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现代林业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5-01-13 21:29:47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发展现代林业,首先要准确把握现代林业的科学内涵。在此指引下,必须结合各地自然条件和林业产业基础实际情况,选择发展现代林业的基本路径。这些基本路径应当包括以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林业,以现代林业科技支撑林业,以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林业,以现代经营方式运营林业,以现代林业经营主体发展林业等方面。

【关键词】现代林业 林业资源 产业体系

林业,堪称人类社会中历史最悠久的产业,其重要性和特殊功能逐步被人们所认识。当社会现代化以及其他产业现代化进程如火如荼之时,林业的现代化或者说发展现代林业也被提上党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但是,发展现代林业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一、关于现代林业基本特征的认识

林业作为大农业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又和大农业中其他产业相比而具有独特的个性和使命。一方面,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可以说也是一部毁坏森林和削弱林业的历史;另一方面,在当下讨论发展现代林业,很大部分的话题和工作恰恰是尽可能地恢复林业既有的状况,在此前提下科学合理处理人类日益膨胀的需求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林业作为一项重要的公益事业和基础产业,首先要满足保障国土生态安全和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同时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木材等林产品的需求。在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中林业具有重要地位,在生态建设中林业具有首要地位,在西部大开发中林业具有基础地位,在应对气候变化中林业具有特殊地位。

一般而言,现代林业应当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其一,现代林业应该是以森林的多功能来满足人类多种需求的林业。一是或者说是首先是要满足人类对生态改善的愿望。二是满足人类的经济需求,也就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三是满足人类的社会文化需求,如森林文化、茶文化、花文化等。其二,现代林业应该是森林的经营管理和利用的可持续。这个特征正是对非现代林业的批判和超越。其三,现代林业应该是森林的经营管理和利用以现代科技为支撑、用现代管理手段武装。人类的科学成果作为正能量用于林业,使林业满足人类多种需要的功能和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更加有效和可靠。这三个基本特征可以作为我们分析判断某一区域林业发展态势和规划发展前景的一个简便理论框架,当然,也可作为判断某一地区林业工作思路和措施是否具有现代林业内涵的基本参照。

二、LS市林业发展基本态势

(一)造林成效显著,林业资源总量大幅增加

LS市位于四川省南部,境内地貌多样,山地和丘陵占89%,自然条件适合发展林业,一直是四川的林业大市。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尤其是1998年之后至今的重大工程的推进,该市的林业总体上获得了大发展,在林业资源存量和林业产值等方面都在全省范围占据了重要地位。2013年全市森林面积达到689,000公顷,总蓄积量57,560,601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从1998年的34.8%提高到54.25%,超过全国平均水平近24个百分点,超过全省平均水平(35.5%)近19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五位。

1999年至2003年是LS市历史上第一个造林高峰期,年平均造林面积达到528,338亩。2007年至2010年是第二个高峰期,年平均造林35,1495亩,但明显低于第一高峰期的水平。从2011年起,年造林面积下降,平均在16万亩左右,与1999年之前的年份水平相当,这表明该市林业继续走规模扩张、数量增加为主导的发展路径空间已经不大,从发展战略角度看,在取得可观的林业资源存量的基础上,应该思考和推进林♂业发展方式的转型和升级。

(二)林业产业快速发展,林业产业实现多元化

仅以2013年的情况作分析可见林业产业的业态分布和规模。全市主要经济林水果产ฝ量148,511吨,干果产量2,294吨,林产饮料产品(干重)22,113吨,林产品调料269吨,森林食品3,361吨,木本药材1,526吨。花卉面积近年大幅增加,水果产量略有下降,干果、林产品饮料、木本药材产量较大增幅。2013年底,全市林下种植规模突破16万亩,林下养殖超过340万只。从数据反映出来,该市林业产业发展逐步从单一的木头产业拓展到花卉、竹产业、核桃、茶叶、林下经济产业多头发展。林纸、林板、林化工三大产业迈上新台阶,现已经形成78万吨造纸、40万吨制浆能力的竹浆纸一体化产业体系和50万立方米林(竹)板一体化产业体系。全市林产加工业以林产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原料公司为桥梁,以经济利益为纽带,带动千家万户农户形成了“龙头+公司+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从经济价值量来看,近年来林业一、二、三产都以较高速度增长,2013全年实现林业总产值1,638,358万元,实现增加值814,152万元,同比上年增加分别增长13.99%和11.13%。

