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教学在预科教育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结合预科学生特点,将案例教学引入到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和运用典型案例使抽象知识生动具体化,营造轻松活跃的课堂氛围,和采取适当的奖惩等方法充分调动预科学生学习积极性。阐述将案例教学法引入预科教育数学教学的必要性及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以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培养创新人才。
【关键词】案例教学;预科教育;数学教学
案例教学法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它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基础知识为依托,创设情境和运用典型案例,合理设计教学环节,比如学生小组讨论、集中讨论、合理奖惩等教学过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环境,主动学习,增加学习兴趣。案例教学中教师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以生动具体、直观易学的案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学习。预科数学课程不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是对学生学习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结合预科学生的特点,将案例教学应用在数学教学中去,将会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
一、将案例教学法引入预科教育数学教学中ฆ的必要性
在数学学习方面,数学基础参差不齐,接受新知识的速度也有差异。传统教学是教师讲授书上的定理、概念、公式等,学生在学习听课的同时适当的课堂练习,这样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灌输式教学会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兴趣低下,有时索然无味的讲授教学会让学生有抗拒心理,产生一种“数学很难,我根本学不会”的心理。再者,预科生不同于一般的统招生,地域文化差异性大,基础知识薄弱,学习兴趣低下,传统的教学方法根本不能满足预科教育的需求[3]。学校根据学生基础特点编制了《初等数学》《高等数学》等教材,以知识为基础开发新的教学方法,其中案例教学法就是其中的一种。案例教学开放式、互动式的教学方式,有效的调动学生积极性,结合一定的理论知识,选择合适的案°例,发掘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发现,从而达到积极进取、努力学习的目的。数学,培养学习兴趣的最佳方法是学会应用,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结合学生基本情况,开发新的教学方法,将案例教学法引入到预科生数学教学当中,是十分有必要并且实践证明是教学效果良好的教学方法[4]。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对于理工科学生来说,数学教学要与本专业相关,重视数学与专业课ศ的衔接及在实际中的应用,但对于预科学生来说,与专业相关是一个很高的要求,要做到与实际生活及文化相关,才更容易被接受。
1.教学内容通俗化
预科学生对于基本的概念、理论、公式很有抵触心理,要理解已经很难了,更何谈应用,所以选择通俗易懂的案例更能让其产生兴趣[5]。所以对于预科教学中,淡化公式☁定理的证明,更多的用实例练习帮助其理解。如讲解函数的最值极值时,可以选取实际生活中的销售利润问题、运输方案问题等;学习概率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选择学生回家交通工具使用问题等等。缺少了枯燥乏味课本知识,学生更容易融入到课堂学习中。
2.课堂环境活跃化
让学生融入课堂,参与到课堂环境中来,让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导者。首先课前让学生展示才艺,根据少数民族学生多才多艺的特点,给学生展现自己的舞台,营造一个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然后在接下来的课堂学习中更能集中注意力,培养自信心。在一个例题练习中,将学生分为若干组,先由小组成员自由讨论给出不同的解答方法,然后派出代表将解答结果板书黑板然后学生讲解,小组成员给出补充,教师做出最后总结。结合学生善于表现自己的特点,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进来、深入案例、体验案例角色,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活动。
3.严宽相济
预科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控制能力稍薄弱。所以课前学习为每个班配备手机袋,学生对号上交手机,这样学生更能融入到学生中来。对于课堂教学实行加分鼓励,如主动黑板做题加分,主动讲解加分,才艺表演加分等等,板书练习更能发现学生思维的误区及公式数字书写的不规范,从而进行纠正。此外,对于表现欠佳者也有一定的惩罚措施,如迟到罚站,旷课达到一定次数取消考试资格等等,及时与家长沟通。严重的处罚会让学生与目标院校失之交臂,适当的奖惩以求达到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的目的,将注重知识向注重能力转变。
三、结束语
预科是进入大学前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不仅要重视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培养学习兴趣,使其进入大学能更快的融入到大学的学习生活中去。在预科数学教学中恰当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提高课堂学习气氛,使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并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既能为预科学生学习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又能进一步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ภ:
[2]陈永鹏.案例教学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时代,2013
[3]宁桂英.案例教学在高等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价值工程,2013
[4]孙秀娟,王新霞,王春.高等数学案例教学法[J].高师理科学刊,2012
[5]田苗,白雪洁,李春兰.大学数学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与实践[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