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力培养的体育课程内涵建设研究

时间:2024-09-20 13:43:1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摘要]高职体育课肩负着传授学生体育健康知识、体育技能技巧,培养学生良好体育精神品质和良好体育锻炼习惯,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任。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走访调研等方法,发现高职体育课程体系存在教学思想陈旧,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目标不明确,职业导向性不强等问题。研究认为: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元素,加强体育管理水平、课程标准、教材教法、师资队伍、课余体育活动以及场地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加快体育课程体系的内涵建设,凸显出职业教育特征,促进学生综合素质与体质健康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高职体育;体育课程;职业核心能力;内涵建设

一、前言

职业核心能力是职业生涯中除岗位专业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它适用于各种职业,是伴随终身的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包括:与人交流、与人合作、解决问题、自我学习、创新革新、数字应用等方面的内容,是职业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职业活动中起支配和主导作用的能力。体育教学是按一定计划和课程标准进行的有目的和有组织的教育过程,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传授、专业技能技巧教授、思想道德教育和综合素质全面培养的过程。在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过程中,要转变传统的体育教学思维与教育观念,树立新时代体育教育思想与职业教育理念,把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理念融入体育教学中,实现以教师、教材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方向转变,从单纯的教授知识与体育技能、技术向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与综合能力的方向转变,也向注重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方向转变。随着健康中国的提出,全民健身运动的蓬勃开展,全民健康意识明显提升,学校体育得到了空前的关注与重视。新时代背景下学校体育也开始进行体育课程建设,内涵建设被重视起来。而在高职院校的体育课程体系改革与内涵建设中,主要是参考普通高校的改革,没有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点,定位不够明确,改革效果不明显。基于此,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应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元素,从学生的综合素养和职业需求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加强体育课程的内涵建设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要求。

二、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涵建设的重要性

习近平同志强调:“体育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体育在提高人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激励全国各族人民弘扬追求卓越、突破自我的精神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重要论述,是对我国新时期体育事业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准确定位。对体育工作者更加充分地认识体育工作的价值与意义,对加强体育课程内涵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体育是唯一一门始终贯穿小学到大学整个教育过程的课程,大学体育是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衔接点,作为学校体育的最后阶段,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和自我完善非常重要,是奠定终身体育的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强化体育课和课外锻炼”的总的要求,足见体育课程的重要性。然而,近年来学生身心素质每况愈下已经成为普遍现象,学生伤害事件频发,学生跳楼、学生在体育锻炼和校运会等运动中猝死的事情已屡见不鲜。可悲的是,学校体育作为强身健体、调节身心的基本手段,面对学生身心素质不断下降的局面,并没有正视现实地去进行反思和改变,反而出现逐步退守的局面。例如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和比赛中,常常回避容易产生突发事件的中长跑项目就是最好的例证。基于此,学校体育工作者应重新审视体育课程体系,认识到高职体育教学不是为了培养高水平运动员和体育师资,而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体育活动并基本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高职体育应走出以单一的运动技术技能传授为中心的旧课程体系的桎梏,构建一套与高职教育发展相适应的,与“健康第

一、终身体育”的新型体育教育思想相一致的,与充分体现“尊重个体、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理念相配套的,传统与实际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知识与能力并重,过程与结果兼顾,注重品质意识与习惯培育,融合职业核心培养的具有高职特点的体育课程体系。加强高职体育课程的内涵建设,有利于提高学生参加体育课余活动与体育课堂活动的热情,促使学生积极参加体育运动,提升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三、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高职体育是一门公共基础课程,是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职学生人才培养计划的重要内容。《教育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提出:“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此,体育课程内涵建设要在“素质高”的特点上做文章,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生活观念与服务意识,体现出职业教育的特性,树立“健康第一”的观念。当下,高职体育课程体系与新时代高职教育存在着一些不匹配的因素,主要体现在职业导向性不强,体育教学思想陈旧,教学内容单一,教学目标不明确等特征。

