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经济区物流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就目前开始物流专业的高等院校的实际教学情况分析,由于物流本✔身的跨行业、跨学科、跨领域等特点,再加上实训项目投资较大,由于学校资金投入所限等原因,85%以上的高职院校的物流管理教学主要是以理论教学为主,尽管教师在教学中引入了一些案例,应用了一些简单的物流教学软件,但还远不能满足物流管理专业☯高职教学的培养目标要求。物流效率的提高、物流成本的降低一直是人们不断追求的物流管理目标,这就需要一批高素质、高技能的物流从业人员队伍来支撑不断发展的物流业。
一、订单式培养
高校根据企业发展动态,与企业签订人才培养协议,有针对性地培养某一领域的专门人才,并依据协议约定安排学生直接到企业就业的人才培养方式。它可以结合企业所需,快速培养大量与企业专业对口的创新型人才,缓解企业人才紧缺的局面,形成稳定高效的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机制。
二、构建校企联合培养模式
以项目为纽带,在高校和企业之间建立合作关系,高校借助多学科优势,培育新的科研方向和科研特色,为合作项目提供웃理论支撑;企业则依托实训设施、生产经验、资金储备方面的实力,保障合作项目的顺利展开。通过项目的交流与合作,高校和企业培养出一大批既有研究能力又有实践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三、调整专业结构,增强灵活性
河南高等教育要依據中原经济区建设规划,使高校学科建设实现从大而全到精而专的转变,从而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保障,加快高等教育与中原经济区发展战略的融合。在专业设置时,河南高校应以市场为导向,以行业发展为依托,及时预测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提高专业设置的针对性ฉ和灵活性,使专业结构适应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需求。
四、深化课程改革
按照职业岗位(群)能力、素质要求,全面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制定课程(教学)标准,开发教学资源,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实施基于工作过程的专业课程内容改革和教材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全面深化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改革,不断实施素质培养、拓展能力培养课程的教学改革。推进职业教学创新,提高师资力量,保障教学质量。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体现行业企业用人标准,实现毕业就可就业。
五、建立多层次、多样化实训基地
鼓励交通职业院校与企业合作,完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提高资源使用效率和校企、校际合作的积极性,共同推动教学实践基地建设。要坚定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途径,在职业院校构建行业、企业全程参与、贴近实际生产、运行管理开放、经营主体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体系。建设满足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培养需要的,具有真实职业氛围,融合专业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服务四位一体,考核体系完备的实习实训基地。应充分利于一切资源为学生提供集实习,技能培训,鉴定于一体的实训基地,提高℃毕业生的技术水平,让每个毕业生都能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
六、改善职业院校的师资结构
专职教师有其教育教学、专业理论方面的优势,但也存在实践能力不足的劣势,而来自企业一线的兼职教师正好可以弥补专职教师的不足,通过组建校企结合、专兼职合作的教学团队,可以更加切合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
七、提高职工岗位技能与素质培训
围绕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转变河南省物流发展方式的要求,不断加强从业人员素质培训。联合高校及专业培训机构、整合各类教育资源,建立物流人员教育与培训体系,采取正规教育、岗前培训、在岗培训等相结合的形式。通过开展管理干部培训,提高行业管理干部的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安全监管、组织协调等能力;通过开展物流工程和科研实践,培养一批创新能力强、业务素质好、研究能力强的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强化、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通过到企业实践挂职、与企业合作研究等途径,提高专职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实践能力和技能素质,使之更加适合职业教育教学需要,改善行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紧缺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