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科院校开设MTI的理念创新与资源整合
[摘要]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必须与翻译人才市场多元化的趋势衔接。作为MTI人才培养的理念创新,文章讨论了以MTI为平台培养跨学科复合型科技口笔译人才,为实现此理念创新对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的整合,以及理工科院校培养翻译教育特色学科的发展之道。
[关键词]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 理念创新 资源整合 特色学科
[作者简介]吴自选(1969- ),男,山东临沂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MTI教育中心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丁素萍(1956- ),女,重庆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功能语言学、英语教育;闫君(1982- ),女,天津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天津 300191)
[课题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教育部重点课题“理工科院校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特色培养ฃ模式与课程建设研究(2010-2012)”的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GPA105034)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09-0110-02
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Translation & Interpreting,MTI)自2007年5月开始试点,截止到201☿2年5月全国已有159所高校获得了MTI试办资格。MTI教育正在快速发展,相关教育教学研究亟须跟上。各培养单位是否在MTI的教育教学理念上有所创新?围绕教育理念的创新,各培养单位是否进行了校内外资源的整合与利用?这些问题是否得到有效解决,关乎MTI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作为MTI教育的一种理念创新,本文初步论证了在理工科院校以MTI教育为平台培养科技口笔译人才。
一、创新MTI教育理念:培养“懂技术、能翻译”的科技口笔译人才
自试行MTI教育以来,各培养单位的培养目标雷同度较高,其招生对象、课程设置、培养方案等也大同小异,MTI教育同质化现象日渐显现。MTI教育应防止学术化,避免因循研究型硕士的培养模式,同时各培养单位应建立个性化的培养模式,但目前大多数培养单位的培养模式基本雷同。①这种趋势,将与MTI设置的初衷大相径庭。
1.目前市场对翻译人才需求的两个特点。随着国际交流与融合步伐的加快,中国翻译市场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对翻译行业及翻译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表现在:第一,对多领域的翻译人才需求大量增长,其中对拥有非外语专业背景的口笔译人才的增长最为迅速。他们工作的主要内容或许不是翻译,但翻译已经成为他们的一项工作技能,他们的语言功底可能没有英语专业科班出身的人扎实,但是其丰富全面的专业背景知识使其在翻译工作中驾轻就熟。“事实上,任何处在学术前沿的科学家往往也是翻译家, 他们在做研究的同时,还在翻译引介西方的学术思想和科学技术。”②第二,翻译市场的细分化要求翻译人员术业有专攻。“样样通,样样不精”的翻译人员已经不能满足日益精细化的市场需求。以科技笔译为例,科技是个很大的概念,从事不同科技领域的翻译需要相应的专业背景知识与修养。“译者的翻译背景在专业英语翻译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当译者有着相当厚实的专业背景时,他们才能在专业英语翻译中表现出色。”③
2.MTI教育与翻译人才市场出现断层。如上所述,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是多元化、细分化的,而目前各MTI培养单位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的同质化现象严重,与学术型硕士培养模式趋同,有扎实的语言功底的人才缺乏专业背景知识,而有专业背景知识的人才语言功底不扎实。市场需要的是既有过硬语言功底又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人才。如果各培养单位不挖掘自身特色,结合所在地区优势,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MTI培养模式,那么MTI将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无法满足市场对翻译人才的需求。
二、以MTI为平台,培养跨学科复合型科技翻译人才
1.以MTI为平台,培养科技翻译人才的必要性。中外科学技术的交流日益频繁,市场对科技英语翻译的需求也在持续增长。有研究者指出:“社会对科技口笔译人才的需求,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增长。对《中国・天津》的汉英翻译按所涉及内容做了一个简单统计,发现63%的稿件涉及专业领域,这一比例有力地证明了科技翻译的主导地位。”④当前“外语复合型人才的知识结构主要是外语专业知识与经贸、金融、管理和法律等知识的复合”⑤,而外语与理工科的有机结合没有得到重视,这就导致了懂经贸、商法的外语复合型人才较多,但懂科技的外语复合型人才稀缺的局面。长期以来,高校的翻译教学注重学术训练,而市场需求的是实践型、专业型翻译人才,由此高校培养与市场需求出现断层。市场需求呼吁高校改革翻译人才的培养模式,培养“懂技术、能翻译”的人才。
2.以MTI教育为平台培养科技翻译人才为何可行?如前文所述,中国翻译教育处于尴尬的境地,懂专业的不能翻译,会翻译的不懂专业。这主要是因为,外语专业学生接受的主要是英语技能的培训,而没有习得相关专业的知识。当其从事专业翻译时,显得力不从心。与此同时,多数理工科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忽视了英语能力的培养。这种状况与市场需求的复合型翻译人才之间出现断层。翻译研究者指出:“具有语言功底的英语人才,走上工作岗位首先应解决的问题是技术知识,不然很难胜任技术英语翻译工作。”⑥MTI教育招收理工类本科毕业生作为主要培养对象,具有很强的可行性。他们已经接受多年英语教育,从中选拔英语基础较好的学生进行MTI教育,充分利用他们的理工科背景。翻译技能的训练相对容易,可在较短时间内掌握。在培养口笔译技能的同时,适当加入英语语言、文化等强化课程,完全可以将学生培养成真正专业化的科技翻译人才。这种培养模式教育下的MTI学生,其职业能力构成将是“专业+口笔译能力”。理工科院校招收具有理工科背景知识的人员作为培养对象,这样的学员毕业后既能从事本专业工作,又能从事科技翻译工作,可以缩短科技翻译人才培养周期,使教学取得最大效益,并为翻译市场大量输送合格的翻译人才。⑦ 三、资源整合,创新MTI教育,探索特色学科发展之路
