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课堂就应该玩味语言

时间:2024-11-11 11:39:1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匆忙参加全市优秀课评比,内容为《短篇小说选读(选修)》中汪曾祺的《鉴赏家》一文,上课时长是15分钟。说实话,看到这样的要求,习惯了45分钟课堂的自己,头脑是懵了。于是乎埋头苦读文本。

汪曾祺六十多岁时创作的抒情小说,其抒情意味最浓,写得很美。《鉴赏家》中的叶三确是汪曾祺小说中最具抒情味又最常见的小人物。作品环绕季民的画作获赏果贩叶三而终生珍藏、至死不售的佳话,穿插当地风俗轶事、人情物理的诸多章节,以诗意写清愁,以繁华写寂寞,以平静写伤悼,一切如同亲历,娓娓道来。

试上一课,发现问题很多。整个课堂最后以总结叶三人物形象为结局,课堂较为平淡,层次很不清晰,重点不突出,最为重要的就是缺少语文的味道。同事在评课中说:你这个课想要让学生得到什么?是信息的归纳概括能力?如何去概括人物形象?这些对于高中课堂来说是不是太单薄了?是不是除了这篇文章其他的文章能更好的解决这些问题?15分钟是不是应该找到文本的突破点?是不是应该上出一点语文味出来?我们是不是可以仔细的思考一下,这篇文章哪些东西是值得我们好好玩味的?

听到这一连串的问题,自己是很吃惊的。反思自己以往的课堂,在没有时间限制的教学环境里,自ϟ己的课堂是不是太过于自由发挥而忽略了语文课堂的本质――玩味语言?

《鉴赏家》开篇第一段讲:“全县第一个大画家是季民,第一个鉴赏家是叶三。”为什么叶三是“第一个鉴赏家”?“鉴赏家”在文中体现在“紫藤生风”“灯台ต上的小老鼠”“红花莲子白花藕”以及23小节所讲“有时看到精彩处,就情不自禁地深深吸一口气,甚至小声地惊呼起来。凡是叶三吸气、惊呼的地方,也正是季民的得意之笔”。可是汪曾祺这样的大家为什么又在此加上“第一个”呢?显然有其深刻的含义。

仔细玩味“第一个”三个字,我们会发现许多东西:季民“从不当众作画,他ด画画有时是把书房门锁起来的”,可是叶三却“不须通报”,说明叶三往往是第一个能够鉴赏季民画的人。其次,文中也提到其他的鉴赏者。但他们对季民的画作的鉴赏,往往是“卖弄自己高雅博学”,对于这样的卖弄,季民最为讨厌。而叶三是“真懂”,“从不瞎评论”,“叶三的赞赏是出于肺腑,不假充内行,也不是谄媚”。是“从心里喜欢画”,对于季民的画作毫无功利性的。可见叶三确是是第一个真正的季民的“鉴赏家”。再有文章前文的叶三卖水果的精挑细选,他卖水果从不讲价,买果子的人家也总不会亏待他,这不像交易更像一种人情往来;儿子孝顺“家境殷实”大可在家安心养老的他差不多是为季民一个人卖果子,他给别人家送果子是为挣钱,给季民送是为爱他的画……这些都反映出其人格底层里的质朴、实在,和其对生活细节美的追求。而卖水果的走南闯北所积累的广博的见识也是其成为鉴赏家的必要条件。叶三更是不一样的鉴赏家。他是现实中的有心人,富于智慧,有偎近艺术的强烈愿望,更善于从实际经验出发得出关于画作的真知灼见,终于从一个单纯的欣赏者变成季民创作的参与者、评判者。

由此,我将课堂设计为以下的流程:叶三是“鉴赏家”,文中具体表现在哪儿?运用这个问题,锻炼学生的提取信息和归纳总结信息的能力。继而追问:为什么说叶三是“第一个”鉴赏家呢?带领学生深入研讨文章,叶三不仅仅对季民画作是鉴赏家,对于生活他也是鉴赏家。这样就让学生在“情感价值”上得到大的提升。显然这样的设计是有梯度的,是⌘根据学生的理解能力逐步推进的,是紧扣文本的。而这样的语文课显然有着充足的“语文味”。

我们常说: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小说的教学更是要将这两者完美予以统一,不能够将小¿说简单地肢解为“环境、人物、情节”三个部分加以解读。我们在设计课堂的时候更多地是要去认真的品读文章,牢牢抓住文本的核心语段(语句),围绕核心语段(语句)加以必要的追问和剖析。这样的课堂才是语文课堂,才是语文的根本。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