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影响单簧管音色的主观因素

时间:2024-11-13 09:49:23 来源:作文网 作者:管理员

单簧管属气鸣乐器中西洋管弦乐器木管组,其音域宽广、音色优美而富有表现力,可以演奏变化幅度大、风格迥异的乐曲。单簧管的音色作为单簧管音乐表现的重要手段其特点灵活多变富有戏剧性。单簧管低音区音色浑厚有力、中音区圆润、柔和富有歌唱性,高音区清澈、明亮并与中低音区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特质决定了单簧管的音色具有巨大的可塑性、多样性。在单簧管及其演奏艺术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语言、地域、学派来划分的不同音色特点,以声ป音浑厚雄壮的德国式音色;柔和浪漫的法国式音色及奔放自由的美国式音色最具代表性。此外,不同的演奏者通过主、客观的调整、组合可以获得不同的音色,表现出演奏者独特的个性及音乐鉴赏力。

影响单簧管音色的因素可分为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主要指无法通过演奏者主观控制及改变演奏方法来调整音色的如乐器、哨片及其他硬件因素。选择一件性能卓越的乐器可以最直接的对音色产生影响。具有精良做工的单簧管本身就具有良好的震动和发音条件,可以充分发挥出演奏者对音色的控制能力。哨片也是影响单簧管音色的重要因素,被誉为单簧管的声带。演奏者通过将气源源不断地送入放有哨片的吹嘴使哨片产生震动进而发出乐音。此外有些演奏者通过调整吹嘴型号,更换卡子、二节管及喇叭口来调整音色,这些硬件上的改变加在一起构成了影响单簧管音色的客观因素。

对单簧管音色产生影响的客观因素确实存在也很重要,但绝不应对这些客观因素产生依赖。一味地追求硬件上的性能会使演奏者偏离追求单簧管音色的本质,即以演奏者为主体通过演奏方法的调整产生符合自我审美的音色,以此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音乐审美观。同时,过分的追求客观硬件上的提高还会影响演奏者对单簧管音色的调节和控制能力,长久下去势必对演奏能力产生影响。吹出好音色应该从演奏者自身的控制能力出发,通过对演奏方法的调整找到最佳的发音震动点进而产生好的音色。演奏者应增强对客观因素的控制能力。控制能力越强对客观因素的要求就越宽松,有时甚至会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这种能够影响音色的控制能力也可以理解为演奏者对音色的驾驭能力,是可以通过演奏者主观意识控制、通过练习和调整来获得的。影响和改变这种控制能力强弱的因素我们称为主观因素。主观因素大致可以归结为气息、嘴型及口腔调整这三大方面。

一、气息

气息对于单簧管演奏而言就如同汽油与汽车、电与电灯的关系。单簧管的发音根本就是依仗将一定力度的气流从吹嘴送入乐器与哨片产生摩擦,进而使哨片及管体形成循环的振动发出乐音。发音能量的大小由送入乐器中气流强度决定,气流越集中、越强大所产生的振动越充分产生的泛音越丰富,泛音越丰富音色听起来越饱满、结实。所以能够演奏出充分、均匀的振动是产生丰富泛音的基础,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首先要掌握正确的气息运用方法。

在单簧管演奏过程中呼吸的含义不仅仅是维系生命的生理行为,而是一种要达到单簧管发音要求的控制手段。呼吸一般有三种,既胸式呼吸、复试呼吸以及混合式的胸腹式呼吸。胸式呼吸在呼吸时胸廓隆起,胸腔膜向外扩展,由于空间限制进气量小且容易造成音色紧张;腹式呼吸注重使用横膈膜来加强呼吸强度, 吸气时横膈膜下移肋骨下沿向外扩展腹部隆起,呼气时肋下沿收缩横膈膜从下往上均匀地挤压肺部使呼出的气体更有力量。腹式呼吸虽然突出腹腔在呼吸过程中的作用,忽略了呼吸时最自然的呼吸状态。这种呼吸方法进气量小会造成胸腔紧张,感觉气憋得慌。

