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时代下的公共艺术

时间:2024-12-26 12:54:14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从宏观角度来看,公共艺术是发展与流变的。公共艺术除了艺术的本质属性外,还离不开与公共空间、公共人群、城市、历史、时代等的关系。然而,当下公共艺术面对的人群和时代在发生巨大改变。我们已经步入高铁、移动电话、互联网、虚拟空间和网络、facebook等这样新技术媒体构架的新的生活。数字多媒体技术和高科技已迅速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类型、交流方式等社会生态的方方面面。电脑、数字化社会、智能信息社会构筑了这个时代全新的地平线。信息科学随着电子通讯和声像媒体的发展ฉ,如同社会学一样,迅速改变着人们认知心理学和哲学。电脑和高科技的表达语言逐步发达,几乎与人类开始形成一种别样的“共生”关系。它们已将我们坚定地带入了一个不一样的社会。“电子澡堂”地热浪正越来越强的刺激着我们及我们这个社会的肌体,改变着我们的环境、改变着我们的心理再现系统。正如马克・第亚尼在《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文中所述:“电学、电子学和电脑还为今天的艺术家提供了一种新的创造工具。所有这一切都促使我们不断重新考虑我们的知觉,以便能理解我们生活的世界。”{1}所以,科技数字媒体跨领域运用成为当下时代语言。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运用成为时代的必然。

公共艺术中艺术与科技的结合运用,适宜公众人群的时代性审美需求。新技术媒体的利用会铺开公共艺术新的语言体系、开拓公共艺术新的可能性。例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算是新技术时代下公共艺术的一场盛宴。其中,浙江馆从城市的主题出发,立足于展现八千年历史文化传统积淀与魅力,却结合了新时代数字媒体艺术及独创性的科学技术运用,浙江文化演绎得时尚、亲切,同时令人耳目一新并富有哲理,成为公共艺术家如何从自身与当下新语境去实现个人与社会、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科技有机交融的典型案例。在后厅《六户人家》立体家庭生活场景装置中,采用触屏播放系统,观众通过不同年代按钮可以读解不同家庭不同时代的生活图景、今昔岁月变幻展现浙江30年的人文变化。尤其当观众触摸“今天”按钮时,通过互联网会浮现四个家庭连贯性的、实时的生活场景画面,使展厅与真实的浙江城乡生活密切相连,融为一体。并且展厅里还设计了一款飞行仿真模拟器,观众可以在有限的空间里穿越无限的浙江山山水水、穿越江南小镇、穿越美丽江南的城乡风情,以雄鹰一般全新的视眼俯览大地、体察浙江城乡发展景象。在这些艺术与科技的有效结合中,公共艺术延展了空间广度、延伸了时间的纬度,甚至于由于时空的共时性出现,让人产生坐拥时空天下的幻觉和无穷想象。原方案中还设想了将后厅11个地市文化展项中,在11个地市的主要广场通过数字光缆传输,同步播放浙江馆的实时现况,以勾连起浙江11各地市公众全民参与、和展厅与浙江整个现实地域紧密的空间衔接。拓展了公共艺术的参与空间。丹麦一个叫BIG的建筑事务所于联合Flatcut,localprojects和Zumtobel在纽约时代广场中心制作了心形互动公共艺术作品(如图1),利用广场的人流、空气和触摸来启动及为心形注入活力。该作品约十英尺高,用4百根透明亚克力管造型、采用Led照明。透明管折射着时代广场的灯光熠熠生辉,当围绕在爱心周围的透明管随风摇动时,悬浮的爱心会“害羞”、会翩然而动、当公众触摸一个心形感应器时,人体的能量将会传递给爱心使它更亮并加速跳动。

如何将科技运用到艺术中不仅仅是个技术手段和表达方式问题。简单利用科技能力来实现视觉猎奇与视觉冲击力是容易做到的,科技的运用不仅是为了愉悦感官。科技的艺术化运用必须紧守一种诗意品质为内核,凝练的的情感形式为表形,以现实的哲理性思考和未来展望为依托,否者,容易陷入技术的功能性堆砌和炫技的媚俗地步。同样以2010年上海世博会浙江馆的设计为例,它实现了让原创性的水面投影科技、双曲面投影、无痕升降、雾森科技等先进的科技巧妙地融合在江南千古诗情画意之中,并利用魔术般的奇幻手法让观众领略浙江八千年的传统文化风情、传达浙江精神,让观众参与互动,共同见证、创作、观看浙江历史风云变幻。“竹立方”的65536中Led灯光运用,非常诗意地表述了绿色浙江通透灵秀的江南感受。

水是大自然里人类最亲近的元素。小时玩水、瀑布赏玩、溪河里戏耍,给我们留下难以抹灭的情感记忆。在作品方案《water broad》中(图2),艺术家通过交互感应和Led背投科技让人轻松自然地“玩水”、体会淡蓝色纯净的水的细腻表情,体味与水间的亲密感情。

另外,在我们早已迈入全球化的时代,国与国之间、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促使人们的视眼迅速的扩展,随之而来的是人类主体精神的需求越来越丰富。再加之媒体的发展,为人类打造了越来越强大的社会交流性空间,社会出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交流、互动的新面相。而且,当下社会,由于信息虚拟技术带来社会许多改变:“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而思维方式的改变又表现在,‘多数传统的两极对立,如物质与非物质的对立、精神与身体的对立,天与地的对立,主观主义与个人主义的对立等等,眼看着一个个消失了。’”{2}人们的认知也越来越多元化了,对艺术尤其是发生在公共空间的艺术的需求和接受也越来越多元化。这些时代背景的改变,已经铸成了公共艺术(尤其指我国公共艺术)已不再是城市雕塑即公共艺术本体的单纯形态,公共艺术不再只是说教言理,而是越来越讲究从“功能性”向服务型转变,注重公众的参与互动。

