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丑角”树怎样开出“美”之花
论“丑角”树怎样开出“美”之花 论“丑角”树怎样开出“美”之花论“丑角”树怎样开出“美”之花 更多精品资源来自教育网
摘要:本文以大树比喻丑角艺术,讨论研究丑角艺术的审美特征是怎样表现出来的。从丑角艺术的发展历史和中国古人的审丑观出发,分析丑角艺术的具体表演形式,最终揭示出它是怎样在“丑”的表演中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关键词:丑角;审丑;审美
一、丑角之根
(一)自然之根——丑角的发展史
既然提到丑角,我们就不能不对它作一简短介绍,让大家了解到它是怎样从一颗种子成长为参天大树的。提到丑角的起源,学术界一直争议不断,比较统一的认识是,在有据可查的戏曲史料中,最早见于宋元南戏,是由宋杂剧中的“副净”演变而来的。而宋代戏曲中的“副净”、“副末”又几乎是由唐“参军”戏中“参军”、“苍鹘”两个行当直接衍变来的。(唐代的“参军戏”是我国古代著名的以滑稽讽刺为主的,在前代优戏表演艺术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滑稽戏”)再往上追溯,就可以找到秦汉“俳优侏儒”的影子。顺着这条脉络,我们仿佛看到了我国古代“滑稽戏”的发展历史,也可以看出,“丑角”的出现演变是与整个戏曲的发展息息相关的,因此,我国❤古代就有“无丑不成戏”之说。可见丑角艺术在我国戏曲艺术中的地位之重。
(二)灵魂之根——中国古人的审丑观
“丑角”既然占了个“丑”字,那么它的形象自然是与美挂不上边的。但是,在此,我们要谈论的就是它的丑中之美。因为,它既然是戏曲艺术中的一个重要行当,也就必然是艺术领域的一名成员,作为一种可以给人们带来审美愉悦的艺术形式,它自然有它的审美特征。而要谈到这个问题,我们又不得不追根溯源,看看我们的古人是如何理解美与丑的。
在我国古代,辩证性的思想理论很早就得到了认识和发展,关于美与丑,也是作为一个辩证性的存在加以认识的。在先秦时期,老子、庄子等中国古代哲学家就有关于“丑”以及美丑共存的表述。例如《老子·二章》中所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也;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也。”意思是,人们都知道美是美的,是因为丑的存在;人们都知道善是善的,是因为恶的存在。庄子也曾在《齐物论》中表述过:“厉与西施,恢诡谲怪,,道通为一。”讲的是无论丑陋的癞头和美丽的西施,还是宽大、奇变、诡诈、怪异等千奇百怪的各种事态,从“道”的观点看它们都是相通而浑一的。从这些关于美、丑关系的论断中我们可以看出,美丑共存,对立统一,这些观点很早就在我国出现和发展了。因此,后代对于美丑辩证关系的论述,一直也没有间断过。汉代刘安《淮南子·说山训》就谈到了这种美与丑ญ的对立统一“求美则不得美,不求美则美矣。求丑则不得丑,不求丑则有丑矣。”意思是说,离开了丑去单独探求美,是得不到美的,如果能从丑中求美,看似不可能,实际上却能得到美。对于丑也是同样的道理。清末刘熙载从苏东坡的“怪石丑”出发,进行“以丑为美”的理论描述,在《艺概》中也明确阐释了“丑”这个重要的美学命题:“怪石以丑为美,丑到极处,便是美到极处,一丑字中丘壑未易尽言。”
至此,我们就可以看到,美丑辩证关系在我国是有着深刻的思想理论基础的。以丑为美,美丑统一等论断并不鲜见,这就便于我们理解丑角为何也有美的一面。而关于具体的“丑树”如何开出“美花”,在下面的部分,我们将逐层分析得出答案。
二、丑角之躯
说到丑角的具体表演,总是与滑 ツ稽分不开的。滑稽的形象造型,滑稽的语言动作,滑稽的人物性格,其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逗人发笑。具体来说:
(一)滑稽的形象造型
丑角的形象在我们心中是熟悉的,“粉面乌嘴”,鼻梁上的“豆腐块”,都给人以滑稽夸张的感觉。再加上根据角色不同而进行的衣着打扮,常常是丑角一出场,还没开口就能引得满场哄笑。
