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林类高等院校气象学课堂教学改革浅析
气象学是我校林学、农学、环境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具有理论性强、综合性强、实践性强等特点,涉及到多学科知识,概念多、内容抽ก象。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往往面临教师难讲,学生难懂的尴尬境地。鉴于此,笔者结合自身气象学课堂教学实践,对气象学课堂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进行了一些探讨,以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指出: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强化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而我校在《浙江农林大学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亦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这些ง思想的指导下,高校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师道尊严的观念,形成平等的、开放的教学观念和意识。
气象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传统的气象学授课多重视对天气、气候现象形成机理进行详尽地解释,而忽略了在这些天气气候状态下,对农作物生长、森林经营管理、城乡用地布局等所产生的影响。随着我校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培养方案更注重创新能力培养和实践动手能力锻炼,各专业对气象学教学时数都进行了调整。在新形势下,教师如果还侧重于气象学基本理论的介绍,显然已不能适应我校建设生态性创业型大学的要求。教师พ必须从传统的静态知识观中脱离出来,用动态的发展的观点来看待知识。打破灌输式的传授知识观,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知识构建观。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对于气象学课堂教学而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和研究学问的方法至关重要。
二、重组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活动
目前我校气象学教学中所使用的教材内容庞杂,包括了普通气象学、天气学、气候学、农业气象学、应用气候学等分支学科的内容。由于教学时数有限,针对不同专业笔者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取舍和重组(见表1)。同时,在安排教学内容时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将新发现、新信息、新观点引进课堂,以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讲到气候变化时引入我校周国模校长连续收到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邀请出席并做发言这一实事时,学生表现出了强烈的兴趣和浓厚的专业自豪感。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才能使课堂教学永葆活力。
在传统的课堂讲授与演示的基础上,笔者将课堂讨论、课堂汇报、课堂辩论、课堂小实验等教学活动引入课堂。在每个学期初,教师设计一些与专业相关的气象学选题,如农学、植保、园艺等专业侧重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的选题,环境科学专业侧重气候变化与环境发展的选题,城乡规划专业侧重气候与建筑的选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查阅资料,写读书报告,并进行课堂讨论。对于一些有争议的话题,如气候变暖与变冷的探讨,主要以辩论的形式进行。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优势,适时播放一些天气、气候的短片,将教学内容更生动形象地展示给学生。通过多种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的探究欲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
三、设计教学过程,完善教学模式
气象学这门课程理论性非常强,纯理论的教学虽然有一定的深度,但也比较枯燥乏味。在设计教学过程时笔者遵循学术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原则,科学合理地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见图1)。根据教学大纲合理确定每节课的信息量。讲授的重点不宜过多,以两三个为宜。重点内容按10~15分钟左右分段讲授,并预留时间给学生提问和讨论。精心选择合理安排一些与教学内容紧密相关的教学案例,将古诗、农谚、歌谣、历史典故等设计到教学过程中,创建一种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合理设计教学过程,认真组织课堂教学是上好每堂课的基本保障。
在教学模式使用上,笔者经历了无模式有模式无模式的探索过程。工作之初主要采用单一的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发现教学效果甚微。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笔者将启发式教学、自学自讲式教学、讨论式教本文由收集整理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模式引入课堂,受到了学生的普遍好评。主要做法是根据不同的知识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新知识点采用启发式教学模式,简单的知识点采用自学自讲式模式,有争议的知识点采用讨论式教学模式,理论性强的知识点采用案例式教学模式[1]。笔者结合教学实际将各种教学模式结合起来创建新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最终达到融有模式于无模式中的教学境地。
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充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将课堂延伸至课外。通过网络课堂、E-mail、QQ、微博等平台将课内外教学结合起来,及时与学生互动,强化学生对气象学的学习兴趣。
面向多专业的⌘气象学课堂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笔者将不断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上进行升华和变革,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培养创新人才,教师首先要打破思维定式,建立良好的知识构架,创建宽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式,以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