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社会建设及与当今社会建设的关系

时间:2024-12-26 03:35:0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是社会建设的探索时期,构筑了社会建设的政治、经济、文化基础,追求社会公平与自由平等的建设目标,采取统筹兼顾与适当安排的建设布局,实行军事化动员的建设手段。通过不断探索,社会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教育与医疗卫生等民生问题得到重视,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建立,公平与平等等观念深入人心。但也存在诸如社会建设目标的乌托邦色彩浓厚,社会建设手段过于倾向政治运动,社会建设政策具有随意性等问题。改革开放后的“三十年”与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的社会建设存在着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两个“三十年”逐步构筑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合理内核。

关键词:新中国;社会建设;两个三十年

作者简介:徐德刚,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法学博士(湖南 湘潭 411201)

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年”是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的时期。随着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社会建设的探索也在不断进行。❦但正式提出社会建设的命题却延至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此后党中央高度重视以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并逐步制度化。因此,全面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之后“三十年”社会建设探索的成就与问题,对于理解改革开放后“三十年”的社会建设与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领导集体对社会建设道路的探索

历经百年沧桑,中华民族终于在1949年迎来新中国的建立,应当说,这一时代的重要特征就是在世界两大阵营冷战的格局下,中国创立了新国家、新制度?q?。从新中国成立到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近三十年里,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我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不断努力探索社会建设道路,取得了显著成绩。

1. 构筑了社会建设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基础

关于社会建设问题,正如有论者所云,“根本说来是一个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r?。它涉及国家建设目标是否民主富强,社会秩序是否整齐有序,人民生活是否健康幸福,社会关系是否稳定和谐等。长期以来,社会主义建设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大领域,这三大建设构成了社会建设的前提与基础。

新中国建立后,外部面临强大的帝国主义阵营封锁,内部千疮百孔,百废亟兴,可谓内忧外患。当务之急是迅速稳定政权,重建秩序。1949年至1952年,通过镇压反革命与铲除国民党在大陆的残余势力,整顿与恢复了社会秩序;进行土地改革,开展“三反”“五反”运动,政权逐步稳定;对外不畏强权,组织抗美援朝,中华民族的自尊与自信心空前增强,从而构筑了开展社会建设的稳定政治基础。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恢复,我国进入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至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正确判断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s?。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高涨,1957年提前完成了以重工业建设为中心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构筑了推进社会建设的经济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在文化教育领域进行根本改造,全面调整高等学校院系,重建教育系统。同时,为调动广大知识分子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旧时代的广大知识分子通过社会主义思想改造,成为了国家的新主人,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出现了文化繁荣、众志成城的景象,构筑了促进社会建设的文化基础。

2. 追求社会公平与自由平等的建设目标

随着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推进,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共领导人,为实现社会主义的远大理想,大胆探索社会建设道路。党的奋斗目标是建立富强民主的国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目标则是追求社会公平,形成一种自由平等的社会关系。毛泽东认为,“全国人民都要有人身自由的权利,参与政治的权利和保护财产的权利,全国人民都要有说话的机会,都要有衣穿、有饭吃、有书读,总之是各得其所”?t?。换言之,政府应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的生存与生活服务,国家政权应切实维护各民族、各地区的社会公平与自由平等。

毛泽东认为,人民公社是解决社会公平的重要载体,由此可以消除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城乡之间、工农之间、地区之间的差别,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主人,都应该平等地实现其个人价值。毛泽东倡导男女平等,主张“在生产中,必须实现男女同工同酬。使全部妇女劳动力,在同工同酬的原则下,一律参加到劳动的战线上去”?u?。

毛泽东基于革命时代群众路线的宝贵经验,认为各级领导干部应该彻底摆脱官僚主义,党的干部与人民群众也应该平等。“任何人不论官有多大,在人民中间都要以一个普通劳动者的姿态出现,决不可摆架子”?v?。毛泽东建议“领导人员以普通劳动者姿态出现,以平等态度待人,改进规章制度,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领导人员、工人和技术人员三结合”?w?,要求各级党员干部争做人民群众的贴心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当毛泽东认为官僚体系严重背离人民群众的利益与需求时,他不惜以发动各种运 ☻动来整顿党风,整顿干部作风,甚至不惜“以天下大乱来达到天下大治”的政治运动,以保持政治系统的纯洁性,保障人民群众的自由平等权利,确保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