(三)林业主体功能区布局形成,生态环境质量改善

2013年,全市公益林总面积达到350,946.3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50.9%。其中国家级公益林342,385.3公顷,地方公益林8,561公顷。建成自然保护区4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73,887公顷,其中国家级保护区59,807公顷。建成森林公园6个,面积35,000公顷。建成风景名胜区3个,面积17,200公顷。建成野生动物保护管理站15个,野生动植物科研及监测机构3个,商业性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单位108个。大熊猫、金丝猴、羚羊等珍稀野生动物资源及其生存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全市境内名木古树均实施挂牌、建档,明确了保护责任。林业的发展直接促进了全市生态环境改善。全市水土流失面积逐年减少,在2005年底5,645平方公里的基础上减少352.1平方公里,减到5,292.9平方公里,减幅为6.2%;中心城区酸雨频率由“十五”期末的81%减轻为49.3%;中心城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类标准。实施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极大地保护了全市的生物多样性,野生动植物生存环境明显改善,数量有所增长;气候得到明显调节,旱、涝灾害发生率显著降低。

  三、LS市发展现代林业的薄弱环节和制约因素

(一)森林资源结构不合理,单产偏低,林地使用效益低

天然林的资源结构无法左右,也不应当去干预和改变,但是人工林的资源结构或树种结构可以科学合理规划和实施。但是,在造林任务大和追求快速见效的指导思想下,十几年来该市人工造林采用低质树种和区域单一树种,所形成的人工林不仅经济效益不高,而且生态功能也有显著缺陷,尤其是单一巨桉树种的人工林导致林地肥力下降、生物多样性受损和病虫害防治难度加大。该市林地主要分布在山区等自然条件较差的地方,致使现有工业原料林的单位面积产量偏低,如慈竹纤维林,每亩每年产竹片不足1吨。不能满足林产工业发展的需求。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林业建设迫于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紧迫性,重视数量扩张,放松了质量和效益的提高,实质上造成了林地资源使用效益的低下,林业经济技术水平没有实现较大突破。

(二)林业科技人才缺乏,林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高

全市只有林业科技人员700余人,平均一个林业科技人员承担近一千公顷林地的技术服务工作,人才缺乏程度可见一斑。这些科技人员在区县间分布严重不均,其中一个县拥有近400人,四个县总计不到10人。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林业科技总体水平和贡献率较低,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单项林业科技成果多,但集成配套研究较少,示范推广效应不显著。新技术、新工艺、新品种在林业发展中推广应用滞后,对传统林业改造、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不强,林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林业产业结构与产业链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三)林业体制改革滞后、部门协作机制不健全

林业是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较严重的行业,至今也未能完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思想观念陈旧,体制创新不够,经营机制不活,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对发展林业经济缺乏紧迫感。森林资源管理体制改革滞后,森林、林木、林地流转不畅,资源评估、抵押、担保机制不健全,森林分类经营、资产化管理等跟不上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森林资源没有有效地向森林资本转变,特别是人工商品林的采伐管理统得较死,采伐范围和数量有限,管理制度不完善,没有真正做到谁造林、谁受益,制约了林业发展。林业主管部门和其他涉林部门,如农业、畜牧、水利、国土、环保、交通等行业主管部门之间没有形成关于发展现代林业的协作机制,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导致规划步调不一致、公共资源分散配置、形不成合力等体制机制问题。

(四)林业税费负担重,制约了社会投资林业的积极性

林业除了提供公共产品外,还能生产商品、制造利润。而“逐利”是资本的属性,“有利可图”才能促进民间资金向林业资本转变。与其它行业比较,林业税费负担过重,投资造林,除了受到采伐政策限制外,经营者采伐出售木材的收益甚微,其重要原因就是业主经营成本中税费负担重,严重影响了民间资金转变为林业资本,全社会办林业的氛围还没有真正形成。

(五)信贷困难,资金短缺,非公有制林业经营规模受到制约

森林资源的评估、抵押、担保机制不健全,金融系统(商业银行)对林业项目特别是营造林项目贷款条件十分苛刻,造林大户规模经营贷款十分困难,现行小额贷款对于林业发展的资金需求犹如杯水车薪,加之国家投入不足,造成部分林业经营者建设资金短缺,一部分经营者受采伐政策影响,森林资源无法“变现”,经营难以为继,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

四、发展现代林业的基本构想和战略举措

(一)以现代林业理念引领林业发展

发展现代林业是一个系统工程,从工作目标上看是一个宏大的体系,它又由三个基本体系构成,一是完备的林业的生态体系,二是发达高效的林业产业体系,三是繁荣文明的生态文化体系。这个三个基本体系在国土空间上有合理布局形成林业主体功能区,在产业链上分环节安排并形成有机耦合机制。可以说,建设这三个基本体系就是发展现代林业的主要内容。当前,LS市的森林覆盖率已经具有较高的水平,林地总面积规模也不小,因此今后林业发展的总思路应当是保持现有的森林覆盖率,逐步优化森林结构,完善林业的生态功能和提高产业效益,全面推进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使三个体系协调发展。将科学的林业区域规划纳入全市国土主体功能区规划。明确生态林、兼用林和商品林的空间布局,划定生态林(或禁伐天然林)红线,并将此规划上升为法制层面,不得随意调整和否定。在此基础上确定全市各类林业可用资源总量,该总量极为林业生态系统环境的产业承载力。为促进林业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全市努力建设一个世界级的生态林业示范区,各区(市、县、自治县)至少建设一个国家级的生态林业示范区,各乡(镇)至少建设一个市级或以上级别的生态林业示范区。这些示范区既是发展现代林业的样板和窗口,又是活生生的生态文明教育基地。