例如豫剧《唐知县审诰命》中唐成的形象,《十五贯》中娄阿鼠的形象都是我们熟悉的典型丑角形象。唐知县是八字眉,翘胡须,鼻梁上画着豆腐块,驼背斜肩,一手捧眼袋一手拿状纸,身穿官府还翘着二郎腿,与以往正统的清官形象是大相径庭,正是这种对比反差让人忍俊不禁。而娄阿鼠则是鼻子上画着白老鼠,太阳穴上贴膏药,三角眼,斜眉毛,头上歪戴着帽子,一看就真的像只又奸猾又贪婪的大老鼠。这些经典的滑稽形象,既让演员能够借助造型进入角色,更好的演绎人物性格,又让观众对这一丑角人物有了一个直观形象的概念,容易留下深刻印象。
(二)滑稽的语言动作
有了滑稽的形象,语言动作就更好进行配合了。丑角之所以引人发笑,很大程度上是依靠戏曲演员们配合着剧情运用精妙的语言和夸张的动作而达到的。而“插科打诨”就是对丑角的滑稽表演最精炼的解释。“插科”指在唱词与道白中插入滑稽动作,“科”是指戏曲中的表情和动作,而“诨”是指诙谐逗趣的话。因此,“插科打诨”即是在戏曲表演中,穿插着滑稽的语言和动作,而这,就是丑角表演的主要任务。
例如 ☹“七品芝麻官”唐成的经典台词“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就是一句既能表达人物的正义感,又生动活泼的具有市井气息的语言,此话一出,观众立刻就会感到这个人物活了起来,一个既机智滑稽又正气凛然有勇有谋的清官形象就这样丰满了。
而“娄阿鼠”的滑稽动作表演也是让我们津津乐道的。滴溜溜转的小眼睛,时而匍匐时而钻来钻去的身体,活像一只狡猾的大老鼠。这就是演员在表演中结合着老鼠的动作形态,把娄阿鼠这个窃贼、赌徒、好吃懒做的坏人演绎的入木三分。
滑稽的人物性格
在我国戏曲发展史上,丑角历史悠久,几乎是伴随着戏曲一起出现的。因此,关于丑角演绎过人物也是数不胜数,男女老幼,上至官吏下至窃贼,无所不演。而这些人物又有各自不同又具有典型性的人物性格,在演员塑造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到一言一行都得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只有这样,才能让观众觉得既滑稽幽默,又合情合理,绝不是矫揉造作,故意挠痒式的。在丑角艺术中,能够让人得到审美感受的重要原因就是人物性格的塑造,关于这一点,我们在下文中详细分析。
三、丑角之魂
人们之所以能从丑中提炼出美,无外乎两种情况:一种是丑的东西受到惩罚,或者丑的一面得到暴露,人们通过嘲笑它而获得崇高感,而更发觉美的可贵。另一种是丑的外表美的内在,或者一样东西外表丑陋但是于人有益,人们会透过现象发现到它的美。人也是如此,外表丑陋但是内心善良,就像《巴黎圣母院》中丑陋的敲钟人“伽西莫多”,人们也会觉得他是美的。简而言之,就是或者丑暴露出来,让人发笑;或者丑衬托出美,让人赞赏。丑角艺术就是符合这一规律而诞生出美的。
(一)内外皆丑
例如《十五贯》中的“娄阿鼠”,他的身上集合了贪婪,奸诈,钻营等一系列缺点,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坏人”。他从外貌到内心都是丑陋,令人鄙夷的,但经过舞台表演,却能给观众以审美享受。这里的原因就是,当丑恶呈现在人们面前,通过夸张的表演而极尽其丑,并最终使他受到惩罚,而观众在观看这一过程中就可以得到某种快感。某种因丑恶被揭露被消灭而正义、崇高得到彰显的快感。人们通过嘲讽、讥笑它而得到情绪的发泄,好似在笑的同时也抛弃了自己周围的丑,而自身也美好起来。这是一种由丑而提升出的美,好似莲花之出淤泥而不染。
(二)外丑内美
而这一种外丑内美的典型就是我们熟悉的“唐知县”。他外表丑陋滑稽,内心却既正直勇敢又聪明机智,虽为小小的七品芝麻官,却有胆有识的同仗势欺人的诰命夫人斗了个来回,并最终激她说出了自己的罪恶,依法革了她的尊位,亲自给她戴上了枷锁。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演员的✄表演,人们既因为他们滑稽诙谐的语言而捧腹,又为主角唐成的正直而叫好,当正义得到申扬,恶势力得到惩罚的时候又会获得内心的崇高感,审美感受就这样从“丑”的表演中诞生了。这是一种通过拨开丑而发现的美,一种由内而外散发出的美,
综上所述,对于这“丑角”之树是怎样开出了“美”之花,想必我们已经有了答案。
参考文献: [2]吴文科.中国曲艺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