3. 采取统筹兼顾与适当安排的建设布局

如何进行社会建设的布局,改善基本生存环境,使人民群众迅速摆脱落后状态,提高生活水平,是党面临的崭新课题。但现实难题是我国的生产力水平相当落后,物质生产严重不足,积累与消费矛盾严重失衡,各地区与各领域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对此,党谋求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以协调各方利益的建设布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借鉴苏联模式,建设的重点是经济领域,即以重工业优先发展的原则,尽量保证工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但党中央很快察觉到苏联模式的局限,毛泽东提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进行“第二次结合”,独立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道路。 1956年毛泽东写《论十大关系》,强调要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提出积极应对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矛盾与新问题,要处理好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尤其要注重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等各个层面的政治、经济与社会关系。毛泽东要求人们“不能只顾一头,必须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个方面”,个人利益必须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必须服从全局利益,正式提出了“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社会建设方针。无论粮食问题,灾难问题,就业问题,教育问题,知识分子问题,各种爱国力量的统一战线问题,少数民族问题,以及其他各项问题,都要从全体人民的统筹兼顾这个观点出发,就当时当地的实际可能条件,同各方面的人协商,指出各种适当的安排?x?。

其后,毛泽东发表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个理论不仅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有关经验的总结,而且是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有关实践的指南?y?。进一步探索我国社会建设的道路,集中解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明确“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党中央试图构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具有组织与纪律的社会。

为了协调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党中央认真思考解决生产与消费的平衡问题,即不能过分注重工业生产与农业的积累,追求经济发展速度时不能忽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1956年到1957年薄一波连续发表《正确处理积累与消费的比例关系》、《正确处理建设和生活的关系》、《基本建设必须贯彻勤俭建国的方针》等重要谈话,指出经济建设与社会建设领域的统筹兼顾问题。薄一波指出,“要把我国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就要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也就是要处理好个人、集体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4. 实行军事化社会动员的建设手段

为尽快实现社会建设目标,党中央尽可能采取军事化的社会动员。在城镇,每个单位都是一个小社会,个人高度依附单位,单位高度依附国家。这种单位制社会与计划经济是进行军事化社会动员的基本前提。

在农村,高度组织化的农业集体经济,是农村社会高度组织化与军事化社会动员顺利进行的有力保证。由于党具有革命时代军事化社会动员的丰富经验,在修建铁路、桥梁、水库、水渠等重大社会建设工程时,习惯采取大兵团作战,将社会动员当作政治任务,集中了大量的人力与物力。如大型水利工程韶山灌区自1965年7月1日正式开工,10万民工按军队建制编制,以公社组团,下设营、连、排、班,支部建在连上,每个公社抽调一名党委副书记或社主任带队,抽两三名国家干部组成营部班子。以大队(村)为连,抽一名党支部副书记或大队长(主任)任连长。以小队(村民组)为民兵班长,班长全由入党积极分子担任,为灌区的修建提供了组织保障。正是因为这种军事化的社会动员模式,经过10个月,灌区于1966年6月2日正式通水???。对于这种社会动员手段,有论者认为,“计划体制时期,从社会建设的组织和动员机制来说,政治动员是最强大、最有效的动员力量,每一项社会建设都是作为政治任务进行部署的,每一项具体的社会建设成就都被赋予强烈的政治意义”???。由于这种军事化的强力社会动员手段,在很低的国民收入水平上,我国创造出大大高于中等收入国家和高收入国家的积累率,呈现出一个高度组织化与纪律化的社会状态。

二、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社会建设的主要成就

如前文所述,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建设为实现公平公正与自由平等的目标,对社会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造。主要成就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民主精神充分发扬,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

自由平等是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追求目标。“真正的自由和真正的平等只有在共产主义制度下才可能实现,而这样的制度是正义所要求的???。”毛泽东时代弘扬与发展了革命时代的民อ主精神,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通过政治建设来促进社会建设,消除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的官僚主义。“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让人民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毛泽东指出:“充分的发扬了民主,就能把党内、党外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就能使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人民大众团结起来。做到了这些,我们的工作就会越做越好,我们遇到的困难就会较快的得到克服,我们事业的发展就会顺利得多。”???1957年2月,毛泽东谈到“政府同人民群众之间”也有“一定的矛盾”???。为了充分发扬民主,毛泽东多次通过群众运动或政治教育,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妇女的解放、推进了教育大众化,使自由平等观念深入人心,构建全社会的公平正义关系。

