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资本约束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的对策分析
[论文摘要]国际业资本实现了从监管资本到资本的飞跃,经济资本的提出和应用推动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的整体统一,确立了资本约束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地位。简述了现代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发展特征,分析了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对风险管理的主要影响,就构建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提出对策建议。
[论文关键词]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经济资本;资本约束;风险管理
一、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发展特征
1.传统资本管理的特点
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还属于一项相对简单的活动。这一时期资本管理的主要特点表现为:一是银行主要关心业务发展规模和收益,强调以业务扩张带动资本扩张,业务推进器成为资本管理的实践。二是资本管理呈现为筹资和分配两个相对松散的环节,资本总量和内部结构的确定与特定回报期的利润留存以及股利分配政策没有明确的联系。三是资本管理与风险管理未能统一,更无准确的计量方法和工具,难以科学衡量银行的最优资本规模和资本回报。
2.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银行资本管理发展
20世纪80年代后期,国际银行业重新认识到资本对风险防范的重要作用,并通过出台《巴塞尔资本协议》确立了统一资本监管原则,强调资本的“风险缓冲器”本质,即资本被用于充分吸收银行非预期损失,发挥风险支撑的作用,这一定义从理论上使银行风险与资本建立了直接而明确的联系。90年代以来,基于信用风险和其他风险的内部模型极大提高了银行计算风险损失的精度,并通过风险损失映射资本承担,实现了资本管理从监管资本到经济资本的飞跃。经济资本完全反映了银行自身风险特征,在性质上与作为可用资本的账面资本和作为资本底线的监管资本相区别。经济资本还直接反映了银行的风险状况,可方便地分解与合并,通过对经济资本进行分配,在清楚地显示各部门、分行和各项业务的风险水平的同时,实现了资本与风险的匹配。经济资本的提出和应用不仅实现了建立在高度量化基础上的风险损失与资本承担的相互统一,而且不断推动着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的整体统一,确立了资本约束在银行风险管理中的核心地位。目前,许多国际性大银行资本充足水平维持在平均12%左右,高于8%的监管要求。
二、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对风险管理的主要影响
1.资本约束与风险管理具有明确的对应关系
资本约束从性质上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数量约束,即银行监管部门、以及银行内部需要银行业务发展进程与资本总量和结构保持适度协调,其管理的核心是准确的风险量化。二是质量约束,即在一定资本投入基础上股东和银行自身对资本回报的合理要求,主要是通过风险最优化提高资本回报。总体上,数量约束关注银行经营的安全性,主要影响银行生存问题,质量约束关注银行经营的效率性,主要影响银行的发展问题。
2.资本的优化配置在银行风险管理过程中发挥核心作用
资本的内部优化配置或者风险最优化的最终目标是提高整体资本回报,实现给定资本或风险时收益最大。过去衡量资本回报的核心标准是资本收益率或资产收益率,这两个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银行账面盈利能力,但都不能反映银行承担风险后的真实收益,实践中容易导致追求资产规模扩张或高风险利润。经济资本的运用使银行意识到资本回报必须建立在风险承担基础上,并作为资本成本进行扣除,由此逐步确立了提高股东价值这一更为合理和科学的资本回报评价标准。
商业银行要实现股东价值增加至少应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资产定价能充分反映对应的风险并实现股东的风险溢价,使资产收益可以抵补所有分配的成本;二是能够对面临各种风险的各类资产或业务单元进行一致的业绩判断,获得不同资产或业务单元对股东价值贡献的具体信息;三是在此基础上确定总体的以及不同资产或业务单元的风险承担水平,并分配经济资本,继而调整资产或业务发展结构。
资产定价是随着风险量化技术发展及经济资本的运用而逐步趋于成熟的。资产定价包括贷款定价的目的在于准确衡量全部风险,并能够弥补风险损失,实现特定资产转换周期结束后可以为银行带来正的股东价值。经济资本能够比较准确地反映资产的风险特性,并通过差异化的定价吸收资产的各种风险损失,在资产定价中居于核心地位。相对于经济资本收益率的则是银行股东所追求的有效风险报酬,目前国际银行业大多使用早先由信孚银行开发的风险调整资本收益率解决上述问题。RAROC表示特定资产或业务单元在扣除预期损失后的净收益与所占用经济资本的比值,RAROC较好地反映了任何资产或资产组合的资本回报水平。利用RAROC指标,银行可以清晰地观察到不同产品和业务单元是否在增进股东价值,以便对收益过低的项目进行取舍,将有限的资本投入到具有良好业绩和发展前景的项目之中,提高资本的整体利用效率并有效防范风险。