混合式胸腹式呼吸集合了胸式呼吸和腹式呼吸的优点,充分利用了胸腔及腹腔的空间。吸气时身体自然放松,既不刻意突出胸腔的作用,也不刻意抑制胸腔呼吸将其向下拉伸造成胸腔紧张。胸腹式呼吸吸气时身体自然放松,同时打开胸腔和腹腔并尽可能深地去呼吸。同一时间将横膈膜自然地向下拉伸,腹部脏器空间压缩腹部隆起为肺部提供更多的空间以吸入空气。当感觉腹部被气胀满时很自然地继续呼吸直到腹腔和胸腔都装满气息为止。通过横膈膜下移的动作,胸腔下部空间扩大,肺部可吸入更多的气ฉ息,达到肌体肺活量的最大值。在完成了吸气动作感觉整个身体都灌满了空气之后,要做的就是要有支撑地向外呼气,这个动作是使演奏时气息集中音色丰满的关键。支撑呼气的关键在于,身体吸满气体之后不要一股脑地释放出去,而是通过收紧腹部及腹部两侧的肌肉造成一种憋气的感觉。支撑呼气是通过绷紧腹部肌肉加强对横膈膜的控制,从而达到科学、逐渐而均匀地将气呼出的方法。支撑呼气时的感觉不是腹部用力向内挤压将气排出的感觉,而是腹部肌肉向外支撑尽量不让肚子瘪下去感觉,如像有外力向腹部挤压时受挤压部位条件反射式的去抵抗时的感觉。在支撑着气体慢慢呼出的同时,隆起的腹部会由于肺部气体的排出、横膈膜位置的上移而逐渐恢复直到瘪下去。当感觉身体里的气被排光时整个一次呼吸动作完成,这时身体应恢复到自然放松的状态,从而继续进行吸气动作进而不断循环下去。胸腹式呼吸是公认的最理想的呼吸方法。想要通过气息的饱满、集中来吹奏出好的音色就需 ت要掌握好胸腹式呼吸,将参与呼吸的肌肉组织训练的十分灵活、协调。

二、嘴型

明白了单簧管的发音机理和气息在整个发音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一般的演奏者就可以演奏出比较像样的音色了。但这只是发出饱满、集中音色的第一步,只有通过音色调整过程中最复杂最多变性的嘴型及口腔调整才能使音色达到最佳的状态。必须指出的是关于嘴型、口腔的调整会根据学派和个人对音色的审美观的差别呈现出不同的要求,演奏者必须结合自身条件与审美找到适合自己的调整方法。嘴型是指我们在演奏单簧管时上下嘴唇及周围肌肉群所呈现出的形状。科学的使用口轮匝肌、嘴唇与吹嘴、哨片相互配合,使发音震动达到理想状态是每个演奏者对口型调整所设定的目标。嘴唇是口型、口腔调整活动中唯一接触振动发生器的身体部分,它的作用是在保证气流输送过程中身体部分与管体部分连接的紧密性前提下尽可能的帮助振动发生器产生均匀与充分的震动。口轮匝肌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辅助与支撑的作用。从表面看下巴会呈现出向下拉平的状态,而嘴角两侧会呈现向两侧拉开的状态。这种有一定张力的肌肉表现是为了更持久更稳定的控制嘴唇使发音一直平稳、均匀。在演奏时上唇在带有一定向内收力状态下放在吹嘴上切面的 1/2 处上,牙齿直接放在吹嘴上切面外端的 1/3 处,下唇微收、将哨片斜面的 1/2 处以自然松弛的状态放在有少量嘴唇肌肉覆盖的下牙上。这一过程中上下牙齿的咬合对齐,下巴会有向前伸的感觉。整个口型动作要在自然、松弛的前提下微带张力,要做到即可以充分发挥控制能力又不影响到哨片的震动发音,不能过于僵硬要做到张弛有度的效果。