(二)以现代产业体系提升林业

林业可以以林业资源为起点和纽带,实现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各次产业立体布局。首先,保持和扩大林业资源保有量,尤其是优势资源、优良资源的比重和绝对量,逐步减少和淘汰低质量树种。继续稳步增加林业资源量。据不完全统计,该市还有40万亩空地可植树造林,可以继续推进退耕还林等重点工程。改革人工林林种结构,增加高价值硬木树种造林面积,克服单一树种尤其是巨桉、桉树、马尾松造林模式。对人工林和部分天然林幼树林,可增加肥水要素等抚育投入,改变靠天吃饭育林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对疏林,加大补植工作力度,提高郁闭度和林地利用率。在各类林地都积极扩大林下养殖,形成立体农业和循环模式。其次,合理利用各类林业资源,开发新的产业业态和新兴产业。特别注重发展绿色林业产业、如制药、生态林业食品、珍稀动植物繁育、精细化林化工产品。第三,提升木材加工业的层级。保持现有的“三板”和林浆造纸生产规模,突破实木家具等高附加值产业,形成拳头品牌。第四,以文化产业的理念延长林业产业链条。如开发林家乐、竹编、木艺制品、森林游憩、林果采集、古树名木认养等服务业产品。第五,健全林业产业市场体系,促进产业一体化水平。在林业产业发达地区建设林业专业市场,规划林业工业集中区,走集群式发展道路。

  (三)以现代林业科技支撑林业

任何产业的现代化都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的支持。从现代林业的三大基本体系及其主要内容看,林业科技攻关的方向及内容已相当宽广,完全不是一般人们所想象的怎么种树和木材加工这一狭小的范围。当然,作为地方性的林业科技工作,要以解决本地区发展现代林业中遇到的普遍性、应用型需求为导向,开展有重点有特色的科技攻关和推广工作。非普遍性需求和基础性研究可依靠外包方式。科技的核心在于人才。事实上,相比较于其他行业的科技人员,林业科技人员有被社会轻视和边缘化的现象,这十分不利于队伍的稳定和事业的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和尽快解决。一是要提升本土林业科研院所,适当按项目扩展组织机构,引进高端人才,拓展功能。除了重点开展以本地林业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为主线的单项科研外,还要积极开展林业勘查设计、林业资产调查与评估等综合性科研工作。林业重点县组均应建林业科研所,或单独建制,或作为市级林科院的分支机构和在林区的基地,各个林科所各有侧重,错位攻关。二是要与高等院校、高层次科研院所、大型林业企业以适当的利益机制建立林业科研联盟,资源和信息共享,尤其注重林业前沿科技的转化应用和推广。三是要建设覆盖全市林区和林农的林业科技推广体系。科技的价值在于应用。要将原来林业主管部门以管为主的职能转变为管理和科技推广并行的职能。管理是提供公共产品,科技推广服务也是提供公共产品,并且,林业比较效益低,难以依靠市场来完成科技推广的资源配置。在现有林业管理体系尤其是乡镇林业站中,要加强科技力量,解决林业科技进村入户难题,以科技的力量引导林业转型升级。对于分散在林区和企业中等体制外的科技人员乃至土专家,也要不拘一格使用,将其组织调动起来,给以合理的待遇和舞台,形成留得下、用得上、对林业和林区有深厚感情的基础科技队伍。

