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孝悌精神在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中的意义及方法

时间:2024-12-27 03:47:56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浅析孝悌精神在家庭伦理道德教育中的意义及方法

孝悌作为传统家庭教育的核心规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极深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孝悌精神。孝,指回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姐妹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做人做事的根本就是孝悌。孝悌不是文本,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诗˙小雅˙蓼 》中关于孝悌的观点要求人们切记父母生养哺育自己的艰难。回报父母的冲动之情的产生是孩子们本能的。孔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六艺中的第一件就是礼。《礼记》的第一句话是“毋不敬”,这是礼的总纲。只要是人类都会有礼貌知道尊敬他人,不同之处只有细心和粗心而已。一个人懂礼貌肯定会幸运,一个家懂礼数一定能富足,作为一个国家有礼数一定会强大,如果没有礼数一定会混乱。这就是礼敬的重要性。《礼记》说“毋不敬”,但也有先后轻重区 别。父母亲而又尊,更要先之又先,必须孝敬。兄长同胞,又先我生,必尽悌道。然后推及一切全加礼敬。以孝悌这种自然情愫的积淀和升华正是“亲亲”的核心 。

一、孝悌精神在现代家庭伦理道德教育的意义

孝悌精神所提倡的是作为儿子定要尊重父亲和兄长,作为晚辈的要善于听从长辈的吩咐。孝悌精神作为一种美好的社会道德风尚,自古来就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些道德规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一部分。在这种传统下,中华民族许多家庭里形成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正常习俗和美好道德风尚。这种美德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和家庭的生活及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孝悌精神是中华民族道德人格塑成的始点

中国的传统孝悌道德很早就有比较成熟的理论形态,那就是孟子的“五轮”说,至今仍被广泛认同并被尊奉为经典。“五伦”以家庭及其伦理为人伦典范,其根本原理就是:人伦本于天伦而立。父子、兄弟即是“天伦”,是家庭血缘伦理关系;君臣、朋友谓之“人伦”是社会伦理关系。“五伦”之中,由家庭的父子、兄弟伦理关系延伸出君臣、朋友的社会伦理关系。

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过度的过程中,由于受众多因素的影响仍保持着中国具有的特色,即家庭是基本的单元,国家是家庭的放大,家庭是以血缘的亲疏远近组成了宗族。家庭的伦理道德教育者对个人人格培养有决定性的意义。古代圣贤之人很早就意识到用孝悌思想来教化人。他们认为百善孝为先,以孝悌为核心的“亲亲”,是爱人行人的始点和根本。孔子认为:“仁者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 [3]在传统家庭伦理中,对于个人的内在素养的培育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赡养父母尊重老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敬老爱老。即✌要满足老人物质生活的需要,而更要重视老人在精神上的需要。“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不敬,何以別乎?”。孔子认为不仅要用物质来奉养父母,而且还要尊重父母。使老人在晚年生活中不仅在物质上有保障,而且在精神上也要得到满足。二是拥有博爱的思想。魏英敏在《新伦理学教程》中提到:“家庭都是因爱而结缔、组合,因爱而维系发展。爱是婚姻的母体,是家庭道德核心。”[4]爱对于我们现代家庭而言是非常重要的,爱将每个人联系在一起,共筑安定温馨的生活环境。古代荀子的观点“教以孝,所以敬天下为人父者也;教以悌,所以敬天下为人兄者也;教以忠,所以敬天下为人君者也” ร[5]和孟子“ 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6]的思想都说明教育孩子要从小告诉他们要作一个有仁爱之心的人,这种孝是没有任何局限的。对于今天生活在社会主义社会的我们而言要更加坚持和发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来创造良好的风尚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魏英敏在《新伦理学教程》中谈到:“尊老使老人心安而快慰,爱幼使幼儿天真而活泼。尊老爱幼是人类的一种高尚情感。那种只养不尊或只养不爱的行为都是缺乏道德又有悖于家庭伦理的。”[7]要由家庭延伸至整个社会,由爱自己的家人延展到爱天下之家人,对待别人家的老人就要如同对待自家老人一般的孝敬。直至今天我们的家长在对待孩子们的教育上仍然本着“孝”为先的思想。

(二)孝悌精神教育是维持家庭和睦幸福的重要纽带

我们每一个人都拥有追求家庭和睦的基本生活目标,然而要达到这种目标则是有赖于这种孝悌的保障。孝悌教育是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家庭生活正常所需要的思想纽带。如果缺失这种孝悌教育,家庭就不会稳定巩固,甚至会破裂解体。那么我们追求和睦幸福的家庭生活的目标就会破灭。孝悌精神教育在维护家庭的和睦幸福留下了宝贵的思想资源,在我们国家传统的家庭中强调的是每个成员对其他家庭成员所进的义务和权利,认为一个和睦幸福的家庭需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每个家庭成员都应尽职尽责,在孝悌这精神纽带的连接下家庭才能和睦幸福。儒家把孝悌看作是最基本的道德规范,同时也是中国最古老道德范畴。《孝经》中讲“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认为孝是道德的根本,是教育的出发点。我们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的文化的熏陶下,大家普遍形成了一种审视人的最基本的标准,就是看人是不是孝顺父母,尊重长辈一个孝义两全之人。就如《孝经》中讲“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 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 礼。以顺则逆,既则焉。”认为,那种不敬爱自己的父母亲人却去敬爱别人的行为是违背道德和情理的,是不顺应天理的。反而像这些不懂敬爱自己亲人的人,我们怎么会相信他怎么会敬爱和亲近别人呢。所以正如古人之言我们在选择伴侣、朋友和商业伙伴时衡量的标准就要用“孝悌”。

