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时间:2024-12-28 11:57:51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科学素质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

9889(B).2011.04.033

我国近年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把科学素质的培养作为中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因为学生提升科学素质比获取知识和掌握技能更重要。科学素质教育包括科学方法教育、科学能力教育、科学态度教育和科学认识观教育等。本文就如何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谈谈笔者的心得。

一、 利用萨奇曼探究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素质教育

探究式教学模式是美国教育家萨奇曼(R.Suchman)观察、分析科学家创造性探索活动后概括提出的。萨奇曼坚信学生本能地对一切新鲜事物感兴趣,学生都想弄明白这些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教师应指导他们如何假设、如何收集资料,学会发现事物变化的一般思维方法€,以及养成听取不同ต建议和随时准备发现新事物的习惯等――这是从事科学研究必备的科学素养。

例如,在讲《苯》时在课前印刷关于凯库勒的生平资料给学生,让学生知道凯库勒为确定苯的结构经过了漫长的研究过程,其间采用了“发现问题―查找资料―实验积累―分析实验、文献资料―提出假设―实验验证―总结、提出理论 实验积累―修正理论”的科学方法。1865年,凯库勒总结前人的实验和自己的多次实验,从一个梦中得到启示,提出了苯分子两假设,根据这两假设,凯库勒提出苯环的结构式。后来随着对苯的不断认识,凯库勒发现先前的两假设不够完善,于1872年又对自己的假设进行修正,提出了共振理论。到近代,人们用现代手段从键角、键长证明了凯库勒理论的正确性。这样,学生既了解了科学家在研究苯时用到的科学方法,又从中学习了苯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

又如,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的初中化学教材中,在《空气和氧气》这一章中介绍了瑞典化学家舍勒和英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先后用实验获取氧气的情况,还介绍了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知道了普利斯特里制取氧气的实验方法后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研究空气的成分,最后得出了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的结论。为什么舍勒和普利斯特里先一步制得氧气却认为这是 “火空气”和“脱去燃素的空气”,而真正发现空气成分的是后来才发现氧气的拉瓦锡呢?通过这个小故事可以让学生了解拉瓦锡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注意追踪科学领域的新成果,科学地整理、编排、归纳、分析研✌究资料,科学地进行推论。

现在资讯发达,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通过因特网去查阅资料,这是学生学习科学探究方法的好途径。

二、 开放实验室,改课堂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性实验

实验能☮力是化学科学探究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能力,是科学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能力只能通过实验去培养,因此,我们要充分挖掘化学实验教学的功能,通过多让学生做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有条件的学校可将一些演示实验改为学生探究性实验,并且有的实验放在新课讲授之前完成。如在《苯》一节的教学中,可让学生通过实验沿着前人的路重走一遍。要求学生严格记录实验时的室温和气压、实验步骤、药品用量、实验现象,并作出对实验现象的解释,如果实验现象与书中所说的现象不一致要找出原因。教师在上课之前对学生的实验记录进行批读,找出典型,在课堂上展示,让学生共同讨论。这样的实验教学主要突出科学研究过程和应用的科学方法,而不是像传统的演示实验那样,教师按实验步骤从头到尾操作一遍,做出预期结果就达到目的了,学生根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观察、分析实验,而观察实验、分析实验正是探研化学知识的重要方法;也不像现 ☺在的学生实验那样,让学生按照实验手册上的实验步骤、药品用量进行实验,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学生在做碘单质会使淀粉变蓝的实验时,很多学生得不到蓝色,而得到紫蓝、紫、紫红、褐蓝,甚至是褐色等,这些都是真实的客观现象。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教材中指出的“淀粉跟碘作用呈蓝色“的说法不一定准确,提出应把这句话改为“有些淀粉跟碘作用呈蓝色”,这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三、 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多做探究性课外实验

教师应该努力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多做一些探究性课外实验。如学完《卤素》一章后,引导学生自己设计一个验证食用盐中到底是有碘化钠,还是有碘酸钠的实验方案,并分析为什么用这样的钠盐而不用另外一种。通过这个实验,可以培养学生掌握“提出假说―验证―结论―应用”的科学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科学素质得到培养。

科学素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教师本身首先要对科学方法有深透的了解,然后有意识地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这样学生才能成为时代需要的人才。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