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如何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会计人才
摘要: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培养会计人员“工匠精神”是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纵观美、德、日等制造业强国,无论从核心技术还是产品质量及美感来看,他们都具备绝对的竞争力,这离不开强大的人力资源作为支撑。因此,为了践行《中国制造2025》政策,高职院校应当向国家输送更多德才兼备的人才。会计人员作为推动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群体,高职院校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会计人才是因势利导,同时符合战略发展目标。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培养;会计人才
“工匠精神”是一种具备艺术感的职业精神。此概念并非是新创造的,在我国古代,先辈就强调“德艺双馨”,培养“切磋琢磨”的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李克强总理于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工匠精神”,意味着国家高度重视各行各业中具备工匠精神的职业人才。作为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岗位之一――会计岗,同样急需具备“工匠精神”的会计人ฑ员。在传统的中国✎教育理念中,中职、高职院校与综合性大学相比较,地位较低。这是传统文化以及教育体制带来的偏见。面对《中国制造2025》以及职业化教育改革背景下,是能抓住机遇,还是错失良机呢?关键是该院校能否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职业人才。
一、会计人员职业能力框架
于会计人员而言,所谓“工匠精神”就是“德”“才”兼备。社会需要会计人员具备的“德”、“才”,具体又是指什么呢?
人才市场对会计人员的“德、才”需求并非千篇一律,而是层次分明。高职院校应对需求市场进行深度剖析,将培养目标及方向进一步明确,应培养出具有差异化竞争力的会计职业人才。从职称角度看,我国的会计人员层次分为初级职称、中级职称、高级职称的职业路径。从职业方向看,会计类的人员主要分成以下职业类别:专职会计、审计人员、会计研究人员。不同层级的会计人员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不一样。笔者认为,目前我国不同层次的会计人员应具备的职业能力要求如表1所示:
随着全球经济合作日益密切,国际经济合作组织提出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中指出知识经济的概念,而其核心价值观就是能力本位。不管什么层次的会计人员均应具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尽可能通晓国内外经济动向及国内外《企业会计准则》。
二、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会计人才
我国现行的会计教育层级大体分为中等职业教育、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教育部指出:为“中国制造2025”培养不同层次人才。根据《行动计划》,我国的职业教育不仅仅是高职院校的任务,到2018年,本科职业教育学生也应有一定规模,关于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模式改革应有成果。这意味着研究生、本科也参与到职业化教育中。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社会认可度普遍还不够高,况且面对来自本科和研究生职业化教育带来的挑战,高职院校如何应对此次改革,突破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中遇到的瓶颈呢?
(一)明确目ต标――培养“工匠精神”的会计人才
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的教学培养目标较为模糊,要么和本科教育的培养模式类似,要么同中职教育的培养模式相近,未突出高职院校的特色。所谓各有所长,高职院校如何做到扬长避短,凸显特色呢?
高职院校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应当以市场为导向,学生在工作岗位中的表现若能被企业认可,为高职院校的教育积累声誉,由此提高与其他高等教育的市场竞争力。我们可以明确的是向社会输送具备“工匠精神”的会计人员是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这里的“工匠精神”人员是指从价值理念、职业技能双方面培养出具备竞争力的职业人员,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时不仅仅已经掌握实操技能,还应该在日后的工作中透露出严谨、专注、敬业、精益求精、推陈出新的工匠精神。
(二)培养未来会计人员的“职业精神”
美德日等国家之所以成为制造业强国,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则为他们的员工对待工作严谨、认真、精益求精、注重细节,对产品的质量要求甚高。发达国家员工的工匠精神离不开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企业对他们的培训,离不开长期职业精神的传承。
培养会计人员专注、严谨、追求极致的敬业精神,首先,言传身教,教师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较为频繁的群体,他们的行为、价值观直接影响学生;其次,开设课程,不少职业院校并未开设人文课程,即使有人文课程,也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其三,环境塑造,从家庭、学校到大社会,应该树立对待职业耐心、专注、追求极致的态度。中国作为后发现代化国家,在发展初期,必须以发展速度取胜,如今我们的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到了追求更高品质的时代。培养“工匠精神”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这需要从上而下的引导,从下至上的实施。
(三)培养未来会计人员“职业技能”
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观是重视个人的价值,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在教学中,高职院校应尽量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这些会计学生,如果从事的是财务会计领域的工作,多数是从出纳、会计核算做起。经济业务是庞大的,课堂中,教师讲授的知识点不可能囊括所有的业务,我们一方面传授给学生专业技能,另一方面应当让学生具备获得专业技能的能力。
首先,深化校企合作。现阶段,有一些高职院校和企业合作,在校生获取去企业实习的机会。但因为实习期较短,企业人员没有精力花太多时间教导实习生,这就造成校企合作未见成效。若企业具备建校资格,他们培养的学生未来可以为企业服务,这样使企业更愿意花费时间和人力用心培养学生。同时,学生深入了解具体的实务操作过程,且与所学专业链接较为密切,具备苦心钻研的必要条件。
其次,优化教师考核指标。教师作为学生获得职业技能的重要因素,培养高素质、高技能、高创造力的师资队伍是提高高职院校整体质量的关键因素。通过阅读文献,➳访谈等方法,笔者了解到教师绩效考核指标归纳为:学生满意度、教师自评、同事评价、科研成果。其中,前三种考核指标主观性较强。可以增加教学成果指标,教学成果具体表现是学生技能考核。不管以何种绩效考核方式,唯一不变的就是为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同时符合教学价值最大化。
三、结论
唤醒中国制造业主力军的“工匠精神”,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学校、企业以及广大主力军共同的努力。“职业精神”和“职业技能”并非孤立存在。职业精神指引职业技能更精湛,职业技能是职业精神的具体表现。要培养具备“工匠精神”的会计人员,高职院校应该尝试改变陈旧的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真正意义上让这些学员在具备职业技能的同时具备附加值。新一代的职业人员应当是能够持久地为社会创造价值。
参考文献:
[1]许萍.会计人员能力框架问题研究[D].厦门: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2]薛栋.论中国古代工匠精神的价值意蕴[J].职教论坛,201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