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中学生特质的开发和利用
【摘 要】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教学,对学生了解生物学并喜欢生物学有不容置疑的作用。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师怕组织实验,生物实验更多的是知识传授,学生只能靠死记实验的原理、过程、现象、操作注意点及结论去应对考试,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并不能提升。针对这种情况,笔者从认知、创造、合作等学生特质入手,利用学生认知特质培养其兴趣;利用他们的创造特质锻炼其思维;利用他们的合作特质提高其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他们对生物的认同感。
【关键词】生物实验;学生特质;开发和利用
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家族中重要一员,其实验性强的特点尤其突出。而高中生物教学过程中的实验教学,对学生了解生物学并喜欢生物学有不容置疑的作用。新的《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对生物探究性实验提出了很ษ高的要求,希望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科的兴趣。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实验材料和实验器材准备麻烦,表面热闹与效率低下的反差,实验课堂管理的艰难等因素的影响,很多教师怕组织实验,生物实验更多的是知识传授,学生只能靠死记实验的原理、过程、现象、操作注意点及结论去应对考试,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并不能提升。那么,如何利用学生特质影响生物实验课堂,提高实验教学的有效性,笔者作了如下思考:
一、利用认知特质,培养学生兴趣
张亚旭、周晓林等认为,“认知也可以称为认识,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或者说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一般意义上的认知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特质,特别是观察和思维特质,设计一定量的观察实验和演示实验。借助观察实验帮助学生形,成生物学概念,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学习兴趣。如在讲“物质跨膜运输”这一节质壁分离和复原实验时,空洞的理论和现象叙述难以使学生真正明白其特性,此时让学生进行自主实验,以紫色洋葱鳞片叶分别置于蔗糖溶液和清水中,观察中央液泡变化的情况,学生在观察和对比后,更能直观地理解植物质壁分离原理,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而演示实验则是由老师进行讲解和操作,学生进行观察的实验,它要求在初步设计时,实验要简单而可塑,有明确的可说明问题的目标,明显的可看清楚的实验现象。这样才可能以可观可感生动形象的实验现象刺激学生产生认识冲动,从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提高其接受知识的能力,掌握相关原理。
二、利用创造特质,锻炼学生思维
创造特质即创造性思维特质,☭它是人类揭示事物本质规律获得新知识的有效手段。吉尔福特认为,创造性思维“能够全面、系统、周密地思考问题。”处于青年初期的高中生,思维比较活跃,创造性思维尤为突出,新的创造能给他们带来成功的满足感。在实验组织过程中,在学生充分预习,明确实验目标后,教师可根据现有的条件,让学生自行创设实验方案,设计实验过程,自行准备替代性实验材料,配制实验试剂。如在探究“影响酶活性的因素”时,学生在预习了酶的特性后,自行设计实验,以自己的唾液为实验材料,分组探究唾液淀粉酶在不同的温度下的效果。在各组实验结束后,为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特质,可由组长展示本组的实验效果并简述本组的实验设计流程,让其他学生在对比了各组实验方案和结果后,评选出最简便、最可操作并不失严谨的实验方案,激起他们创造的动力,形成创造――成功――创造的良性循环。
同时,在学期实验计划中,既要安排验证性实验,又要安排探索性实验,甚至可以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的类型和方式。实验形式的多样性既锻炼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主体性,增强学生对生物的认同感。
三、利用合作特质,提高学生能力
俞国良在《社会心理学》中说:“合作是指群体成员一起活动以实现共同目标的行为。”合作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手段。传统的实验课堂中实验小组缺少了明确的分工,实验大多成为少部分动手能力强的学生的“表演秀”,或者全组学生推三阻四,实验过程不能顺利完成,这样既不能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亦无法形成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易经》云:“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在实验组织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设计好学生的合作切入点,充分考虑学生间认知、思维等方面的差异,为学生的合作提供可能。然后可适当的改变分组方式,在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及原则后,根据每组的具体任务和组员各自特长,让学生自己分组,自主分工,自定实验规划流程。
这样自主性的分工合作,不仅能使每个学生在群体的交流和个性的展示过程中,能力得到训练,同时也产生存在感,培养了他们协同工作、和睦相处的团队精神及取长补短的良好品质。
有效教学中指出:“教学时要满足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具有最稳定的持久的学习动机。”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师如果能结合学生的心理特质,以认知特¢质为基础,创造特质和合作特质为桥梁,那么我们的实验课堂必然能实现《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逐步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2]俞国良.《社会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6
[3]教育部.《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