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是城市最清晰的地标
热衷本土味道的天生饭人
穿过香港的霏霏细雨,在香港PMQ元创方味道图书馆见到了欧阳应霁。味道图书馆是欧阳应霁的新作品,这里原是上世纪60年代香港已婚警察宿舍,后来改建而成文创区,充斥着设计店铺或者游击展览厅。欧阳应霁在这里策划做成了味道图书馆,作为美食爱好者的资源中心,平日的聚会或者媒体采访都约在这里。我眼前的欧阳应霁,标志性的翘发、白衬衫,加上一张带着和煦微笑的脸庞,恍然是白发般的丁丁从漫画中走到我面前。
漫画家,是欧阳应霁最早出现在公众视野时身上的标签,这可能是受到画家父亲的影响。等到《我的天》《爱到死》《三七廿一》让港人捧腹追捧时,拿到哲学硕士学♡位的他,又开始跨界家居设计领域,推出《回家真好》和《设计私生活》等小资读本。只是近些年来,欧阳应霁的人生方向越来越清晰地和食物连在一起。2003年,香港SARS爆发,欧阳应霁天天窝在家里做饭,做出了《半饱》那本书。半饱是他的原则态度,只吃半饱,因为不知道生活中还会有什么更好玩的东西在等着。因为宅得受不了,欧阳应霁去了常帮衬的一家馄饨面店,他惊讶地发现嘈喧的店突然冷清得只有两三个人,危机感浮上来:如果这家店以后没了怎么办?他觉得自己有能力做个关于香港食物⚥的整理,走遍街头巷尾、酒楼茶室,搜集整理了144个种类ญ的美食佳肴,完成了系列丛书《香港味道》。做完这套书❅,欧阳应霁得到了启发,他发现食物这个主题很不简单,搞不好往后这一辈子就要跟食物连在一起了。漫画也好,设计也罢,食物都成了最重要的内容提供商。
关心食物,从手工的传承到一餐饭的具体吃法,从菜市场的食物摆放到餐盘上的色彩配搭,这就是欧阳应霁近10年来的生活核心。在经历了漫画家、设计师、旅行家、媒体人种种难以尽述的跨界尝试并皆获得成就之后,择美食而行,我也自问,在吃饭这件事情上,我有没有那么大的热情,去愿意和人们分享?那答案是可以,我满心热爱饮食艺术。而过去的经历,也注定我爱分享。这个秉性一直都在,于是我会更轻松、更包容、更开放地和大家在一起。
用美食敲开世界的门
舒国治说:应霁最叫人佩服与羡慕的,是他勤于又乐于上山下海去找好的食材与好的吃家,然后坐下好好吃一顿饭。做一个深入的美食旅行者,也并非易事。人文,艺术修养是一个长期累积的过程,不可能一朝一夕养成;对食物的鉴别力,其实是一种需要完整知识结构与生活历练才可以真正达到的,说简单可以很简单,说难,那我觉得用下一辈子去学习美食还是不够的。他笑着说。
欧阳应霁每次出发前,从不会特别看重旅行攻略手册。他习惯从杂志报刊或者书籍中搜罗目的地的人文与美食信息,而不是诉诸于更快捷但鱼龙混杂的互联网。去巴厘岛旅行,潜水不一定去,但是早晨6点的早市他是必去的。避开风景名胜,欧阳应霁更感兴趣的是博物馆、当地的菜市场,搜罗各种餐厅,品味当地美食。
在美食旅行中,欧阳应霁总是寻找机会和当地人接触,收获和启发也由此在不经意间发生。比如说那次偶然遇到的葱酥,刚开始以为是法国食坊生产的,后自店主那里得知是留学卐法国的台湾传统鹅油店的新一代老板继承了家族手艺,在这方土地上经营的一家手工作坊。这家素未谋面的手工食坊就此登上欧阳应霁的寻食名册。他辗转去到这家店铺,跟年轻的店主痴缠,又向传承手艺多年的店主妈妈讨教。从早晨开锅的新油在滚沸中一直停留的金黄,到破开颗颗新鲜洋葱的红色,到鲜艳白透珠光,再到葱酥翻滚在金色鹅油里渐渐颜色变深、香味扑鼻,好客的店主妈妈都邀请欧阳应霁全程参与记录。
如果时光可以停止,欧阳应霁也许愿意停留在澳洲塔斯马尼亚岛上。那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地方,远离尘嚣,阡陌纵横。落脚的精品旅馆主人Birrell夫妇,一位是澳洲建筑设计师,一位是当代艺术收藏家,和欧阳应霁同样喜欢啖生蚝,所以聚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房间也极受欧阳应霁的喜欢,红黑条床品与床头的肖像画,有着独属塔斯马尼亚的气息。在这里他还认识了66岁的John,原来是IT骄子,退休后开始自学锻造刀具,赚得名声满盘,他不在乎赚钱,只单纯享受工作的快乐。养蜂人Julian Wolfhagen足迹踏遍全岛,就是为了采集到最新鲜的蜂蜜。BenRichardson夫妇坚持以本土材质烧制陶瓷食器每个人都淡定专注,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乐在其中,追求着趋美趋善的极致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