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耦合研究
"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主要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服务,所以校园文化必须融入企业文化因素。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具有不同的功能,但彼此之间有共同的基础、使命和需求,实现校企文化对接和耦合是可能的。校企文化的耦合,要着重从搭建合作平台、创建仿真文化、满足企业需求等方面予以实现。
[论文关键词]校园文化 企业文化 高职院校 耦合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技能型专门人才,这一目标定位决定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必须自觉融入“产业、行业与企业等要素”。从文化的角度分析,高职院校校园文化也必然要自觉融入“产业、行业与企业等要素”。但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分属不同的亚文化,校园文化融入企业文化必须弄清两者之间耦合的机理,以顺利推进校企文化耦合,促进高职教育科学发展。
一、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不同的功能
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属于社会文化中的亚文化,具有相对独立的文化功能。
其一,校园文化是师生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师生共同追求、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等的总和,是办学理念、个性风格和人文精神的综合体现。高职院校校园文化是在一般意义层面上的大学校园文化中融入了更多 ☹职业属性的大学校园文化。
其♡二,企业文化是企业为达到经营成功,并在经营过程中所共同遵循的、反映企业意志的价值理念,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企业理念、发展战略、企业Σ精神的综合体现,包括企业的经营理念、企业精神、行业准则、企业形象以及全体员工的责任感等。
其三,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功用的主要区别。学校是育人的场所,校园文化主要是育人的文化,目的是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因此,其承载形式是:在物质层面体现在为教育教学服务的硬件设施上,必须体现教育教学规律;在制度层面体现为培育人才、规范教学秩序的各种规定、规程和计划上,必须体现人才成长规律;在精神层面体现在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学校风气等方面,必须体现校长风格、行业特点、区域特点、培养目标等,其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师生互动、学生自主互动等人际交流和思想碰撞等方面,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而企业是生产物质的、有形的产品,其目的是生产更多的高质量产品,以追求更大的利润。因此,其承载形式是:在物质层面体现在生产产品的工厂、车间、设备等硬件设施上,其必须满足于生产工艺流程;在制度层面体现在遵循产品形成的规律、成本控制的规律、企业员工的生活规律等方面,其核心是保质求利;在精神层面体现在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团结合作意识和主人翁责任感,其核心是忠诚、敬业、利益,其表现形式是灌输、激励和惩罚。
可见,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不论在物质层面、制度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活动层面,都有比较大的差异,风格、目的都不相同,校园文化表现出活泼、灵活、个性,企业文化表现出严谨、规范、一致。因此,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不能相互代替。
二、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耦合的可能性
虽然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各有功能不能相互取代,但是彼此之间仍然具有对接、耦合的可能。
1.同是“为人”的文化,校企文化耦合具有共同的基础。从一般意义理解,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都具有文化的共同属性,虽然两种文化的建设最终目的不同,但建设的过程、手段都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文化,具有培养人、塑造人、引导人、感染人的功能。具体来说,校园文化的构筑是围绕着人才培养来进行的,企业文化的构筑是围绕人才能力的发挥和提升来进行的。从本质上来看,二者都是“为人”的文化,这为校企文化耦合奠定了共同的基础。
2.“学校人”成为“企业人”是学校的使命,校企文化耦合是必然的。学校的根本任务是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培养合格人才,从文化的角度表述就是把“学校人”培养成满足企业需要的“企业人”。承担起这一历史使命,顺利完成人才培养任务,要求学校在懂得人的成长规律的同时,必须了解企业对专业需求、人才规格、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希望和要求,这就是我们常常讲的高职教育的“就业导向”“市场需求导向”“校企无缝对接”的真正内涵。这就必然要求高职院校必须走产学研结合之路,必须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和交流,这一过程实质上就是校企文化耦合的过程。
3.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手段的发展要求“回炉教育”,校企文化耦合是大势所趋。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知识总量呈几何级数增长,知识更新速度大大加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德加·富尔先生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可见,技术的进步和信息手段的发展,使从业者已有知识很快就会过时,必须及时更新知识,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更好地适应岗位的需要。这种回炉式教育,要求学校必须紧盯科技发展前沿,企业必须加强与学校的交流和合作,不懂得或不重视校企之间紧密联系的学校和企业都没有市场竞争力,校企文化耦合是大势所趋。 "