2. 基础教育与医疗卫生不断加强,人民素质得到提高

社会建设最终要落到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落实到人民群众健康愉悦的生活,与教育和医疗卫生事业密切相关。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基础教育十分薄弱,文盲占80%,学龄儿童入学率仅占20%(《穷国办大教育》,《光明日报》2009年8月26日)???。毛泽东非常重视教育普及,多次提出工人、农民要知识化、技术化。党中央着力调整与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体系时,大力普及基础教育,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大众教育模式。在有限的财政条件下,努力完善基础教育设施,力争做到村村有小学,乡镇有中学。同时,从20世纪50年代起,各级政府在城市和农村设立各种类型的普及型文化扫盲班,创办大量工农速成中学和职业学校,实行人民助学金制度等。在文化大革命发生前,我国的教育普及与教育教学质量取得相当大的成绩。

为了提高人民身体素质,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党中央在倡导体育运动时,注重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并把医疗卫生作为政治任务落到实处。毛泽东在《必须重视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的指示中说:“今后必须把卫生、防疫和一般医疗工作看作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全力发展这项工作。”???1956年我国组织、动员群众开展以“除四害、讲卫生,消除主要疾病”为主要任务的爱国卫生运动。“在一切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危害人民的最严重的疾病,例如血吸虫病、血丝虫病、钩虫病、黑热病、脑炎、鼠疫、白喉、疟疾、天花、性病。在可能的地方,基本上消灭老鼠、麻雀、苍蝇、蚊子,即‘除四害’。”???基于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我国的人均寿命――唯一能显示一国健康状况的最佳数字,从1950年的36岁延长到1957年的57岁,比当时低收入国家人均寿命长15岁???。 3. 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人民生活安定有序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生产力水平低,产能严重不足,为安定人民的生活,我国逐步建立了社会保障体系,集中体现于住房、医疗、就业、孤寡老人等领域。1959年6月毛泽东指出:“要把衣、食、住、用、行五个字安排好,这是六亿五千万人民安定不安定的问题。”???这种保障制度根据城市和农村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式。

在城市,对城市职工采取“{就业、低工资、高福利”的社会保障模式,逐步形成了计划体制下的社会福利和单位体制下集体福利,推行住房分配制度和公费医疗制度。为解决城市人口的就业问题,1962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当前城市工作若干问题的指示》,要求劳动部门、民政部门和市区街道组织尽量吸纳闲散劳动力,安排进行一些临时生产或服务性工作或家庭副业。由于就业岗位紧张,城市面临很大的就业压力,“凡是有条件的地方,应当组织他们下乡上山,参加现有国营农场、林场、牧场的生产。从而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在农村,我国形成了集体医疗保健制度,对安定农村群众的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指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初步形成了农村卫生服务体系。该体系贯彻“预防为主”,培养了大批赤脚医生和基层医疗工作人员。这项制度曾被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解决卫生经费的唯一范例”和成功的“卫生革命”???。

毛泽东希望通过农村集体组织来解决贫困农民的生产生活,出台了五保供养政策。该政策明确提出对生活没有依靠的老、弱、孤、寡、残疾社员,给予保吃、保穿、保烧,给予年幼的保教和年老的死后保葬五个方面的保障,简称“五保”,享受这种照顾的家庭和人员被称为“五保户”或“五保对象”。1958年全国农村享受“五保”待遇人员的人员达到519万。1958 年12 月,中共八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指出:“要办好敬老院,为那些无子女依靠的老年人(五保户)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场所”???。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保障、城市单位保障、农村集体保障尽管停留于低水平低层次的社会保障,但人民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心,由此增进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为社会稳定与人心稳定,发挥了应有的价值。

三、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社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后,党领导人民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在“一穷二白”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独立工业体系,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显著增强。1952年至1978年,国内生产总值从1952年的679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3 645亿元,工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2%,其中工业年均增长11.4%???。然而,经济增长并不能掩盖社会建设探索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 乌托邦色彩浓厚

社会建设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应对国情与社情有准确与清醒的认识。从人民群众走出的革命领袖毛泽东,深知民众疾苦,不愿看到新中国出现贫富不均,希望尽快实现公平正义,实现民主自由,把人民公社作为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和社会建设的载体,由此也产生了具有浓厚乌托邦色彩的社会建设。