近年来,中国工、农、中、建、交等大型银行依据监管资本要求和银行风险偏好等确定一定阶段银行可承担的风险总额,即经济资本总额,结合已有的及预期的业绩评估分解到具体业务单元,通过实际的风险承担与限额比较,及时了解风险分布,依据动态的风险回报比较和业务发展需要调整限额以优化风险,并利用经济资本工具,对每项业务单元进行限额管理,同时将经济资本转化为风险敞口,运用敞口限额控制风险集中度,取得较好成效。实际表明,资本优化配置对风险管理确实发挥了核心作用。
3.资本的内部优化构成整个资本链的核心环节
最优化风险的实质就是借助资本的确定和分配来管理风险,创造股东价值。风险承担与经济资本的映射关系为银行提供了统一资本管理和风险管理的基础,银行的整体风险和风险分布严格受到经济资本约束,并通过内部的风险调整和资本配置增进股东价值。
资本的内部优化成为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使银行资本管理形成了完整的管理链条。现在,银行可通过经济资本的测算确定一定时期风险承担基础上的总体资本规模,并与现有的资本充足状况和资本结构进行比较,作为制定资本筹集或资本结构调整计划的重要参考;资本的内部优化扩大了资本收益基础,风险限额的调整也直接影响到银行的股利分配政策。
4.资本约束是银行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资本约束和资本推动是资本管理的两个方面。资本约束不仅要求银行重视风险,更提醒银行始终把长远发展放在最重要的位置,这是资本约束的真正价值所在。资本约束的深化体现了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一般规律。
首先,资本约束使银行意识到管理各类风险的最终出路在于资本管理。事实上,银行面临的信用风险和风险主要来自于外部,而操作风险则主要来自于内部。信用风险是根据人的变化来管理银行的资产,市场风险是根据市场价格的变化来管理银行的资产负债结构,操作风险主要是根据银行内部管理各个环节或细节的有效性来强化内部管理。但所有的管理最终都依赖于资本金的承担,因此,资本约束的刚性必然要求银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并整合三大风险管理。
其次,经济资本管理体系日益成为银行整合三大风险管理的关键手段。VaR、经济资本以及RAROC等工具的运用,使银行借助于数据平台实现风险定价和业绩评估,并依据风险或资本的分布状况完成业务或管理的全程监管和动态优化。经济资本准确反映了银行的风险,还作为管理工具提供风险决策信息,使银行风险管理不仅实现了识别和评估,更实现了价值增值的目的。
再次,资本约束的深化使银行从传统的非理性和粗放式经营迈向现代化、集约化的新阶段。为了应对强制的资本约束,银行不得不重视风险管理,而战略转型则帮助银行在提高风险管理能力的同时,重新建立了获取持久回报的信心。这体现银行从追求盈利到追求风险控制,再到追求风险控制下的可持续盈利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显示了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的客观规律。
三、构建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对策建议
中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切块管理”到“一逾两呆”和“五级分类”的变迁,尤其是在加人世界贸易组织和银监会成立以后,随着风险监管的逐步形成,各银行普遍强化了风险管理在银行内部管理中的重要地位,在细化资产风险分类、债项评级、⌛对违约损失率进行初步估算,以及内部评级法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并积累了一定成果,银行的资产质量和防范风险能力都得到显著提高。但与国际银行业比较,中国银行业差距还比较明显,风险量化还处于初步阶段。由于数据、系统和人员制约,还难以对关键风险因子和资产组合进行准确计量,市场风险和操作风险计量基本还是空白。现有的风险管理技术不足以完成从风险量化到风险损失的映射,不能在银行内部准确衡量风险的总体水平和风险分布。
风险控制主要还停留在传统的信贷质量管理上,而资本约束的作用只是体现为满足监管要求,与国际银行业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风险管理存在不小差距。风险管理体系的健全和独立是确保风险管理具有超前和客观的分析能力的关键。从国外银行看,基本都具有从董事会、风险管理部门到风险管理官在内的较为独立的风险管理体系,这种独立性不仅表现在风险控制要独立于市场开拓,还表现在资本约束、程序控制、内部和管理等方面。但在中国,一些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往往还不健全,风险管理受外界因素干扰较多,独立性原则体现不够,资本约束不强。因此,建立以资本约束为核心的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是未来中国商业银行谋求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战略。
1.强化现代的经济资本管理理念,加快建立科学的经济资本管理体系
经济资本管理是现代商业银行的基本要求和趋势,中国商业银行应认识到实行经济资本管理不是弱化业务发展,而是强调持续有效健康发展,避免再走先简单规模扩张后调整优化的老路子,真正实现资本、规模、质量、效益的协调持续发展。应着力从三个方面加快推进经济资本管理✫体系建设:一是建立符合监管规定和银行的资本管理制度体系。二是完善法人层面的资本总量与结构管理,建立监管资本管理、经济资本管理和账面资本管理的协调互动机制,同时建立内部经济资本的配置政策,综合考虑风险、资本、收益的业绩评价系统,使仅仅停留在法人层面的资本管理逐级分解到每一个♛分支机构、产品、业务线。三是实现经济资本与综合计划、绩效考评、管理、产品定价、风险监控等管理职能的有效衔接,提高业务经营整体效益及风险防范能力。
