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转型背景下地方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创新方案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浩如烟海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留下了许多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民族器乐艺术作为众多民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新的元素,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辉煌,在推动我国传统艺术的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地方高校作为民族器乐教学与人才培养的主战场,肩负着神圣的历史使命。过去,由于受传统教育思想和现代西方音乐教育理念的影响,我国地方高校对民族器乐教学的认识不够,存在很多片面、盲目和不切实际的做法,严重阻碍了民族器乐教学的协调发展,传统的教学将面临强烈的冲击和严峻的挑战。教育部于2014年提出,要在今后的几年中逐步引导部分地方高校向应用型和技术技能型转型发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地方高校的民族器乐教学可谓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改革势在必行,只有不断创新驱动,才能够适应新的社会发展需求,为社会培养优秀的专业人才,作为地方高校的民族器乐教师将任重而道远。
重表面轻内涵,目标不清,教学模式呈同质化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许多地方本科院校受利益的驱使,盲目扩大办学规模,民族器乐专业学生人数急剧增加。在民族器乐教学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等方面都存在机械模仿,照抄照搬专业音乐艺术院校人才培养方案或随大流的现象,只注重表面发展,缺乏内涵建设,结果造成了人才培养缺乏特色、教学模式同质化等问题,毕业生既没有音乐艺术院校毕业生的学术理论及专业功底,也没有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实践能力,从而在人才招聘的竞争中,常常陷入尴尬的两难境地。
重主项轻副项,知识面窄,课程设置过于单一
在地方高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民族器乐是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分支来进行课程设置的。也就是说学生只需要学习自己入学时所学的主专业即可,有的学校甚至在大一时还不开设器乐课,到了大二才开始上专业课。器乐合奏课有的学校开设,有的学校不开,有的学校虽说培养方案中有,但实质上处于一种形同虚设的状态。除此之外的诸如《重奏》、《齐奏》、《组合》、《器乐选修》等课程大部分学校都没有实质性地开设。这种过于单一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的知识面会非常狭窄,除了自己的主专业外,很少有机会去接触其他乐器,学习相关知识。
重传统轻突破,因循守旧,教学内容过于局限
民族器乐的流派众多,风格迥异,教材也是五花八门,各有千秋,在历代民间艺人、专业作曲家和演奏家们的共同努力下,造就了大批经典名曲。风格多、流派多,自然学习起来难度也就大。不少民族器乐教师在进行专业授课时过于注重传统乐曲,而对于那些现代乐曲、移植乐曲则由于其音域较宽、变化音较多、跨度较大,有的甚至调性模糊,用民族乐器演奏有一定难度,故不愿意去花时间涉及和尝试ธ。这就导致了其实质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亘古不变,缺乏时代性和新元素。师生在曲面的选择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排他性,这不符合事物的发展性和时代性规律特征。
重技术轻艺术,墨守成规,教学方式缺乏创新
口传心授,师傅带徒弟是大多地方高校一直以来沿用的民族器乐教学模式,教师把民族器乐教学的重点放在如何培养学生掌握各种民族器乐的演奏技巧上,而不是民族器乐人才自身的艺术修养上。上课主要是在教师琴房♪采用一对一的教学形式,课堂上教师讲解、示范,学生模仿,教师教一句,学生学一句。这种程式化的,墨守成规的教学方式使得不少学生内心情绪紧张,肢体僵硬,学习缺乏激情,更没有与他人之间的横向对比。做得对不对,好不好,教师说了算,教师始终占据主导地位,其权威不容撼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无法体现,只有被动地去接受。这种枯燥呆板的教学方式,致使不少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有的甚至导致师生关系紧张,无法正常上课与交流,教学效果不容乐观。__
重课堂轻课外,看多练少,舞台实践经验缺乏
地方高校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除了课堂教学外参与舞台实践的机会很少,而且这种机会非常的不均衡,专业水平好一些的同学上台锻炼的机会相对多一些,而大部分学生则与舞台无缘。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地方高校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大多都在非中心城市,各种演出、比赛的机会相对较少。其次,地方高校的教师大多属于非表演专业,教师自身也缺乏舞台表演的实战经验,课余时间又没有太多时间去钻研。第三,人才培养方案里的实践教学比重过少,有的尽管做了调整,但没有真正落到实处。诸如实习、见习、校企合作等ร,学生也是看得多,练得少,没有深入实际,缺乏练兵经验。第四,缺乏激励机制,大部分学校没有把指导学生实践列入到教师的课时计算当中,教师课外指导学生实践基本上属于义务,没有动力,也没有经费保障,因此,很多教师就不愿花时间和精力去指导学生艺术实践。
重结果轻过程,主观片面,评价体系不够科学
传统的民族器乐教学评价往往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因此,造成了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搞突击的现象。仅仅依靠一学期一次的期末考试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是不够全面,也不够科学的。教师在进行学习成绩评定时图简单省事,主要看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一曲定音,忽略了学生平时的学习过程。有时学生可能因为一次考试中的状态不佳,发挥失常,导致考试结果不理想。教师仅仅因为这样的一次考试就认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那是不客观的,也是违背教学原则的。有的老师尽管也把学生的平时成绩算入期末考试成绩,但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衡量标准,随意性太强,缺乏统一的标准。另外,不少学校缺乏对教师教学的评价机制,只评价学生,而不评价老师,教师教学效果好坏一个样,无人问津,缺乏必要的奖惩和动力,致使教师之间缺乏竞争意识、优劣意识、忧患意识,这不利于民族器乐教学的健康协调发展。
二、地方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创新策略
一专多能、双台并举,培养目标体现应用型
地方高校民族器乐教学培养的既不是研究型的音乐专业人才,也不是单一的器乐演奏人才,而应该是应用型的音乐专业人才,要体现出应用型。所谓应用型音乐专业人才,是指能够将所学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应用于所从事的专业实践的一种专门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音乐教育教学方法或社会音乐文化活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专业人才。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要具备一专多能,既要精通自己的主专业,同时也要了解其他乐器的性能、演奏法、音域、音色等;要既能够上得了讲台,又能够登得了舞台,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具有战斗力和适应力。
百花齐放、触类旁通,课程设置体现多样性
