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教师的任务不仅在于教书育人,在于将知识传播给学生们,更重要的是传授学生们学习知识的能力,锻炼学生们形成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才能让他们能够积极应对变化。初中语文教学中,以基础知识教学、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为主,而基础教学是渗透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中的。笔者从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两个方面入手,讲述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一、正确认识处理教与学的关系
☭ 教师要少讲几句,多相信学生。对语文教学来说也是一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对于学生接♀受知识来说,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是内因,教师的主导作用只能通过启动学生的学习内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起作用。要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必须废止“注入式”,少讲几句,多相信学生,贯彻“启发式”,实行“群言堂”,否则,教师的主观愿望再好,学生的积极性不能得到充分发挥,语文教学效率不高的状况就很难改变。
二、课前预习,培养自学的能力
良好的预习习惯对形成阅读能力ฝ、提高阅读效率、顺利地达到目的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预习中,首先要教会学生预习的方法。初读课文时,按“导读”提示自学;深入理解课文时围绕思考练习自学。在预习中画出重点词句,寻找出不理解之处,进行质疑,甚至可以提出对知识本身的怀疑、研究,这就能使学生产生查阅的动力、争论的欲望、获胜的信心,在预习中学生的质疑就能营造新的学习氛围,为课堂上深入学习做好铺垫。如在学习古代散文《三峡》前,布置预习的任务:查找资料了解作者和背景,读懂字音并注在文中,初读课文理解大意,思考课后研讨练习:①我们了解了长江三峡指的是巫峡、西陵峡、瞿塘峡,那么它们到底有什么不同?②课文写了三峡的哪些自然景物?③作者抓住了这些自然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通过课前预习研读,促进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叉吸引,设疑答疑,使教师变包场为导演,使学生由被动接受变为自主探索,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三、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出来了,课堂上教学气氛活跃了,为面向全体,避免学生讨论发言机会不等不均现象,教师把班级学生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同学们要轮流担任学习小组长,尽可能让大家都参与教学,得到讨论发言的机会。在学生基本完成教师布置的预习自学任务的前提下,开始小组讨论,人人发言,遇到有疑难或模糊不清的问题时,教师要适时精讲点拨,进行必要的启发指导,使学生解疑消化,对问题的理解和对知识的掌握升华一步。学生在自学语文发言讨论中时常会遇到很多问题,教师要有针对性地适时启发引导,对自学有畏难情绪的同学要热情帮助鼓励;对知识的学习掌握有问题的学生要启发指导,举一反三,要注意树立学习典型,以点带面;要注意让学习能力差的同学多一些学习交流发言的机会。在学生自学讨论中,正确的,教师要及时肯定;差点的,要鼓励指正,不能冷漠对待;对于有争论分歧的问题,教师不要简单表态,要多举一些具体实例启发指导,使学生领悟弄通;对于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教师要启发诱导学生集中争论谈看法,这样既有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又能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课堂上实行“群言堂”、讨论式,教师所布置的预习自学要求及课堂上所提的问题一定要由浅入深,具有一定的梯度,使教师的指导切合学生实际。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发挥得恰到好处,学生奋发向上的学习兴趣就能不断激发出来;学生自己主动学习的环境氛围创设得好,就更有利于学生自学语文能力的培养。
四、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让学生明确要培养哪些好的自学习惯,把培养学生的自学习惯纳入每节课的教学目标中,贯穿于平时听说读写训练之中,对学生进行严格训练,细心培养并持之以恒,直到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如我经常对他们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等等。如为了培养学生认真读书,认真思考的习惯,我要求学生读书时做到:眼到、手到、口到、心到。其中,“心到”是指集中注意力,边读边想。“手到”则要求学生勤查工具书,边读书边圈圈点点,写写划划,作摘抄或做笔记等。在教学过程中,我着力指导学生去认真读书,边读边想。教《紫藤萝瀑布》一文时,我主要让学生去体会作者的感情是如何变化的?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作者借紫藤萝花寄托自己的什么思想?对生命有怎样的思考?你读了以后会有怎样的感想?进一步地体会到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并总结出了全文的主题,每个人都得到了心灵的升华。
五、设疑促学,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在指导学生自学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层层设疑,逐节给自己提出问题,层层加压,然后将问题进行分类,并借助于各种手段进行分析、归纳、总结、求证。在学习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老王》这篇课文,分层次设置了一些问题逐步让学生理解文本:整体把握,①速读全文,概括老王的基本情况,工作和为人,从中可以看出老王又是一个怎样的人?②老王是不幸的大好人,那“我”呢,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深入探究,拓展理解,①为什么作者一家对老王那样的不幸者能那么关心、爱护?老王死了我为什么又会感到“愧怍”呢?②理解“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教师在设置问题时,应注意设置一些统领全文的大问题,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析疑的过程中,通过内力外因,尝到自学的甜头,这是一种激励,也是一种鞭策,成功的解决问题是一剂兴奋剂,学生在收获着知识的同时也在收获着自信和勇气。这样做,会更有效地发展他们分析概括的思维能力。
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师要做到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年龄特点、智力基础和已经具有的良好习性,有的放矢。任何一篇课文,无论字、词、句,还是语、修、逻,学生总有一部分是理解的,根本用不着教师讲解,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值得思考的预习题,让学生凭借工具书和自己已有的知识,动手、动口、动脑,像教师一样备一备课,有时教师可以放开手脚,让学生来上课,课后评价一下学生上的课还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哪些方面有待提高,这样做一方面可以提高课堂师生互动的频率,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胆量,通过师生互ญ动的对比互补,取长补短,互相促进。
总之,为适应语文新课程教学的需要,教师要留给学生足够的自学时间和空间,大力培养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