公共艺术的互动表现出如下特色。一,公共艺术的多元互动是通过各种手段方式媒介、各种艺术形态表达公共艺术理念,来达成作品与公众的相互影响、公众参与的审美效果。因此,多元互动体现了对公众人群一种人性化的尊重,是“公共生活中对话的公共媒介物”的价值体现。{3}二,多元互动的诉求,将公共艺术由单纯的视觉体验转向触觉、味觉、嗅觉等多方位多层次的身体感觉和知觉体验,丰富了公共艺术的表现性。三,多元互动地强调将多种元素的有机融合、溶解与统一的利用,强调一种哲理性、未来性的追求为审美内涵。四多元互动体现一种抽象的诗性品格,将各种元素提炼凝聚、是一种诗性的能量汇聚而不是罗列和叠加。 其中浙江馆的创作集合了浙江地域文化的多种素材,以及雕塑、景观装置、多媒体影像、光效应、建筑等多元艺术手段,让观众可游、可观、可触、可闻、可尝,可以让自己的肖像出现在江南屋影里,出现在青瓷大碗里共同参与浙江数千年历史篇章的巨变。浙江馆将浩繁的浙江文化元素以碗、水为主线自然生动的同一起来,创造了一场对浙江文化匪夷所思的全方位体验,一场独特的诗意之旅。

再者,我们已迈入的虚拟信息化的新技术时代,数字媒体已改变了我们原来物质世界的许多概念,新一代人群在许多虚拟的空间氛围里成长。公共艺术也逐步在悄悄改变,原有的静态雕塑“政治说教”“助人伦、成教化”的单一功能性倾向已逐步变弱,公共艺术的形式与功能正在一种新的“语言”中合并转化,成为一种新的语言对话方式。在这个对化体系中逐步启动了感觉力量的相互交换,而不是派发的姿态;是试图自由地释放每个人的精微的感觉,由此公共艺术的价值指向更深层的人性化。进而,公共艺术不再被归类于某种单一的形态,如雕塑即雕塑、景观即景观、表演即表演等,却正在以一种更加有机融合的跨领域新形态出现。而且,它越来越形成一种与人的“共生”关系,而且能以一种最自然的行动造成一种变化,悄无声息地改变我们的周遭环境。在这样的氛围里,强调互动,关注受众体验,让展览或欣赏变成可看可玩可品的活的过程而不是只呈现冷冰冰的静态视觉产品。譬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德国馆的“动力之源”(如图3)展项里,观众一起参与,金属球会做出丰富的回应。观众们越踊跃越齐心金属球产生的能量就越大,每一个人的努力和团结会让城市更充满活力,如此理念在玩中被轻松表达了。浙江馆的影像捕捉 ツ系统的巧妙运用让观众一进场便惊讶地发现自己已融入轻烟缭绕、飘渺悠远的浙江画境。观众观赏完浙江盛景后在出口处小啄一口清茶,把浙江的秀雅流到身体里再带走,等等。更有可能的是,公共艺术越来越会产生一种将适应新人群的新技术与艺术很好的融合,创造新世纪公共艺术发展的新纬度。越来越会开放体验的空间广度与深度,让公众共享那种不确定的内在体验,开放那种种自由的无名的体验,让新技术逐渐激发那(因为工具理性)锁闭在所有生命中的无穷可能性,打开意义的新领域, 从而让实在的生命感成为公共艺术主角,体现让生命诗意地栖居于自然的理念诉求。

这里需要做进一步的假想。描述之前,先举一个例子,日本设计大师原研哉先生在《设计中的设计》一书中曾提到过一个ฟ公共艺术项目,面对一条叫“四万十川”的河作方案(如图4)。其中有个叫“脚印景观――踏上四万十川”的方案很感人:这一创作组人员通过原大的脚印形黑色树脂蒙板窗口,用眼睛“踩踏”了整个四万十川河边。该方案通过照片展示了他们借助感官模拟光脚踩踏地面时人所能感受到的触觉感知。原研哉在文中说道:“当我们见到一副展示在一个普通方形镜框里的鱼的图片时,我们的注意力只集中在鱼身上。当把鱼放到一个脚印形照片中,我บ们就会明显意识到鱼是一个会被踩上去的东西。当一样物体在展示时附带了对感觉通道的示意,我们便会在我们的意识中反射式地模拟这一示意的行为。作为一种可以踩上去的物体展示的鱼会引起一种感觉混合的结果,包含我们的触觉感知。”{4}在这里“混合感觉”被简单的语言调动起来了,却还原给观众丰富的感官体验。

最后,我们可以假想:随着新技术时代的发展,这个日渐丰富、复杂的社会发展结果,是否导致公共艺术也一样开始强调一种全体验的表述呢?艺术是否会诗意的摄取科技的力量,来创造一种让人还原为鲜活体验的人而不是体制规则游戏中框范的人呢?是否可以通过高科技的力量建构一个新的将人从技术和工具中解放出来的、从空间隔断物质载体中开放出来的自由的人,通过公共艺术中某种神秘的和隐匿的力量使某些事情发生、某些事物运动起来,从而让公众透过历史长河回到远古的、神秘的和诗意的原点去呢?让身体的诗性和每个人的创造性、甚至于潜在深处的梦的神秘逐渐投射出来,进而完成公共艺术新时代的意义完型。

注释:

{1}{2}[法]马克・第亚尼编著,腾守尧译:《非物质社会-后工业世界的设计、文化与技术》,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157页。

{3}马钦忠:《公共艺术基本理论》,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原研哉:《设计中的设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3

9

4、395页。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