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贸专业学分制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时间:2024-09-20 21:25:39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 要: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提出了“123466”模式构建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1234”模式构建专业理论教学体系,“1236”模式构建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从而形成模块化学分制课程体系结构。

关键词:高职国贸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理论与实践教学体系;学分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9255(2014)04-0061-04

中国入世之后,大批外资企业、跨国公司纷纷涌入。我国政策上对国内企业的进出口权由审批制实行登记备案制后,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进入世界市场,劳动就业市场上对涉外经贸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客观上对培养人才的教育界提出了机遇和挑战,国内不同层次的各类大学二百多所相继开设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然而调查表明,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我国拥有外贸进出口权的企业数量已经达到36万家,是2010年外贸企业数的两倍,仅按每年每家新增企业需要10名外贸人才计算就需要180万人,而我国每年高校毕业的经贸人才只有13万人左右,即使全部从事国际贸易工作,五年只能培养65万人,缺口仍然很大,可谓供不应求。但是,从我们对毕业生跟踪发现学生就业与专业相关度仅有50%左右,究其原因有许多,其中之一是课程体系存在诸多问题,这就要求我们明确人才培养目标,加大教学改革力度,注重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和分类考核,不断完善课程体系。

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以及社会公共服务的需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发挥好政府和市场的作用,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国贸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应为:培养既具备良好的科学人文素养,又具有国际经济和贸易的基本理论,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与惯例以及对外贸易的政☢策法规,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经济情况,具有较强的外贸业务实践能力,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适应外经贸行业岗位群工作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人才。[1]

二、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路

几年来芜湖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校”)探索出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基于工作过程的学分制课程体系。其内涵为校企联合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行业专家提供行业发展信息、参与实践教学过程、定期指导学生实习、吸纳学生就业,反馈学生就业信息,校内教师定期不定期为企业提供咨询和职工培训。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设计课程体系,就是要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确定教学内容,注重职业情境中实践智慧的养成。[2]以工作过程为载体设计训练项目,建立工作任务与知识、技能的联系,增强学生的直观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课程标准涵盖职业标准,使学生能在仿真的学习环境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经过多次修订摸索出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分制人才培养方案,即以“一条主线、两个流程、三个行业、四个✫方向、六个岗位、六种资格证书”为内容的“123466”模式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以“一条主线、两个基础、三个结合、四大模块”为内容的“1234”模式构建理论教学体系;以“一条主线、两支队伍、三层训练、六条途径”为内容的“1236”模式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一)“123466”模式构建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

“123466”模式是指“贯穿一条主线、紧扣两个流程、针对三个行业、细化四个方向、瞄准六个岗位、备考六种资格证书”。

贯穿一条主线,就是把外贸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贯穿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从入学教育、理论课教学到实训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从课堂教学到学生的校园文化建设;从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实施到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反馈都贯穿对学生进行外贸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这一主线。

紧扣进口和出口两个流程,就是紧扣专业培养目标,把学生掌握外贸进出口流程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作为编制教学计划、实施课堂教学及实践教学的重点。

针对三个行业,就是充分考虑芜湖、安徽及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的实际,围绕汽车、机电和纺织三大行业来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而不是面向我国国民经济的所有部门、所有行业的外贸一线岗位。

细化四个专业方向,就是根据汽车、机电和纺织三大行业的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检员、报关员、外贸货运代理等六个外贸一线岗位的需要,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细化为外贸业务、跟单与单证、报检与报关、外贸货运代理四个专业方向,根据四个专业方向来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瞄准六个岗位,就是瞄准汽车、机电和纺织三大行业的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单证员、报检员、报关员、外贸货运代理等六个外贸一线岗位的实际需要来确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备考六个职业资格证书,就是在充分考虑本专业的专业方向、学生的就业岗位需要及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就业意愿,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的构建与外贸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内容融合起来,以便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就业意愿在外贸业务员、跟单员、国际商务单证员、报检员、报关员、国际货运代理等外贸职业资格证的考试中选择相应的职业资格证考试。[3]

(二)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1234”理论教学体系

“1234”理论教学体系是指“贯穿一条主线、强化两个基础、注意三个结合、细分四大模块”的理论教学体系。

贯穿✉一条主线,就是在理论教学体系中贯穿外贸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的培养这一主线。国贸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的建构应涵盖国际贸易实务、跟单员操作实务、单证处理实务、报检处理实务、报关处理实务、国际货运代理实务、国际结算实务以及计算机操作、英语听力、经贸口语、外贸函电等实务类或操作类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外贸岗位技术应用能力和基本素质。 强化两个基础,就是强化英语和计算机应用两个基础。加强对学生实用英语、财经英语、英语听力、经贸口语、外贸函电等课程的训练,以全体学生必须通过英语应用能力考试,半数学生通过英语四级、少数学生通过六级考试为教学目标。第五学期,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和就业意愿开设汽车英语、机电英语、纺织英语等课程供学生选修,使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行业针对性,为学生直接进入外贸业务状态打下坚实基础。在现代国际贸易中,从国际市场调查、外贸磋商、函电往来到EDI制单、EDI报检、EDI报关、货款结算,无一能够离开计算机,计算机及电子商务知识和技能对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构建理论教学体系时,我们开设了计算机基础、数据库及其应用和电子商务课程,要求学生以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为基本要求,以熟练使用计算机从事外贸及电子商务业务为目的。