4.企业的升级需要科技与人才的支撑,校企文化耦合必能实现互惠双赢。随着形势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科技进步和人才支撑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为此,很多行业都在制定或调整对企业资质的认定标准,其中,对于较高资质大都明确了高层次人才的数量和科技研发机构设立、成果等级的规定。实际上,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有大量的难题需要研究解决,国际知名的大公司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和高水平的科技人员,都拥有自己的知识产权。而绝大多数企业并不需要孤军奋战,完全可以利用高校科技和人才资源为企业服务,学校同样需要来自企业实际的研发项目来丰富教学内涵、提高教师水平,从而更好地培养高技能人才。所以,有效的校企文化耦合必能实现优势互补和互惠双赢。
所以,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耦合是必须的,也是可能的。
三、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耦合的途径
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有效耦合,必须找到契合点,找准切入点。
1.搭建校企之间合作交流平台是校企文化耦合的基础。校企合作持久动力必然建立在互惠双赢的基础上,因此,校企合作交流的平台必须使校企双方都能在平台上找到自身的角色。首先,政府必须通过建立法律法规来引导校企合作,这是校企合作成功与否的关键。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自1994 年以来,我国教育法制化进程明显加快,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职业教育法律体系。但是,国家法律在企业支持和参与职业教育方面的有关规定还停留在一般性的号召层面,在《企业法》《税收法》等相关法律中也没有与《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等教育法律配套的规定,对于违反者的处罚措施更是不完善。所以,政府应该通过人大立法,明确企业在培养和使用人力资源中的法律义务和法律责任,明确支持学校培养适应市场需要的高技能人才是企业应尽的职责。就目前来说,要通过对税收法的修改强制企业将人才培养的法定义务落实在生产、建设和管理的过程之中;通过工商、评级等手段监督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实际作为,督促其取得具体业绩,并以实际业绩为依据减免有关费用、提升企业层次,使企业得到应有的回报;通过保险法的修改或明确投保主体,使企业通过市场机制有效规避各种风险;通过制定规范的校企合作管理文件☢,同时制约校企双方,使学校和企业的利益都能得到法律保障。其次,学校要培养提高干部和教职工的“企业意识”,也就是要了解企业对人才的期望和需求,能解切实决企业的技术难题,使教师水平的提高有企业平台的支撑,使企业的发展进步有学校智力的支撑。再次,学校要建立各种科技文化活动,邀请或吸引企业领导和专家踏进校门,拉近校企骨干的心理距离,密切彼此之间的心理感情。
<> 2.创建仿真职业文化氛围是校企文化耦合的载体。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区别于一般高等教育的最主要特征。为此,校园环境建设、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等都要体现职业性和教育性的统一,创建仿真的职业文化。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中,要按照“源于现场、高于现场”的思路,突出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职业素养的培育,强化实训场所的企业气息。要有意识地引进若干知名企业进校园或共建校内实验实训室,形成校内办厂、校企融合的新格局,使师生在工作学习过程中就能感受企业文化。要积极设立企业奖学金,按照企业的标准和要求来组织评定,使学生感到自己是“准企业人”。实训场所工艺流程设计、设备摆放要尽量按照真实的工程或工厂的要求来实施,使学生接受的是仿真职业文化的教育。在教学管理、学生管理过程中适当建立仿真企业管理制度,按企业标准来要求实训学生。要按照真实企业环境、企业文化布置实训基地和校园内适当场所,通过企业理念、工作要求、管理制度的悬挂形成仿真职业文化氛围。通过这样立体式仿真职业文化的影响,使学生在进入企业之前就经常受到企业文化的浸染和熏陶,逐渐形成对职业选定的认同,树立起职业奋斗目标,从而激发学生努力学好职业技能,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的求知欲望。
3.主动满足企业文化需求是实现校企文化耦合的助推器。就业导向、市场需求是高职院校的办学指针。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过程中应该按照办学指针主动满足企业文化需求。在课题研究中,我们课题组成员对中国特大型上市企业徐工集团、台港澳合资企业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进行了深入考察。徐工集团企业愿景是“成为一个极具国际竞争力、让国人为之骄傲的世界级企业”,核心价值是“担大任、行大道、成大器”,企业精神是“严格、踏实、上进、创新”,干部座右铭是“忠诚信用,艰苦奋斗,尽职尽责,为人表率”,员工准则是“忠诚信用,敬业守纪,团结协作,精准高效”。江苏中能硅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核心价值观是“忠诚正直,贴心关注,追求卓越,团队合作”。虽然这两家企业体制不同、服务面向不同,但是他们的文化理念中有一条基本一致的主线——诚实守信、团结协作、追求卓웃越。企业的文化理念需要所有员工的承载与传承,企业希望这种文化理念为员工提供不竭的动力,成为统一员工思想的基石。为此,高职院校要积极主动地满足企业文化需求,助推具有高职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要在硬件建设、制度设计、文化活动等方面主动引入企业所推崇的创新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和进取精神、敬业精神、团队精神,使之逐渐融进校风、教风和学风之中。这一方面要求学校要充分了解和紧盯企业文化的发展和需求;另一方面要有意识地吸引企业参与教育教学的设计过程、实施过程和优化过程,在相互交流合作中进行有效的文化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