职业导向性不强

高职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于区域经济。高职院校培养的是生产一线的技术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实操能力和职业技能。而在体育课堂,学校体育教学所开设的体育教学内容大多都是注重开展竞技体育项目,这样的课程设置遏制了学生天性的发挥,不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个性张扬、喜欢新事物的特点,导致学生不喜欢上体育,学生认为那些简单枯燥的体育运动项目内容缺乏吸引力,进而也使得学生课堂达不到提升学生体质健康的目标。高职院校体育课程的职业导 ☻向性不强,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参与度低,达不到促进学生身体素质的提高的目标。因此,高职院校学校体育的体育课程改革迫在眉睫,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加强体育课程内涵建设,从高职教育的职业性特点与服务区域经济的特点,结合区域体育特色,构建出职业导向性强的体育课程体系。

体育教学思想陈旧

“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等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高职体育应该加强素质教育,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教学思想。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道德健康等,因此可以延伸高职专业课程与基础课程都应该遵循“健康第一”的教学思想。然而,教学思想、教育理念的改革不是朝夕之事,需要培育与坚持的。当下,高职院校的学校体育教育思想与理念体现不出“健康第一”,只注重学生的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没有注重学生的思想意识品质,新时代正确的健康观念的培养,更没有根据职业教育的特征,在体育教育教学中融入职业能力培养的元素。体育课程的教学死板无趣,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理想。

教学内容单一

据了解,高职院校学校体育的课程标准大部分都是套用普通高校的体育课程标准,没有形成具有职业特色符合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也没有形成一定的体育课程标准。高职院校人才目标决定了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培养的方向,一切培养方案都要围绕培养的目标服务,公共基础课程的课程目标与任务相应的也要融入职业教育的相关内容。因此,高职体育课程与普通高校的体育教材、课程比例、课程的教学内容都有所区别。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有:羽毛球、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网球、游泳、武术、跆拳道、体育舞蹈、健美操、瑜伽、气排球等。高职院校现阶段的培养模式大都采用“2+1”培养模式,还有一部分“三二分段”、学徒制学生,在校学习的时间不到两年,有的还只有一年的时间,基于此情况,学生的体育课学习时间大幅挤兑。远远达不到专科学生不得少108学时的基本要求。所以学生不可能全部学习所有的内容,只能选择一个或者两个体育项目学习。高职院校体育师资的紧缺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所开设的体育课程项目也是非常有限,很难满足学生的兴趣要求,因此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课堂参与程度明显降低,课余体育锻炼更是减少,这不利于学生身体素质的锻炼,无法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学内容的单一化与体育项目的选择局限性给体育教学效果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严重制约体育课程的内涵建设。

教学目标不明确

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是: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理想和道德,具有高技能、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高职院校学校体育的体育课程目标也应契合职业教育的特征制定。然而,许多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课程并没有提出明确的教学目标,有的也只是一种形式而已。没有明确的课程定位,缺乏清晰的教学目标,使得体育课程呈现出一个无序的状态,更谈不上什么教学效果。课程标准是规范课堂教学内容与教学秩序的指导性文件,因此,规范制定好体育课程标准,将职业教育特点与体育教学的特征有机结合起来,融入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元素,选定好高职体育课堂应该教授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有利于体育教学活动的正常开展,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升,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升。

四、高职院校体育课程内涵建设的措施

健康已成为新时代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在学校体育中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体育思想。从体育管理水平,课程建设,教材教法,师资队伍,课余体育活动ツ以及场地设施方面着手,加强体育课程的内涵建设。结合高职教育的自生特点,融合职业ย核心能力的元素。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习惯,是高职体育课程改革,内涵建设的重要努力方向。

加强体育管理能力与水平建设

教师的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直接影响体育教学的教学效果。首先,重视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鼓励教师积极参加相关的培训班学习,是提升教师管理水平和能力的主要途径;其次,开展集体备课,集体业务能力学习研讨会,老师们轮流分享教学方法与管理经验;再次,轮流牵头组织学校的体育竞赛和体育节活动,采用任务驱动的办法提升教师的组织管理能力和业务水平;最后,体育部门的负责人,要提升自己的大局意识、服务意识和协调意识,团结体育教学部门所有的教师们心往一处想,力往一处使的良好格局。

