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连苦口利于病
土耳其作家帕慕克说,文学最迫切的任务是讲述人类的基本恐惧。如果用恐惧作为一个关键词,来解读蒋军辉的小说新作或许正合适。当然恐惧只是表面形态,而且这种表面形态对蒋军辉来说可以得心应手地变换成各种脸谱;恐惧的背后虽说不上能匡正时风、教化价值观,但蒋军辉小说新作的指向显然是十分清晰的,这种指向用一句老话来形容,叫作:黄连苦口利于病。
人类的基本恐惧有很多,如死亡、疾病、遗弃、孤独、阴谋、报应,等等。麻木不仁不知恐惧将至,或浑浑噩噩不察身陷恐惧之中,算不上真正的恐惧。觉察或看到了恐惧,尤其是自知身陷其中又无可奈何、无力自拔,这样的悲哀和绝望才是恐惧的极致。小说《夏日的网》和《老刘的尊严》,所传递和表达的正是这样的悲哀和绝望,也正是依仗着这种悲哀和绝望环环紧扣的推演、令人窒息的展示,蒋军辉小说惯于聚焦底层生活现状、擅长描摹弱势群体命运、冷峻考量非主流价值观的机杼和优势,才有了得以成长、生发的核质和灵魂。
相比《老刘的尊严》,《夏日的网》对悲哀、绝望之恐惧的展示和描述,更典型,更集中,也更强烈。如果说罹患尿毒症是夏日身陷恐惧的最初动因的话,那么疑心被戴“绿帽子”的耻辱、以及揪心于被遗弃的绝望,更是夏日身陷恐惧不能自拔的心魔。哪怕对有强大人格的人来说,更多时候疾病犹如吞食意志的巨噬细胞,让你的精神防线一夜之间崩溃、塌陷,夏日亦无法例外。而魔因病生、病助魔长的互动共滋,则使夏日最后将刀插进常芳的身体成为无可逃遁的宿命。在《夏日的网》☿中,疾病、耻辱、遗弃、阴谋乃至死亡,诸多恐惧的元素纠集、聚合在一起,可看作展演人类基本恐惧的一个小小标本。当然展示标本的审丑或审美,并不是《夏日的网》的终极意义,作者所要拷问和追究的,是之所以形成或漫漶为标本的人类固有的精神缺陷和当今社会的价值时弊。如果说罹患尿毒症让夏日明白自己已属于废品,是人类固有精神缺陷的一种注脚,那么常芳的曾经为妓,无疑是当今社会价值时弊的一个鲜明符号。虽然在《夏日的网》中,我们无法清晰地分辨这两者对夏日的伤害和压迫孰轻孰重、谁主谁次,但这样的追究和拷问,至少在完成“讲述人类的基本恐惧”这一任务上已有了理性的超越。令人悲悯的是,令夏日身陷恐惧不能自拔的,除了疾病是真实的以外,其余诸如遗弃、耻辱、阴谋等等更多缘自夏日自己的臆想,而由此造成杀死常芳的悲剧,既使人物具备了必然的性格张力,也使文本具有了人文上的价值色彩。
《老刘的尊严》无疑比《夏日的网》超然和放松,打个比方,如果《夏日的网》像一块沉甸甸的秤砣,那么《老刘的尊严》则更似一个胀鼓鼓的气球。超然和放松既缘于不同的故事内核,也来自相异的人物°和性格,更和与之匹配融合的叙述语言有关。在《老刘的尊严》中,蒋军辉在叙ย述上采用了一种更冷静也更淡定的态度。老马对老刘老婆的觊觎、老刘老婆的暗娼生涯、老刘拉皮条的行为,甚至老刘女儿小雅终于沦为坐台小姐,这一切在《老刘的尊严》中仿佛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吃饭穿衣聊天一样,洋溢着一种司空见惯的客观和平常。如此的举重若轻,文本波澜不惊却ฑ给了读者暗流汹涌的紧张和压力。
虽然超然和放松,但我以为“讲述人类的基本恐惧”依然是《老刘的尊严》的核心所在。就像胀鼓鼓的气球最怕的就是有朝一日最终炸裂,纠结于能否保住为人父母者最低的人格尊严的老刘,最担心和害怕的就是老婆的暗娼生涯和自己的拉皮条行为有朝一日为女儿™小雅知晓,而小雅被民警带走时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向老马喊,不要告诉我爸爸。从事同一行业的两代人,虽然价值观与行为方式各不相同,但在竭力保住为人父母、为人儿女者最低的人格尊严上如出一辙。人生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在最爱的人面前失却尊严。要命的是这种在最爱的人面前失却尊严的虐心,分明就如气球的最终炸裂,既在预料之中,又无法摆脱无可掌控,所以这一冥冥笼罩的恐惧,成为老刘和小雅的另一种宿命,使得他们为保住自己最低人格尊严的种种努力,显得那么苍白和无奈。如果说夏日的恐惧更多地处于非常态,更多地倾向于文本意义的话;那么老刘和小雅的恐惧则更接近于常态,也更典型地彰显着当下的社会现实。
写到这里,不能不说说蒋军辉这个人了。也算大器晚成的蒋军辉,写小说其实并不是一个新手:七八年前他就在《清明》等刊物发表中短篇,去年更在《野草》连载长篇《我在黑夜里唱歌》。不过在我的印象中他较少写短篇,尤其是近期的作品(包括长篇和中篇)更接近于底层生活本质,更擅长反映小人物命运,无论是技巧、手法的把握,还是对题材的审视、文本的打磨以及作者的立场、思考,都有让人耳目一新、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的冲击。从这个意义上说,蒋军辉作为短篇小说的创作新锐倒是颇贴切的。
长年任教于乡村的蒋军辉,内敛而不善于言辞、交际,这恰恰与他的作品形成鲜明的对照。应该说类似的反差在小说圈中,或者说在我所熟悉的小说家中并非个例,我更感兴趣的是蒋军辉笔下那个命运斑驳、世相陆离的底层社会,这与他的工作环境与生活体验显然有较大距离。而蒋军辉之所以能真实形象地构建起属于他的笔下社会,且不失尖锐地将恐惧和疼痛作为引领读者进入那个社会的路标,除了他的有心观察、善于积累、长于思考外,亦与他作为一名教师,潜移默化地将匡正时风、教化价值观生化为一种文学担当不无关系。也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我在踌躇再三之后,仍决定将这篇读后感定名为:黄连苦口利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