随着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整个中国出现了对于共产主义理想的狂热。有论者认为,如果说毛泽东主义者对经济抱有空想的期望,那么他们在认为中国人民准备实行“从社会主义过渡到共产主义”时,就更加趋向于空想了。在提高生产率运动的规模和强度方面都有所发展的同时,毛泽东主义者也在寻求社会组织的新形式,以便完成经济和社会两方面的革命。他们发现的新形式就是人民公社???。胡乔木谈到,“1958年出现的把工农商学兵、政治经济社会结合在一种组织内的农村人民公社,企图把乡村乌托邦化”???。

尽管人民公社化运动遭遇了挫折,并不能削减毛泽东对理想社会的迫切向往。毛泽东于1966年5月7日给林彪的《“五七”指示》中,勾画了一幅理想社会的蓝图:一个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限制和逐步消灭商品的、在分配上大体平均的社会,是自给自足或半自给自足的、小而全的、封闭式的社会。建立一个逐步消灭社会分工、实现天下平等的社会。对平等的理解也逐步走向了平均主义。

为实现这种乌托邦性质的公平理想,分配体制出现严重的铁饭碗、铁工资,人为割裂城乡之间与地区之间的交流与联系,长期维持着贫穷状态下城乡二元体制下的社会公平。这种“公平”造成了经济动力机制的削弱,社会犹如一潭死水而失去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2. 一切以政治挂帅

社会建设要以经济为基础,以政治为指导,以文化为依托,社会建设也有其自身的规律。然而,毛泽东领导时期的社会建设,是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下,伴随着一场又一场的政治运动而展开的。群众运动在当时是中共整合社会的基本方式和路径???。胡乔木认为,在中国的社会建设期间,有三个时期经济发展比较好,1953~1957年,即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962~1965年,即国民经济调整时期,1979年到现在,即改革开放时期???。薄一波认为,“在三十年中,往往经济状况比较好一点,有一点本钱了,就不清醒不谨慎了,政治运动一个接着一个”???。即1957年的大跃进、1958年的人民公社运动、1966年的文化革命等一场接一场运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除开上述重要的政治运动,毛泽东看到社会上重新出现的不平等现象,从1963年开始,决定在我国城乡部分地区分期、分批开展对干部进行清理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清理范围是5%左右的干部群众。这是毛泽东通过现存的党和国家机构实行激进的社会改革的最后尝试???。最初清理的范围是清账目、清财务、清仓库、清分工(“小四清”),后来发展为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大四清”)运动。同时,在城市中开展“五反”运动以及文化战线上的批判等。这些群众运动“从操作层面看,在缺乏科学的设计和运作机制的情况下,采取高强度的政治动员、群众性的阶级斗争的方式来促进社会建设,必然会对社会建设的实际效果产生负面影响”???。一切以政治挂帅严重脱离了中国的实际情况。十一届三中全会迅速拨乱反正,从而扭转了社会建设的政治挂帅路径,释放被长期压抑的活力,社会迅速呈现出生机与活力。 3. 政策带有随意性

在进行社会建设探索的进程中,诸多建设并非依靠制度为源泉,而是凭借毛泽东的个人威望而得以推动。而且,个人权力也常凌驾于党的民主集中制决策机制之上,缺乏稳固的制度保障与严谨的科学论证,使得决策过程出现随意性。据李锐回忆毛泽东的讲话,“我们各种规章制度,大多数,百分之九十是司局搞的,我们基本不靠那些,主要靠决议、开会,一年搞四次,不靠民法刑法来维持秩序”???。

比如,“大跃进”时期的农村公共食堂政策就是典型的心血来潮之作,“与其说它象是五年计划那样的经济计划,不如说它是社会主义幻想的产物”???。在单一的公有制经济状态下,严格禁止私营企业性质的经济活动,限制集市贸易,甚至连农村少得可怜的自留地也常常被当作资本主义的尾巴受到批判。由于社会建设政策缺乏充分的评估与论证,导致了三年困难时期的到来,人民的生活水平严重下降,甚至在不少地方出现饿死人的现象。经济逐步恢复后,又开始了长达十年的“文化大革命”,社会建设在发展中付出了沉重代价。

