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摘 要:审美教育是指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充分发掘审美因素,引发(受教者)审美经验(感受、经验乃至操作),以培养、陶冶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塑造“感性的人”的活动或过程。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是指施教者按照一定时代的审美意识(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审美理想),充分发掘审美因素,引发(受教者)审美经验(感受、经验乃至操作),以培养、陶冶审美能力和审美境☯界,塑造“感性的人”的活动或过程。审美教育的功能主要有四点:以美陶情.即用美来陶冶人的情操:以美启真,即在审美联想及美感中开启真知;以美储善,即在审美中感知道德;以美健体,即通过审美感知生命的美好。随着当代教育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的不断深入开展,审美教育对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性越来越多地凸现出来,人们对审美教育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心和重视。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始进行审美教育更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在小学语文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意义
现阶段“知识本位”和“能力本位”的教育和教育思想基本上仍占据着主流,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对学校审美教育的提倡、重视和研究,更有其迫切性和特殊的重要性。同时,语文学科与审美教育有着许多天然的联系。语文作为语言文字,它主要是表情达意的,是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工具,这使它不同于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ฉ,具有一定的功利性。另一方面,语文虽不是独立的艺术门类,但作为语言文学,又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审美性。语文教材中的散文、诗歌、故事、童话、寓言等都是文学的体裁。这就决定了语文学科兼具实用性和艺术性、审美性的特点。除此之外,审美教育与小学语文教学互为手段。语文教学是进行审美教育,提高学生审美素质的有力手段;反过来,审美教育也是促进学生语文学习的有效手段,语文学科本来就兼具艺术性。语文教学必须融进美的因素,运用审美的把握方式,才符合它的学科特点,也才能使语文课富有吸引力和感染力,鲜活生动起来。审美教育为学生的语文学习提供情感系统,学生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既可提高语文学习兴趣,发展语文能力,又可形成对美的敏锐感受力,发展理解美、表达美、创造美的能力。总之,小学语文教学与审美教育有着重要的联系,两者可以互相促进,相得益彰。
二、在小学语文中实施审美教育的手段
1、对自然美的感知。所谓自然美是指由一切自然物的颜色、形状、光泽、线条等产生的美。这些课文能激发学生对美好事物的遐想,产生愉悦的心情。小学语文教材中关于描写自然景观的文章,给学生带来了众多的审美享受。高山流水、朝霞彩虹。花鸟草虫,可以从自然景物的形、色、音不同的角度去欣赏体验。如《春》的清新隽永、《五彩池》的绚丽多彩、《月光曲》的简洁精炼,富有诗意。课文作品中的这些意境美,是情与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的统一,值得学生细细体味、用心探索。对自然美的感知主要可以通过想象的方式来进行。小学生由于真正看到的自然景物有限,因此在教授课文时,如果单纯的靠讲解很难吸引学生的兴趣,学生理解起来也有困难,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想象力丰富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凭借熟悉的有关情景让学生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如教学《望庐山瀑布》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站在画面前,让学生面对画面,边听音乐边展开想象的翅膀:巍峨的庐山,瀑布从天而降,一幅气势磅礴、引人人胜的大自然画卷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祖国山河无比壮观,从而产生了强烈的爱国情怀。
2、对社会美的感知,社会美指的是人类社会中的美。
可以包括个体的美和群体的美。对社会美的感知可以通过对比的形ซ式来感知。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发现文章中美与丑的强烈对比,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西门豹》这篇课文,就有强烈的对比特点。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以西门豹和巫婆为代表的两种人和事进行比较分析,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发表对美与丑的不同看法。通过借鉴、比较,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从而提高了学生对美丑的认识,培养学生强烈的审美能力。
3、对科学美的感知。科学美指的是从人工创造的各种形体及自然现象、科学现象过程中体现出的美,如《火龙出水》、《意想不到的灾害》等。这类文章向学生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教师应通过语文教学使小学生理解 ﭢ并学会欣赏美,评价科学技术美,并运用美的动力推动科学技术的学习和创造。
4、对艺术美的感知。艺术美是一种综合的美,包括结构的美,语吉的美、意境的美等。对艺术美的感知教师可以在教学时引导学生推敲语文语言中的美、用词用句的美、结构的美和意境的美。用词用句的美可以通过教师的讲解和对比来让学生慢慢体会。语言的美和意境的美可以通过朗读的形式让学生体会。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课文,要使学生在语文文字的训练中,更好地获得学习语文的能力,体验语文的艺术美。如在《桂林山水》中通过朗读去体会水的清、静、绿;在《观潮》中通过朗读去体会潮水的气ฅ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