不同的演奏者根据个人条件及审美等因素的差异会对嘴型及含住吹嘴的位置有不同的要求;不同的学派之间因为对音色理解的不同也会产生差异。如:法国式的音色讲究清脆明亮、柔和轻盈,正如法语给人的感觉,口型比较强调嘴角向外的拉伸力量,嘴唇呈扁平状、下唇肌肉偏硬,一般不会将吹嘴含进去很多。这样的嘴型发音灵敏度较高,吹高音很轻松;德国式的音色讲究浑厚结实、集中抱团,也正如德语给人的感觉。德国式的口型比较强调松弛集中,嘴型为 O 形或椭圆形,上下嘴唇在一定张力的状态下富有弹性,一般会将吹嘴含的比较深。德式的口型发出来的声音圆润结实。

三、口腔

口腔、舌头及喉部的形状变化可以有效地改变和控制气流进去吹嘴的集中度与形状。口腔是演奏过程中重要的震动腔体并与鼻腔、头腔产生共鸣联动。舌头在演奏时的形状可以调节气息的走向使气流紧贴软腭前进,进而获得更多的鼻腔、头腔共鸣。喉部的开合程度决定了音色的走向、调节音色的明暗,并对音高产生影响。

在演奏过程中口腔及整个喉部始终要保持一种非常放松的状态,这种状态的感觉就如同我们打哈欠时的感觉。放松是为了获得更好更自然的震动,口腔及喉咙紧张演奏出的声音也是紧张的。应当指出的是虽然演奏过程中口腔处于放松状态但两腮的肌肉还是要保持一定的控制力绝不可鼓腮演奏,一定要保证气流饱满以气柱的形式直接灌入吹嘴才能有足够的力量使哨片充分震动。

舌头在口腔中的位置对音色的影响常常会被忽略,但实际上舌头在口腔中有很强大的调节作用。一般的说法认为在演奏的过程中舌头松弛的放在哨片下面即可,这样的认知并没有错,但发挥不了舌头的调节功能。正确使用舌头来调节音色的方法是在演奏时将舌头根部向上隆起、舌尖下压,通过舌头根部的隆起可以使气息通过气管到达口腔的通道变窄气息更加集中,当急促的气流通过舌根与软腭之间形成的通道时,舌头的隆起会成为气柱与鼻腔、头腔产生共鸣的跳板进而影响物理震动的丰富性。舌头的隆起程度决定了气柱的集中度和鼻、头腔产生共鸣的大小,演奏者可以按照自我意识进行调节,下压的舌尖也为触碰哨片提供了便利。喉咙的开合程度以及形状是声音产生色彩变化的重要手段,也是控制气流流速的重要手段。一般来说演奏者会选择一种适合自我音色审美的口腔形状来演奏以达到审美要求。以字母 O 的形状来演奏是大多数演奏者的选择,这种形态发音点靠后音色厚实很有歌唱性,但笔者更推荐用 HO 的发音来演奏,这是因为 HO 的发音形状与 O 字发音具有相同的优点同时又避免了喉咙打的太开或者太靠后所造成的音准问题。喉咙是气息☪在横隔膜的支撑控制下由肺部经气管到达口腔的拐点,是一道自由控制气息的阀门,只有自然松弛的状态才能在气息运送的过程中发挥其音色的调节作用。反之,如果喉咙紧张、送上来的气息受到压迫,音色也会变得失去韧性变得干涩而毫无灵性。

综上所述通过对气息、嘴型及口腔三大影响音色因素的调整,演奏者可以获得优美动听的音色。与影响音色的客观因素相比主观因素占主导地位,是影响音色的主要原因。能够把握、驾驭好主观因素是每一位合格的单簧管演奏者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只有充分的了解其中的原理、不断探索实践,才能追寻到符合表达演奏者音乐审美的音色,为演奏者的音乐诠释披上一层的绚烂的色彩


热门排行: 教你如何写建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