四、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社会建设的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党中央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清醒地认识到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社会建设的前提,逐步 ☺把社会建设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协调推进。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存在着一种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 两个“三十年”社会建设是一种继承关系

毛泽东领导时期虽未明确提出社会建设的命题,但进行了诸多探索与实践,使社会公平正义与自由平等等观念深入人心。改革开放后,党继续坚持一贯理念,强调社会的协同进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两个“三十年”的社会建设是一种继承关系。

改革开放时期继续坚持毛泽东时期主张的公平平等等理念,同时注重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并加强了体制与制度建设。2004年9月,党的第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的要求,正式提出了社会建设的概念。2006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了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党的十七大首次将社会建设问题单独作为一个问题加以强调,提出了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六大领域的具体目标和任务,强调要加强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2007年6月25日,胡锦涛在中共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进修班上再次强调了社会建设问题,指出:“社会建设与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紧密相连,必须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八大再一次把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放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与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作出了新的布局。可以得知,公平公正与自由平等等观念贯穿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具体建设领域依然以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等为重点,集中力量解决民生问题,构建一个稳定与和谐的社会。

2. 两个“三十年”社会建设是一种发展关系

改革开放“三十年”,党的社会建设思路进一步清晰,彻底改变了中国贫穷落后的状态,在住房、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这使得不少人开始否定改革开放以前的历史,否定毛泽东领导时期的“三十年”。实际上,这两个“三十年”的社会建设是一种发展的关系。

党的十八大高度评价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贡献,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他强调,对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要正确评价,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简称“两个不能否定”)???。

不能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并不意味着要忽视甚至掩盖毛泽东时期在社会建设上的问题,也不意味着掩盖毛泽东同志本人在社会建设决策上的失误。毛泽东时期所主张的公平平等具有严重的平均主义,推进社会建设采取大规模的政治运动手段等,都是一些严重的失误。邓小平指出:“对毛泽东同志的评价,对毛泽东思想的阐述,不是仅仅涉及毛泽东同志个人的问题,这同我们党、我们国家的整个历史是分不开的,要看到这个全局。”???历史是连续的,历史也是发展的。习近平在多次场合谈到毛泽东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谈到毛泽东时期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探索,在党的十八届一中全会上提出,“我们要继续加强社会建设,切实推进各项社会事业,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新一代党中央对社会建设的高度重视,真正体现出以人为本、推进社会建设制度化的蓝图。

3. 两个“三十年”社会建设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多内核

毛泽东时期社会建设的诸多理念深入人心,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建设奠定了思想基础。两个“三十年”的社会建设,为我们提供了诸多清晰的理念。社会稳定是社会建设的基本前提,反复不断的政治运动,并不能实现社会建设的宏伟蓝图。社会建设离不开三个层面的建设,在个人层面,要反对新自由主义的“个人主义”,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形成良好的责任与奉献的关系,形成“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基本道德规范。在社会层面,“自由、平等、公正”是♫毛泽东时代以来一直坚持的理念,“法治”是社会建设制度化和规范化的有力保证。在国家层面,毛泽东时代一直以“民主”为社会建设的武器,但因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下,尽管力图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未能完成“富强”“文明”“和谐”的重大使命,但这些已经成为了人民群众的追求共识。因而,两个“三十年”的社会建设,逐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诸多内核,也是未来需要坚守与弘扬的基本精神。

结 论

前文论述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一直在致力于社会建设的探索,构筑了社会建设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基础,明确了建设目标,采取了统筹兼顾和适当安排的建设布局,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前三十年”既为“后三十年”打下了基础,又为“后三十年”留下了问题???。如具有典型的乌托邦色彩,过多强调政治要素等。然而,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虽然大量采取军事化的社会动员模式,但其着力追求平等公平等方面,却为后来者所称道。“前三十年”社会建设的不懈探索与实践,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建设提供了物质基础与宝贵经验。“后三十年”克服了以往过多的政治动员模式,坚持经济建设的中心地位,允许一部分人和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将经济发展的成果反哺社会建设,更加注重民生,尽量惠及民众,使中国社会充满生机与活力。

两个“三十年”的社会建设是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具体内核,如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一直贯穿始终,也是未来需要丰富、坚守和弘扬的基本精神。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年社会建设成就与问题的理性反思,对进一步加强社会建设、妥善协调利益关系、维护社会公正、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