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卖调中的声乐艺术研究

时间:2024-12-27 16:27:38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叫卖调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民间传统艺术中极容易被忽视但又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理应得到良好的保存和传承。因此本文从历史、特征等方面简 ッ单分析了传统叫卖调中的声乐艺术,希望可以吸引更多人了解叫卖调、认识这门优秀的传统艺术。

关键词:叫卖调;声乐;传统艺术保护

走街串巷的叫卖,曾是中国民间极其常见的一种贩卖形式,而在经济和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电商走进了千家万户,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完善的服务、买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在这样的进步为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代替了许多原有的商品售卖形式,使得原有的叫卖,连同由叫卖而产生的叫卖调逐渐在历史的长河中暗淡。但是叫卖调这门最贴近基层百姓生活的优秀艺术见证了中国数百年来的变迁和发展,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背景,值得大家去了解和传承。

一、叫卖调发展历史

最早的叫卖,甚至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屈原的《天问》中就曾经写到:“师望在肆,昌何识?鼓刀扬声,后何喜?”,其中的“鼓刀扬声”指的就是屠夫在卖肉时一边挥舞着刀剁肉,一边大声吆喝着招揽客人,虽然尚未成曲调,但这便是叫卖调最原始的雏形。这就如同中国古代传统的评书艺人在说书前一定要拍一下醒木说一段定场诗一样,都是为了吸引顾客的注意力。唐宋之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店家们为了争取客人,叫卖的方式不断推陈出新,花样越来越多,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单纯的吆喝中加入了曲调,使其听起来朗朗上口。当时的艺人们有时也将叫卖调进行艺术化的加工处理,在勾栏瓦舍中演唱,《货郎儿》等诸多曲牌、词牌,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当时叫卖调的影响。明清之后,北京成为了较为稳定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充满京味的叫卖调也就此流传开来。北京的胡同文化使得叫卖调中的音乐部分更加的悠扬,小商小贩们纷纷根据自己面临的售卖环境和顾客对象对叫卖调进行完善,使叫卖成了老北京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北京传统的叫卖调也正式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当然,时至今日,传统的叫卖调已经十分少见了,但是叫卖这种营销手段换了另外一种方式存在于我们生活中,也就是现代社会的广告歌。广告歌从多媒体平台逐渐进入大众生活之后就开始崭露头角,从80年代火遍大江南北的《燕舞》到现在走在马路上就可以听到的麦当劳、肯德基的宣传曲,都逐步成为了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二、叫卖调的音乐特性