民族器乐的种类繁多,不同乐种之间的差异相对较大,学生仅仅了解自己所学的乐种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合理的、形式多样的课程设置来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因此,地方高校除了开设主专业外,器乐专业的学生还要增开《民乐合奏》、《民乐室内乐》、《民乐组合》、《民乐齐奏》等多门器乐专业限选课,让学生在主专业学习之余,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更多选择学习其他乐器和参与各种不同演奏形式的机会,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增加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学会如何处理好自己和他人在演奏中的平衡关系。另外,对于民族器乐专业的学生还要开设《民族器乐系列选修》课,如竹笛专业的选修吹管系列乐器;二胡专业的选修胡琴系列乐器;琵琶专业的选修弹拨乐系列乐器;扬琴专业的选修打击乐系列乐器等。通过选修,使他们能够有机会学习民族系列乐器,丰富知识内涵,感受民族器乐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民族凝聚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古今贯通、中西合璧,教学内容体现多元性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这是音乐教育必须遵守的教育规律,民族器乐教学亦是如此。首先,一些传统乐曲是经过历史沉淀与检验的经典名曲,风格性强,具有代表性,是需要学生必须掌握的。其次,那¿些现代创作乐曲和移植乐曲也是作曲家把现代的作曲理念、作曲技法和传统的音乐思维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一种音乐智慧结晶,它们代表的是一种新时期的审美标准与价值取向,反应的是新时期人们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内涵,具有时代性和针对性,也是需要学生去体验和尝试的。此外,新民乐也是新时期的一种产物,颇受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并且具有较广阔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民族器乐教师要将上述几种乐曲有机结合在一起,真正做到古今贯通、中西合璧,体现教学内容的多元性。
因材施教、大小结合,教学方式体现灵活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认知结构、个性思维、价值观念、审美取向都在发展变化,大学生不比中小学生,他们有自己的思维逻辑,有自己的衡量标准,不会像小孩子一样,大人说什么就是什么,很多时候他们需要被尊重,需要被肯定,希望有人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真实想法。传统的民族器乐教学方式,则严重束缚了学生的思想,颠覆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加大了学生的紧张心理,阻碍了师生之间的正常交流。因此,民族器乐的教学方式应该体现灵活性,既要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又要兼顾学生的群体性;既要体现老师的主导地位,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一些理论性、基础性的知识和技巧可以采用大课集中授课,给学生创造一个相互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学有榜样,追有目标,认识到自身的__差距与不足:而对一些专业水平差距较大,层次不一的学生则因材施教,采用小课的形式授课。也可将多种授课形式穿插进行,如一大三小,即一次大课,三次小课,定期轮换。
内外并重、校企合作,教学过程体现实践性
课堂教学是课外实践教学的基础,课外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民族器乐教学中实践教学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它可以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得到进一步的巩固、消化和提高,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课堂教学成果的艺术平台。这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拓宽教学空间、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等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地方高校的民族器乐教学要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教学同时抓,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包括教学实习、校企合作、文艺演出、民乐合奏、器乐演奏会、音乐会、学术讲座、教学观摩、专业竞赛等,以此来有效缓解、消除课堂学习当中的紧张、疲劳、枯燥和压力,为学生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从音乐表演过程中找到自身的价值,享受表演成功带给他们的喜悦和满足,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创造能力。W
客观公正、全面系统,评价体系体现科学性
教学评价是民族器乐教学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有效促进学生发展,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完成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推动课程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手段。民族器乐教学评价是一种双边活动,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教师根据教学大纲对学生在某一阶段的民族器乐学习进行成绩检验、评定。学生学习成绩评价的目的在于督促学生全面、系统复习、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了解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具体情况,及时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以便进一步改进;同也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教学水平。在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遵循过程与结果相结合的原则、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数量与质量相结合的原则、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力争做到客观、公正、全面、系统。另一方面,地方高校也要出台相应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机制,从多角度、多层次对教师进行评价。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包括思想品质评价、音乐专业素养评价、教学能力评价、科研能力评价等。
公正客观地评价民族器乐教学,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不仅是对学生的一种促进,也是对教师的一种检验和鞭策,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能起到双向的促进作用。转型发展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必须面对的时代课题,也是进行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地方高校民族器乐教学改革是这转型发展庞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性,我们要抓住这一历史发展机遇,进一步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优化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突出实践教学、完善评价体系,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提高民族器乐的教学质量,提升民族器乐人才的社会适应性和就业竞争力,有效促进民族器乐的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