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西康师范教育发展启示
[摘 要]20世纪
20、30年代,国势衰微,社会动荡不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虎视眈眈,国民政府的边防在步步后退,中华民族到了濒临亡国的危险时刻。西康地区作为抗战建国和民น族国家建设的大后方和根据地,加快西康地区的教育建设已经刻不容缓,其中培养合格的师资更是加快教育发展的关键,西康省立康定师范学校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西康师范学校在抗战最艰难的时候,一直坚持办学,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人才。本文试图通过对西康师范学校发展过程和办学情况的研究,来总结国民政府时期发展边疆民族师范教育的经验教训,为当今的边疆民族教育提供一些有益的历史借鉴。
[关键词]民国;西康;边疆教育
自民国以来,西康地区的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从民国时期的省立康定ฃ师范学校的发展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内地有着截然不同的条件,我们必须根据民族地区风俗文化迥异、宗教影响根深蒂固、语言文字种类多、经济文化发展又极不平衡的实际¿情况,认识到发展边疆民族地区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现代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一个教育落后的民族,是无法在现代化的社会里展开竞争的。因此,民族地区要加快经济文化的发展,就必须致力于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
就此,笔者得出了以下几点启示:
第二,加强民族文化的融合,推行双语教学,并注重教材的编写。从解放前西康地区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边地“种族复杂,语言歧异,各不相通。若各授其语,以适其情,则学校发达而语文之隔阂愈甚,民族思想感情之沟通愈难,于地方不便,于种族不便也。”
(6)推行汉语教学或者特定一种少数民族语言教学,都是极其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的,而且会对民族团结和教育的作用产生质疑,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各民族之间的来往。“语言文字,各不相同,生活方式,彼此互异,文化水准,参差不齐”,“书不同文,不能表意于大众,正犹车不同轨,不能通行于天下”,“故求同一点,实为中华民族任何一员自动追求之目标”
(7)。笔者认为,民国时期西康师范学校的做法可以为当今教育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借鉴,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汉语教学的同时,开设民族语文课,在其他民族语文教学的同时,也将其翻译成汉语教材进行讲授。对边疆地区教材的编写,也有其特殊的要求,如“所教课本采用汉字,教材内容与实际环境相隔离,每学就忘,边民自己甚苦,所用题材,每强以汉人生活灌注边民脑际,边民饮食为青稞、酥油而强教以水稻蔬菜;边民所住为石泥村舍,而强教以高楼大厦;边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强教以电灯瓦斯,床桌窗椅;边民之交通工具为牛马牲畜,而强教以船车飞机。使边民懵然如坠五里雾中⌛。一部《山海经》,不能晓示不敢信,边民未入学前是此等人,受了教后亦不过是此等人,此种教育,有害无益,徒引起边民逃学恶教之观感,视教育为差役,学校为苛政。”
(8)所以,在民族地区发展语文教育,应该对于编写教科书之人员有要求,即“除了具备关于编辑教科书的技术外,还需具备对于边地的风土人情,要有相当认识和了解;除了了解国家整个教育方针外,还需要了解国家对于边疆的政策以及国际上对于我们边疆的动静;对边疆儿童青年们的心理特征,也需要有相当的认识。”
(9)做到有的放♂矢,“使他们认清中华民国至上的基本观念”
(10)。
总之,发展边疆教育,要特别注意边地的特殊性。“边疆教育的目标,应是以融洽中华民族各部分的文化为一国族,并平等地促其发展为一定的方针,其范围应包括所有语言文字习俗特殊的边地,不限于蒙藏,不分别族,混合施教。施教的内容,其重心应以改进社会的经济的生活,并特别重视国防的意义为要。在实施的步骤上,应先着重国民教育,在施教的方法上,应缜密地订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详细计划,想出几种特殊有效地教学设施,不应学究式的把内地的一套原封不动的搬到边地去。”
(14)要多元化的发展边地文化,“应多利用边疆各地旧有的特殊形式及其原有的各种活动,即利用其民族特别的习惯及其社会活动,再加上新的文化内容”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