(四)以现代物质条件装备林业

生产工具的水平反映出生产力水平。林业作为一个传统产业,必须注重用现代化的物质条件来装备和提升其生产力,大幅度减轻从业者的劳动强度,否则林业就不是一个对未来的人就有吸引力的产业。首先是改善林区基础条件。除部分天然林核心地区,其他林区都应当做到通路、通电、通信,并有必要的水利保障,这些基础条件为林业产业的拓展和转型提供必要条件。这些都需要林业主管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之间形成协作机制,将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其行业规划。从多个方面为林业配置资源、提供支持。其次,配备充足的防虫防病放火装备,按森林面积配备设备和管理人员,从而提高抚育工作水平,最大限度减少林业灾害。向林区和林农推荐先进适用林业生产机械设备。对于林农使用的林业生产工具,核定种类,纳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享受相关优惠政策。又其次,对林业工业,要引进现代化的生产线或生产设备,对现有设备进行技改,淘汰落后产能,一方面提高产出率和产品优质率,另一方面减少排放和污染。尤其注重新的项目要按循环经济的理念和模式建立产业体系,充分再利用林产品加工业的废料发展下游产业,在生产方式上积极构建生态文明。再次,要特别注重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林业。信息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特征,要加快以信息化手段提升林业监管水平,比如林业的自动监测体系,野生动物活动监测体系,病虫害预报体系,森林火灾监测体系,森林生态治理监测体系,通过系统整合和大数据分析技术,提高管理和经营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克服人员不足和监管乏力滞后的问题。

(五)以现代经营方式运营林业

林业因其多目标性决定其是一个复杂的产业体系,不能采用一种模式经营,也不能采用一种模式进行管理,否则,容易陷入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发展产业获得经济效益的泥潭,或者反之。应当采取以目标决定路径和手段的策略,分类指导,分类管理和经营。关于生态公益林。生态公益林提供给社会公共产品,必须以政府为投资主体,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现有天然林均应纳入生态公益林的范围,区域生态脆弱区和城镇中直接为居民提供园林环境的林地和古树名木也纳入生态公益林,改变以前以林养林的经营管理模式。在建设生态文明时代背景下,必须死守生态公益林的底线,执行严格的管理制度,非十分特殊原因,不许采伐其中的林木,也不得征用其林地建设非林项目。这种理念及其具体制度需要严肃和反复地向社会各界宣传灌输,包括现在仍居住在天然林中的林农和单位,以形成全社会的共识。关于生态和经济兼用林。在保持生态功能的前提兼顾经济效益,生态功能是主,经济功能是辅。经济效益来自森林的增量,而非存量。对兼用林科学测算轮伐方案,采伐后及时补植,形成良性循环。关于商品林。天然林和兼用林之外♥的可划为商品林。从事商品林生产,由投资经营主体制定林区或林地的生产经营方案,该林业经营方案经林业主管部门核准后,同意其按方案自主轮伐,不采用现有的采伐许可证制度。现有的采伐许可制度有“一刀切”的弊病,不利于调动林业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商品林的经营方案实质就是经营主体和政府达成的行政合同,核准备案后,林业主管部门监督其实施情况。林熟分期轮伐时,报告林业主管部门到现场监督。采伐后的林迹地,按之前的生产经营方案补植,如有违犯,按生产经营方案中约定的违约责任进行处罚。对☯于按生产方案经营的业主,其上交的育林基金等规费,可部分或全部返还业主,用于扶持其林业再生产。

(六)以现代林业经营主体发展林业

LS市一千余万亩林地,涉及千家万户。和农业(指狭义农业,下同)的情况一样,林业经营者也存在小而散、与大市场对接不畅的问题。但与农业相比,林农经营的具体产业内容相似度要高得多,这就为进一步推进产业一体化准备了有利条件。由于林业收入占农民收入的比重不高,林农很易将林业作为一个备用的家产和副业,既不愿意转租,也不愿意投入更多的资金和精力搞集约化经营。这种情况下,要有新的生产要素进入产业体系。一种模式是公司+基地+林农,一种是公司+合作社+林农。公司解决林产品的深加工和外销,基地和合作社组织林农从事初级产品的生产。公司或合作社为林农的生产提供技术指导,提出生产计划和产品质量要求。林业主管部门根据林农参与到合作体系中的林地类型实施分类的监管,防止林农掠夺式经营,破坏区域林业总规划意图。鼓励工商资本进入林业。由于林业具有生产周期长的特点,家庭农户一般不愿也没能力进行着眼于十年或二十年的远期收益战略投资,而现在工商资本在城市缺乏投资增长点,投资一般农业地租高、比较效益差,投资林业逐步会成为一个热点。在地租便宜和具备基本交通通达条件的山区和丘陵地区,鼓励林农、集体林地和城市工商资本合作,采取多种形式建立利益共同体,发展现代林业。资本、技术和品牌同步引进,逐步提升当地林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获得高于社会平均利润率的回报。当然,这部分一般在商品林和部分兼用林范畴内运作。天然林限制工商资本进入,因为两者存在不同的逻辑。工商资本进入林区后,政府部门按生效的协议为经营业主颁发有效期限的林权证,以保护其长远投资效益。金融部门可以凭林权证开展抵押贷款业务。林业科研机构(含勘查设计单位)作为第三方机构提供勘察、设计、评估、鉴定等中介服务。从而改变政府既是监管者、又是生产者、又是鉴定者的混乱定位。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