学目标确定的全面化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灵魂,教学目标对教学过程具有导向、调控、激励和评价功。有效教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教师对教学目标的理解与把握越好,并在课堂教学中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进行,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随意性、盲目性、模糊性,提高教学的方向性、针对性、有效性。
完整的三维教学目标制定过程中,首先要根据新课程的高中生物的三个必修模块,整体把握,统筹安排,制定出学年、学期总目标和单元教学目标,并把它们分解到每一课中,形成科学合理的“目标群”。还应该注意各模每节课的课堂教学目标的内部结构和排列顺序,讲究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三者之间的和谐性与整合性,明确对各目标的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的具体要求,使之具有层次性、递进性、明确性、可操作性、可测量性。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既掌握了知识与技能,还学会了方法,增加了体验,同时还培养了情感态度价值观。
3.2教学内容精选化、整合化
要联系生物科学的新成就。生物科学的发展是日新月异的,有许多科研成果对生物教学都起着促进作用,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真正感受到学习生物学无论是对个人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生产实践,还是对未来进一步的深造都是十分必要的。从而产生内在的学习要求。生物生物课不能脱离开生物界而照本宣科,应创造机会让学生多接触生物圈。开展课外活动,能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知识在实践 ϡ活动中创造性地应用,实际上,学生对此类活动反响强烈,兴趣盎然。教师可根据课时的安排,组织学生到野外采集动植物标本,让学生将书本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了解植物、动物的分布、生长规律,生活习性。最重要的是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在轻松愉快、积极参与的环境下学生学习兴趣会大大提高,这就需要教师认真备课,对讲授知识的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要有充分的准备。
3.3学习方式的自主、合作和探究
激励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自主参与,个性发展,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特点之一。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主动建构为特征的高品质的有效学习。生物学的有些知识不是一定只有通过教师的传授才能得到的,可以将学生置于一定的情景下,借助其已有的学习经验并通过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这就使得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从而形成自主体验、自主探究、自主实践的品质,其间教师是学生建构知识的设计者、支持者和促进者。
合作是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需要学习和养成的生存本领,合作学习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中大力倡导的现代学习方式之一,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思想,也是面向21世纪的四大教育支柱之一。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通过不同基础学生之间有明确责任分工的合作、互助,形成知识、思维和能力上的互补,使学生最大限度的动脑、动手、动口,在集体学웃习中积极主动的与他人合作,在交互合作中获得相关知识,形成合作的理念,锻炼了合作的能力,达成了教学目标,教师与学生彼此之间还分享思维、经验和知识,促进教学班集体的整体认知水平的提高,因而合作互动的学习方式不失为一种极其有效的教学策略。
3.4教学方式的最优化、多样化
教学方式是指实现教学目标所采取的一切手段、技术、途径。有效的教学方式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的有力保障。 注重优化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积极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通过投影、录像、多媒体计算机来展示图形、图像和声音,借助音像效果和电脑功能,化静为动,化动为静;化大为小,化小为大;化慢为快,化快为慢,使教学过程动态化形象化,并增加信息量、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对生物更感兴趣。
3.5教学氛围的民主、平等、和谐化
研究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时间和机会越多,学生参与学习的时间就越多,有效教学的可能性就越大。可见,有效教学必需要致力于营造一种民主、平等、和谐、愉悦的学习氛围,给学生以友爱、平等、快乐、成功的享受。 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一是发扬教学民主,优化教学组织。课堂上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习,鼓励质疑问难,发表不同意见,形成师生“互动流”。二是教师要提高业务素质,优化教学艺术。三是注重情感投入,加强师生情感沟通。 教师如能在具有较高的教学素质的基础上,予以情感投入,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情感相接近或相容的态度和方法,形成与学生和谐共振的情感基调,那么,良好的教学气氛自然会水到渠成。
3.6学习评价的激励化
学习评价具有激励性,有助于学生欣赏自己的成功,发展积极进取的自信心,提高学习动机并形成成就感,是实现有效学习的催化剂。 学习评价的激励性,是指应该坚持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强调课堂教学评价应该以学生发展为本,为创造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课堂氛围服务,从而使评价成为激励和引导师生发展的手段。
教师在评价过程中应注意恰当使用鼓励性语言,进行适当的表扬。表扬和奖励的质量较之频率更为重要。对激励的成功运用取决于时间和方式的恰当与否,过分、过于夸张的奖励会降低内在动机;教师表扬的频率与学生的学习收获并非总成正比,某些时候关系不大以至于表扬会变得无足轻重;不同学生其内在动机系统存在个别差异,因此对不同学生要采用不同的激励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