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大地的丰收
在云南省彝良县,提起农广校校长陈春涛,没有人不伸大拇指,特别是和他打过交道的人感触更深。
陈春涛师范学校毕业后就在中小学任教,1988年9月调入彝良县农广校,就此与农广校结下不解之缘。2000年7月任校长后,更是挑起了全县农民教育培训事业的重担。20多年来,他像蜡烛一样用自己的全部知识和修养去点燃50万农民的智慧之光,把全身心献给农广教育事业。彝良县农广校荣获中央农广校授予的2010年全国农业广播电视教育先进集体,列入全国县级农广校A级校名册,连续6年被评为西南大学网络教育优秀校外学习中心。所有这些成绩的取得无不倾注着陈春涛同志的心血与智慧。
扎根田野写真情
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向城市和二三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出现结构性下降,农业科技推广、普及难度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贡献率得不到有效提高。陈春涛放弃双休日、节假日,把自己完全“浸”到了田间地头,他带领教师常年深入乡、村、农户和田间地块,开展教育培训活动。从优质、高产及适用的品种选择,到玉米单株定向育苗移栽、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等先进实用和成熟技术推广运用,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培训,激发了广大群众接受、应用先进实用技术的积极性。
陈春涛几十年如一日,奔波在彝良广袤的田野上,与农民打成一片,雨天一身泥、风天一身灰,全县15个乡镇的村村寨寨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农广校每年开展科技培训500余场次,培训农民3万人次,印发资料ϟ2万余份。指导玉米、魔芋、烤烟等规范化种植9000余亩,柑桔技改2500余亩,辐射带动科技种植19.2万亩。受训农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3354元,高于全县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
争抓项目夯基础
面对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整体素质偏低,资金短缺的现状,陈春涛深知项目是技术和资金的载体,是发展的基➳石。因此,他主动联系有关部门宣传彝良农广校承担项目的技术优势,积极争取项目。为了争取更多的国家和省、市投资农业科技培训项目落户彝良县,他不知疲倦地奔走,争取到“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工程”、“送教下乡”等多个项目,彝良县在2007―2008年连续两年被列入农业部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县。在他的带领下,依托项目建设,组织编写汇集粮、烟、畜三大传统产业,天麻、竹子、核桃、花椒、木漆、魔芋、蚕桑、蔬菜八个优势特色产业生产、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彝良县新型农民科技培训资料》,印发8700余本,制作资料光盘80张(套);在30个村建立了农民科技书屋,配送农业科技、农村政策法规、卫生保健等图书和报刊1.5万余册,VCD光盘300余张,进一步夯实了农业教育基础;培训各类实用技术人才8.52万人次,受训农民均掌握了1~2门农业实用技术,全县天麻协会、果蔬协会、农机协会等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壮大。目前,全县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85个,与2万余户农民建立了“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连接机制,为农业发展搭建了良好的平台。
创新办校促发展
陈春涛认为:只有把农广校办好,只有把农民培养成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对得起那一双双热切渴求知识的眼睛,对得起农村那等待科技耕耘的广袤土地。
在陈春涛的积极努力和多方协调沟通下,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2002年底,他率先引进了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先进的教育资源和技术,开展现代远程高等教育,改善了办学条件,增强了办学活力。新建现代远程教育多媒体教室2间,购置了计算机、打印机、投影机等教学及办公设备。从农业教育等部门选聘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了30人的兼职教师队伍。此外,还组织开展以骨干教师为重点的全员培训,使他们成为农民教育培训中的骨干和中坚力量。现可开展中、短期实用技术培训、中等和高等学历教育,丰富了教育培训的手段,提升了教育培训的能力。
ღ在陈春涛的带领下,彝良县农广校☮不断发展壮大,成为农民科技教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主要阵地。据统计,从农广校毕业的乡级农技人员达65%以上,村级农技人员90%以上,极大地促进了全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改善了农村干部、农民技术队伍结构,提ป高了农村基层干部和农民科技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