我国的传统声乐艺术分为劳动号子、山歌和小调三个大类,细分下来,叫卖调应该属于小调中的吟唱调,与儿歌、哭调等声乐艺术并列,但叫卖调与其它吟唱调又有着明显的区别,下面笔者就来简要分析一下叫卖调与众不同的音乐特性。叫卖调形成的特殊背景,决定了叫卖调最初的演唱者艺术水平有限,因此多是以喊代唱,经过艺术加工处理之后,加入了简单的旋律线条,听起来的音响效果仍旧以“喊”为主。除此之外,叫卖调大多声调尾音较长、旋律上扬、结尾自由延长。这一特色与叫卖调的起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叫卖调最初用于走街串巷的叫卖,自然要把句法拉长,既能保证声音传播的更远,也能使得家家户户都能听清叫卖的☃重点内容。叫卖调十分注重节奏感,往往句子前部的词汇节奏较快,句末节奏稍缓,这与旋律尾音的拖长有着相辅相成的关联,方便叫卖的声音传得更远更清晰。以《卖药糖》为例,整首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药糖的品种:“卖药糖嘞,谁来买我的药糖嘞,橘子还有香蕉,山药仁丹——”前两个分句整体稍快,但是重复了“卖药糖”,从而突出交易重点,从第三个分句稍稍减速,凸显出药糖种类之多,在第四个分句处放缓拉长,将声音向远处延伸;第二部分介绍了药糖ฐ的功效和价格:“买的买稍的稍,卖药糖的又来了,吃了我的味儿啊,有了我的味儿啊,橘子薄荷冒凉气,吐酸水儿啊打了饱嗝儿,吃了我的药糖都管事,小子不买,大子一块——”前七个分句速度都较快,粗略的介绍了功能,略快的语速也体现出了药糖功效之多,而最后两句介绍价格时放缓节奏、拉长句法,明确了买卖中的重要信息,在有艺术欣赏性的同时也没有忽略实用性。同时,在叫卖的歌词字数难以将节奏填充完整的时候,就会采用“嘞、啊、哟”等语气词进行填充。仍以叫卖调《卖药糖》为例,歌词原本应该是“卖药糖,谁来买我的药糖”,根据节奏进行的语气词填充之后就变成了“卖药糖嘞,谁来买我的药糖嘞”,从而将歌曲节奏补充完整,同时也弥补了中文中开口音占比过多的弊端,将结尾字音巧妙地替换为了闭口音,增加了叫卖调的审美趣味。在老北京传统的叫卖调中,“滑音”是一个十分具有特色的音调进行方式,该音调超脱于中文的四声音调之外,根据旋律和律动走向进行处理,增加了叫卖的韵味感。以《十三香》的结尾为例,在歌词唱完之后有一句“哎哎咦”的虚词,最能突出整首乐曲韵味的恰恰就在这个上挑的“咦”字上,采用了类似于戏曲甩腔的方式,既给歌曲增加韵律感和收尾感,同时也吸引了买家注意力。对于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来说,除了旋律节奏等要素之外,歌词的内容也十分重要。最初的叫卖调歌词通俗易懂,多像°《卖药糖》一样着重于介绍商品种类、功效和价格,而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叫卖调歌词的创意和内涵很快也成为了商家们竞争客源的一种手段。以叫卖调《十三香》为例,这首歌曲的歌词就十分具有审美情趣,由“东汉蔡伦造纸张”引出“此纸落在我的手,张张包的都是十三香”,夸赞商品的手段也引用了神话传说,如“赛过王母蟠桃宴,胜过老君仙丹香”,充分利用了就是民众对神仙的崇拜,丰富了歌词内涵,使得自己的商品更具竞争力。传统的叫卖调虽然已经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日益少见,但其实我们仍能接触到其多种变体形式。由于叫卖调简单易上口的特点,许多歌手纷纷将传统叫卖调改编成了流行歌曲。以歌手大张伟为例,大张伟就改编了许多传统曲艺,其中,最有名的一首,要数由叫卖调《十三香》改编而成的《穷开心》。《十三香》本身是叫卖十三香的小贩走街串巷时演唱的小调,经过大张伟的改编,融合了摇滚的元素,成为了大众耳熟能详的流行歌曲。随着传统文化的大力复兴,越来越的曲艺文化被大众所接受,也逐步的融入了许多流行歌曲之中,传统叫卖调的革新使得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三、叫卖调的地区特征

我国地域范围之广决定了不同地区间存在着极大地文化差异,因此叫卖调在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特点。以西北地区为例,由于西北地区山地较多,当地的民歌类型,如信天游、花儿等,本身就有着曲调悠扬粗犷的特点,叫卖调为了适应地理环境和人民的审美诉求,风格多为简洁明了、平铺直叙,节奏相对而言较为自由,而旋律则十分悠长。与西北地区恰恰相反的是南方地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江南的婉约使得南方地区的叫卖调也相对含蓄内敛,配合以江南的吴侬软语,曲调婉转娇柔,节奏轻柔缓慢。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叫卖调其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风土人情和审美风格,因为叫卖调是最贴近群众生活、最融入群众生活的一种艺术形式,其最初的存在就是为了满足群众的生活需求,后来逐步加入了娱乐的概念,但仍然保持了最原生态的生活诉求。

四、总结

叫卖调是我国传统曲艺文化中经常被忽视的一员,但其背后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创作背景其实十分值得我们仔细研究。笔者希望可以通过这篇文章引起更多人的共鸣,吸引更多人了解这个传承了我国数百年风土人情、夹杂着无数个日日夜夜走街串巷的悠长曲调来到我们面前的叫卖调。

参考文献:

[1]丁雪.京味吆喝声的韵律特征分析[A].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中国声学学会语言、音乐和听觉专业委员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语音信息专业委员会.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中国声学学会语言、音乐和听觉专业委员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语音信息专业委员会,2010:5.

[2]戴金来.民间“叫卖调”的传承及音乐元素的探究[D].江苏师范大学,2014.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