注意三个结合,就是在理论教学体系中考虑学生当前就业与未来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的结合、教学内容与外贸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的结合、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的结合。在现代社会中,不仅职业岗位体系由于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而演化为一个动态系统,而且就业者受利益驱动和价值取向的影响,也经常更换职业岗位。就业的经常变动也必然会影响到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也就是说,专业培养目标的定位不仅要考虑到学生初次就业的具体知识技能要求,而且也要关注其日后择业所需;不仅应使学生获得当前就业必备的知识技能,而且应获得继续学习与提高的能力。因此在国贸专业理论教学体系的构建中,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初次就业的基础上,也考虑了学生未来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课程设置中既瞄准学生初次就业的六大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又开设了诸如西方经济学、中国对外贸易概论等理论性较强,有助于学生今后从事外贸管理工作的较为宏观的课程。

外贸行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在我国较早实行、比较规范实施就业准入制的行业,从最近几年人才市场对外贸人才的需求来看,企业对外贸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要能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有一定年限的实务操作经验,同时须持有国家颁发的资格证书。为了帮助学生在校期间顺利地获得就业所需的职业资格证,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意识地将外贸单证员、报检员、报关员等国家外贸职业资格证的考试内容融入教学活动中,做到教学内容与外ฏ贸职业资格证考试内容的结合。

由于外贸一线岗位要求学生有较高的操作技能,因此,在构建国贸专业的理论教学体系时,应坚持理论以“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在编制课程教学大纲、实施理论教学时充分考虑技能培养要求,注重开发和挖掘理论教学内容中技能培养要素,注重外贸流程、操作程序的讲授,做到理论教学与技能培养相结合。[3]

细分四大模块,就是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开设的课程分为职业公共基础课、职业理论基础课、职业能力主干课、职业能力延伸课四个模块并在理论教学中把知识传授和技能培养落到实处。

(三)“1236”实践教学体系

“1236”实践教学体系是指“贯穿一条主线、依靠两支队伍、注重三层训练、利用六条途径”的实践教学体系,

贯穿一条主线,就是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贯穿外贸岗位专业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依靠两支队伍,就是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大力培养、充分依靠两支实践教学队伍。一支是校内实践教学队伍,包括实践教学管理教师和指导实践教学教师。一支是校外实践教学队伍即校外实习基地的实践教学指导教师队伍。

注重三层训练,就 ☺是在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时把对学生外贸岗位专业技术能力培养分为基本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和综合技能训练三个依次递进的层次。基本技能训练包括英语听力技能训练、英语口语技能训练、计算机应用技能训练、电子商务应用技能训练等。专业技能训练包括跟单技能训练、单证技能训练、报检技能训练、报关技能训练、外贸谈判技能训练等。综合技能训练包括外贸进出口所有技能的训练。综合技能训练是集本专业3年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专业基本技能、专业技能、职业素养于一体的综合实训课程,该实习训练能使学生将零散的知识加以系统化、条理化,将掌握理论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 全面提高综合素质和实际业务能力。该训练涵盖了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结算、外贸单证、报关实务等多门课程,通过全套单据的制作,让学生掌握从分析市场环境开始,最后完成市场开拓,同外商建立起业务关系的整个流程。具体以进出口交易的基本过程为主线,以具体的出口商品交易为背景,针对进出口贸易中业务函电的草拟、出口报价与还价核算、交易条件的磋商、出口合同的订立、出口货物的托运订舱、报验通关、信用证的审核与修改等主要业务为序进行训练。同时,在实训中要求学生自己通过因特网去实际寻找出口的商品和客户,自己设计产品目录、宣传网页和出口营销方案,运费和保价直接找船运公司和保险公司去询价,有关报关和检疫的问题直接找海关和检验检疫局去咨询等等。通过这样集中的训练,学生对三年的专业知识有了系统的认识,强化了前面学过的知识,又通过这种模拟练兵,培养了学生在未来实际工作中的职业能力,使学生既具备上岗就可以较好地上手工作,又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利用六条途径,就是通过课堂教学、课程实验教学、校内实训教学和校外实习教学、社会实践、第二课堂六条途径来实现实践教学目标。

课堂教学途径,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细化、强化岗位技能培养目标,讲授清楚有关岗位实践活动、操作流程的步骤、方法,通过教师示范、学生练习、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技能。

三、模块化学分制课程体系结构

经过教学改革的实践,顺应全国职业教育的发展,深入贯彻落实全国职教会议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遵循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人才成长规律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律,体现我校的专业综合化的特点,对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以通识教育为基础、专业教学为根本,特色教学为引导的改革思路,以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多类型的需求。从2014年开始学院实行学分制的课程设置体系,借鉴国内外先进的高等职业教育经验和教学管理模式,立足于“为了一切学生的成才”,以促进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为愿景,以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为出发点,以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与意向为要求,以实施多元化与个性化培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要求达到最低学分为140 学分,其中通识课程平台约占总学分的25%,专业必修课程平台约占总学分的50%;能力拓展课程平台约占总学分的25%。

从表1所示,课程体系由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能力拓展课程三个课程平台构成。通识课程平台包括思政类、公共外语类、公共体育类、军事类和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类等课程;专业必修课程平台以专业核心课程为骨干,具体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公共配套课程以及实践性教学环节。使学生扎实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能力拓展课程平台包括学生可选、可调整的着力培养学生的技能与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和科学与人文素质课程,满足学生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调整职业生涯规划的需求,并努力充实能力拓展课程平台,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对接,让学生在接受教育方面具有更多的选择空间。学生在校期间参加各项科技活动或竞赛获奖,获国家专利权或其学术或技术成果产生一定的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取得专业教学计划规定以外的专业技能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以及参加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可认定的学分。

参考文献:

[1]刘华容.应用型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优化研究[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118-120.

[2]邓志新.高职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能力培育[J].科技信息,2012(34):64-65.

[3]邓志新.基于工作过程的高职《国际贸易实务》课程设计[J].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04):51-54.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