为实现MTI的教育理念创新,培养跨学科的科技口笔译人才,必须有效整合理工科院校校内以及校外翻译服务机构的教育教学资源,做到培养单位的专业师资与校内其他专业以及校外翻译服务机构师资的有效整合利用。
1.目前国内高校翻译专业师资多为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出身,自身知识结构、能力组合相对单一。大多数翻译教师为学术型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下设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毕业的硕士研究生,在硕士阶段接受的教育侧重于学术训练。即使少数教师有一定的翻译实践经验,也多为文学、文化类翻译或为从事学术研究而进行的翻译。专业师资力量的薄弱主要体现在实践经验不足上。很多教师达不到国务院学位办“翻译硕士核心课程及重要必修课程的任课教师中对口译或笔译实践经验的要求”。⑧这样的师资对培养跨学科的复合型科技口笔译人才非常不利,极容易造成MTI教育从书本到书本,纸上谈兵,严重影响MTI学生实际翻译能力的培养,特别是科技口笔译人才的培养。因此,为实现创新的MTI教育,培养单位必须在现有专业师资的基础上,有效整合校内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通常意义上的“理工科院校”是以工科、理科为优势学科的多学科性大学,其理工科院系中不乏有一定翻译实践的师资。为培养跨学科的科技口笔译人才,MTI培养单位必须善加利用本校理工科院系的此类师资,为MTI学生开设选修课乃至必修课。这样,不仅能充分利用理工科院校的师资资源,培养MTI学生从事科技口笔译的能力,也能弥补英语语言文学出身的翻译师资的不足。
2.为实现MTI教育理念的创新,培养跨学科的科技口笔译人才,MTI培养单位更应该整合校外的翻译教育教学资源。该教育教学资源应既包括聘用来自科技翻译一线的资深翻译人员开设相关课程,举办各种讲座,也包括在翻译服务组织与机构为MTI学生开拓翻译实践基地,从而避免MTI教育教学的“真空”状态。在国内MTI培养单位师资知识结构单一、翻译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没有与校外翻译服务机构与组织的合作,不可能培养出真正的跨学科应用型科技翻译人才。同时,招生单位应在实习实践基地建设,在论文评价等方面加强与社会、行业和企业的合作,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到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中来,突出专业学位教育的实践性,增强毕业生的实践能力。⑨
四、以创新的MTI教育为平台,探索特色学科发展之路
高校的各种功能活动都是在学科中展开的,离开了学科,不可能有人才培养,不可能有科学研究,也不可能有社会服务。MTI是依托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而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MTI教育的发展,为翻译真正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提供了一个平台与机会。然而,过去五年M❣TI教育已经呈现了同质化的趋势,与传统的“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的研究生教育的区别逐渐缩小。全国翻译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颁布的《翻译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仅仅提供了指导性的培养方案,要求各培养单位根据本地建设需要,制定具有特色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描述,培养有特色的专业翻译人才。⑩没有特色的MTI教育就失去了生命力以及存在的价值。只有坚持走特色发展的道路,MTI才能发展成为真正独立的学科。
本文提出的以MTI为平台,招收理工科背景学生接受翻译教育,整合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培养跨学科的科技口笔译人才的理念为创新翻译教育提供了一个新思路,也为建设独具特色的翻译学科开辟了一条新路。但必须指出的是,与翻译人才市场需求多元化以及翻译技能化的趋势相适应,同在一个MTI平台之上,甚至同为理工科院校,MTI的人才培养理念不应也不必相同。各MTI培养单位应结合所在高校的学科布局和本地、本行业的翻译人才需求特点,提出差异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并依此有效整合校内、校外的翻译教育与教学资源。
[注释]
①李丽君.论翻译硕士在理工类院校的发展[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1(2):121.
②朱庆.培养与提高非外语专业学生的翻译能力[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6):541.
③李慕炜.译者的科技背景在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重要性[EB/OL].http://cdmd.cnki.com.cn/Article/CDMD-10271-2005012577.htm,2004-05-03.
④李欣.加强科技翻译人才的培养[J].中国科技翻译,2001(2):37.
⑤向朝红,晏晓蓉.对英语专业复合课程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5):94.
⑥张慧娟.译员修养与工程技术翻译[J].中国科技翻译,1995(2):53.
⑦吴志杰.理工科院校翻译硕士学位设立的必要性与可行性[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1):79.
⑧黄莉莎,黄礼梅.关于我国翻译硕士培养的思考[J].海外英语,2010(8):291.
⑨刘柏威.我国全日制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现状分析[J].黑龙江高等教育,2011(5):9.
⑩仲伟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点的建设[J].中国翻译,2007(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