2.完善业绩评估和资本约束的激励机制,加快建☑立以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为核心的绩效考核体系
目前有些商业以经营利润为中心的绩效考核并不能反映银行各级机构的潜在风险,因而有些银行机构追求通过简单的规模扩张来实现利润的增长。实践证明,忽视风险的扩张是非理性的和低质量的,在业务规模增长的同时风险也在不断累积,在未充分计提损失准备的情况下,对经营利润的考核并不能真正反映各级机构的风险和业务发展的质量。以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作为绩效考核的核心指标,是国内外银行业公认的比较科学的业绩考核方法,可以较好地解决追求利润与控制风险之间的矛盾。因而,我国商业银行应按照经济资本的要求,在实施经济资本计划管理的同时建立以经济资本回报率和经济增加值为核心指标的绩效考核体系,并将其作为资源配置的主要依据,引导各级银行机构将有限的资源配置到低风险、高回报的业务上,在降低风险的同肘提高效益,实现内涵式、可持续增长。
3.加强资本预算管理,积极构建经济资本预算管理架构,以经济资本调节资产业务规模和发展速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经济资本预算管理,是中国商业银行以资本约束自身经营行为,抵抗资产风险的有效手段。部分商业银行受传统经营管理思想的影响,盲目追求发展速度、拼命扩大业务规模、不计抢夺份额,这是粗放发展模式的主要表现。但与此同时,资本积累缓慢与资产高速增长形成强烈反差,缺乏资本支撑的业务风险急剧放大,不良资产急剧攀升,严重削弱了可持续发展能力。只有通过利用经济资本预算管理,强化资本对风险资产增长的约束,把业务发展建立在坚实的资本基础之上,有利于提高商业银行抗风险能力,建立健全风险管理长效机制。
☪4.加强完善风险衡量和资本配置的手段,积极抓好在数据、系统和技术等风险管理基础设施的建设
新《巴塞尔资本协议》要求以计量的方法对各类风险进行准确评价。目前中国商业银行还缺乏计量模型和数据,因此,从现在开始就着手启动内部评级法工程,进行原始数据积累,并要加快完善资产定价机制,提高资产定价合理性。同时,要加快数据信息系统、风险预警系统建设,为风险管理提供科技支撑。
5.建立集中化和垂直化的风险治理结构与控制流程,在政策上把握风险管理和资本管理的内在联系,最终实现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的有效融合
目前,总体上,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已演变为资本筹集、资本的内部优化和资本的外部分配三个环节,从而使整个资本管理流程都与风险管理保持密切的联系和对接。为保持合理的资本水平,银行应实现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的对接,重新设计业务流程,建立集中化和垂直化的风险治理结构与控制流程,通过构建“流程银行”,进一步改善组织运行体系,提高资产定价能力。同时,为增进股东价值而不断实施的风险调整和资本调整,使银行的资本管理与风险管理一样,实现了从过去的静态和被动管理向动态和主动管理的递进,使风险管理与资本管理的有效融合,达到双赢目的。
6.加快建立和健全有效的风险管理体系,着力加强组织体系、政策体系和后评价体系建设
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目前还沿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模式下的总分行制,按区划设立分支机构,机构下设风险管理部门。这种组织体系的弊端是管理层次多、对市场信号反应慢、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差。未来,银行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应从两个层面进行调整:首先是要适应商业银行股权结构变化,逐步建立董事会管理下的风险管理组织架构。董事会是银行经营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在董事会的下面设置风险管理委员会作为银行风险管理战略、政策的最高审议机构,确保全行风险管理战略、偏好的统一和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其次,在风险管理的执行层面,要改变行政管理模式,逐步实现风险管理横向延伸、纵向管理,在矩阵式管理的基础上实现管理过程的扁平化。
要进一步完善中国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政策体系和后评价体系。风险管理政策体系应该以一个银行的风险偏好为基础。银行要在承担风险的水平和收益期望和对风险的容忍水平一致的前提下,体现银行总体和各个业务单元承担风险的性质和水平。其次,风险管理政策体系是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应该涵盖所有的业务和领域,每个业务部门和地区都必须执行,不应存在政策制度的“死角”,同时,风险管理政策体系又要体现分类管理和因地制宜的差别化原则,针对不同业务和地区的特点在风险管理方面区别对待,即要突出差别管理。要使风险管理政策制度适应业务发展和变化的需要,就必须建立风险管理的评价体系,从事后对风险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科学性进行检查和回顾。后评价体系要以风险和收益的量化为基础,在目前情况下,要以资产质量和资本回报率为主要内容,降低不良资产的比率,提高资本回报率。同时,对风险管理政策、风险决策过程进行“回头看”,经验教训,并据以调整人员、改进流程、加强管理,全面提升风险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