加强课程建设,开发校本教材,促进教学方法的改革

课程建设包括有:课程标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教学评价方法等几个方面。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要求,结合高职教育的的特点,编写好每一门体育课的课程标准。制定好了课程标准后,教学的内容要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高职教育的特征,融合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元素,准备好教案,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合理组织安排开展教学活动。当下,高职体育教程与大学体育教程基本上没有什么区别,不符合职业教育的特点,也不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由于职业院校的特定性,鼓励学校开发与本校专业特色鲜明的校本教材。职业教育是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教育,体育教学也应与之契合,教师应该学习的新的知识、新理念探索一些的新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促进学生的体质健康。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体育教师作为影响学生参与课内教学活动课外体育锻炼的重要因素,其体育认识水平以及教师的专项技术水平在学生体育学习习惯培养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师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设计师与领航者,教师的言行举止、思想境界、业务水平等直接影响学生体育习惯形成。因此,作为新时代高校教师,一定要与时俱进,多学习新知识,新方法,新理念;树立立德树人、服务育人的素质教育观,为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师资队伍不断努力前进,为学校体育事业建设奠定基础,为学生的体质健康提供服务保障。

健全教学评价体系,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是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量规。高职院校的学生体育学习情况评价应与普通高校的学生学习评价与之区别,原因是高职教育的特点所决定的,如果按普通高校教学评价量规实施,不符合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特性。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评价量规,可以分为四个评价内容,第一,知识能力学习情况的考量;第二,体育技术技能的考量;第三,参与过程的考量;第四,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结合职业核心能力的考量。这是教学评价量规的一级指标,根据实际需要还可以制定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四级指标等。教学评价量规的制定与实施,使得学生学习更加具有指向性,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注重校内体育竞赛的培育,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

体育竞赛与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体育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搞好学校的体育竞赛与课余体育活动,不但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学生的体育兴趣提高了,对体育课参与度与学习激情就会产生影响。因此,加强校内体育竞赛的培育,其实就是要加强校内体育竞赛主办部门的管理,学校体育竞赛的举办主要由两个部门负责,一是体育部,二是校团委。加强学校体育竞赛和体育社团活动的管理,团委与学校体育部门协调合作,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委派专业教师指导体育竞赛的组织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开创校内竞赛与体育社团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技术支持到位、管理质量一流的新局面。

加强体育运动场地建设,注重实践教学,提升教学效果

体育运动场地设施是制约学校体育工作开展的重要因¢素。高职院校大部分都是之前的中专学校升格上来的,具有办学规模小,软件和硬件相对本科院校存在差距。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有极少数的高职院校已经迎头赶上了本科院校,但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是处在这种状态下。因此,体育运动场地设施设备严重不足是高职体育教学与体育活动开展的主要影响因素。加强体育运动场地设施建设,仍然是体育课程内涵建设的重要内容。

五、结束语

高职体育课肩负着教授学生体育健康知识、体育技能技巧,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精神品质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正确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重任。高职体育课程标准的重置,课程体系的内涵建设,要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把职业核心能力的元素融入体育课程内涵建设中去,必将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当下,职业核心能力已经成为人们就业、择业和升职所必备的能力,也是在校学生、已就业和即将就业人群重要能力之一,也必将成为用人单位在职☿人员综合素质考量的重要内容。因此,在高职院校加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一项重要举措,同时也要认识到职业核心能培养的紧迫性与必要性。高职院校要深刻认识到当下体育课程体系内涵建设的重要性,加快课程体系的内涵建设,凸显职业教育特征,促进学生体质健康、职业核心能力、社会竞争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赵颖慧.素质拓展活动在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中的应用[J].职业技术,2014:165.

[2]陈新平.基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高职体育课教学的探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3

:11-12.

[3]潘绍伟.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4]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Z].教体艺[2002]13号,2002-8-6.

[5]张德胜.高职体育课程设置及教学改革探讨[J].山西科技,2007

:83-84.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