(三)孝悌精神是保持社会稳定团结的助动力

我们的社会是有成千上万个家庭而形成的。那么由于我们家庭伦理思想是以孝悌为根本而展开的。那么随着社会的发展,孟子把孝悌的家庭伦理扩展为“五伦”,然后再由“五伦”延伸到整个社会。但是因为早前处于封建社会,也就给当时的家庭伦理教育打上了深深的封建色彩,那么在这种性质下的家庭伦理教育则会出现利与弊的作用。社会发展至今,我们的孝悌精神的家庭伦理留下的是传统中的精华。在孟子眼里。孝悌拥有至高无上的“王天下”的地位。他认为孝悌是行王道,施仁政的一个先决条件,然而尧舜则是使用孝悌这个法宝的典型人物。荀子集中完整的阐述了家庭内部伦理关系,确立为父子、兄弟、夫妻各自应当遵守的伦理规范。荀子认为这几方面规范只做到某一方面是不够的,必须系统的实行。“此道也,偏立而乱,俱立而治,其足以稽矣。”也就是讲只做到某一方面,社会就会变的混乱,全部做到的话国家才能安定和谐。荀子把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想结合,找到维护社会稳定团结的内在推动力。

发展到社会主义社会,这种孝悌精神仍然对我们维持社会团结和谐方面起到推动作用。仍就像线一样把每个家庭成员连接起来,秩序有序。随着新中国成立,我们国家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成为了中国社会的道德准则。我们传统的家庭伦理进行了革新,提出了男女平等,但仍旧保留了孝悌精神中的精华部分。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规则进入家庭伦理,对以情为内容的家庭伦理进行了洗礼,家庭原有的温情渐渐淡去,利益的冰冷本质逐渐暴露出来,孝悌精神被社会所逐渐遗忘,而随之我们社会的犯罪率上升,一些家庭矛盾日渐增多,越来越高的夫妻离婚率也随之显现。这些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所以我们必须坚定不移的抓住孝悌这一关键的方法来帮助我们维护社会的安定和睦,使之有规律和秩序。

二、如何让孝悌之花遍地开放

值得庆幸的是,最近几年中国主流化渐渐增加包容性,明确提出要与传统美德“相传承”培育优良的民族精神。以孝悌道德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又一次成为我们所关注的焦点。所以现在我们最为主要的事情就是找出实现它的方法。

(一)树立孝悌榜样

古代圣贤之仕强调家庭伦理道德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重要性。传统家庭伦理道德教育持有“育善在家”的理念,认为家庭是人格培养之的最初♡课堂,优良的家庭风气的熏陶和作为“原始教师”的父母的教育培养对人的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有很大的作用。北齐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谈及父母作为子女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教育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子女的将来。这种孝悌教育应该及早的实施。所以作为父母应该时时刻刻注重自己的言行。历史上,大凡是教子有方的人,都能够言传身教、树立典范。古时候就听说有曾参杀猪教子,取信于儿子,并责怪他的妻子说:“孩子不能够欺骗”。要给孩子树立优秀的榜样,要孝敬老人。在家庭里形成一种风气,那孩子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孝悌的意识。

(二) 开设孝悌课堂

学校是把孩子送到社会的传输带,是家庭教育的延伸和继续。学校教育是系统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正规的教育。学校是为了培养人而专门设立的机构,学校教育应多加强对学生心灵和品格的塑造。学校培养出什么样的孩子,社会则就会收到什么样的人。所以我们大可以在学校开设孝悌课堂。从学生抓起,把孝悌的幼苗植入孩子们的心田,直至他们走上社会的时候,也便成为了孝义ツ之人。如果各个孩子都是孝义之人,那我们的社会开遍孝悌之花的日子就越来越近。

(三)设立孝悌之法

以孝悌精神为核心的家庭伦理受到了冲击,对于今天的中国文化和民族心理产生着很强的影响。以孝悌精神为核心的传统家庭伦理拥有顽强的生命力,但是我们还需给一个稳定、有保障的环境。在维护这种家庭伦理上,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和大众传播媒介的舆论导向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王海明在《伦理学原理》中提到:“法同时都是道德,如‘不得乱用暴力’、‘不得伤害’、‘抚养儿女’、‘赡养父母’等等岂不都既是法律规则同时也是道德规则?所以,抛开规范所依的力量就规范本身而言,法是道德的一部分,道德是法的上位概念。”[8]法律是国家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那么用法率来约束大家必须坚守孝悌之心。比如对于不孝敬父母웃,对自己赡养父母的义务不及时履行的我们要给与法律的制裁。有了法律的保障人们有了强制的压力,相比之下会做的更好。

总之孝悌作为中国传统伦理的核心,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家庭作为基本单位的事务不会产生任何改变。作为满足亲情,分享精神生活的场所是每个家庭以外的场所无法替代的。越是生活在现代家庭的每个人就越对于一个和睦稳定的家庭寄予希望。父慈子孝是我们今天社会的一种期盼,如果我们每个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子,为人女,为人夫,为人妻的人都遵守孝悌精神,那么我们的社会必是和谐的。

注释:

①赵庆杰.《家庭与伦理》[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11页

⑧王海明. 《伦理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版,第119页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