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视角下浅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摘 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大学生的心理机能也在这个阶段不断成熟。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关系着他们自身的价值观,更关系着国家未来的发展。从心理学视角出发,探索“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他们的心理特点和规律来¢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关键词:心理学;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指出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小抓起、从学校抓起。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核心和后备力量,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然而在面对新时期“90后”大学生,运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或手段对其进行价值观教育,已不足以满足当代大学生,并显示其手段的弊端或不足。已有研究证实,个人心理对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重要作用。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心理成长发展时期也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依托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基础上,不断加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在认同基础上不断将其内化为个人价值观,才能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1.加强高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必要性
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其价值观教育不仅关系着自身价值实现,还影响着国家未来的发展。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求,也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罗爱军、屠冬梅等学者一致认为,树立当代大学生正确的核心价值观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内在需耍;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深刻体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思考[1]。加强高校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把大学生培养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当前高校大学生不断受到“拜金”、“崇洋媚外”等不良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加强对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尤为凸显。只有在青年时期不断加强教育和正确引导,才能帮助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才能培养更多符合我国发展和需求的人才。
2 当代“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
2.1 认知方面:自我意识不断提高,但容易自我为中心
自我意识是大学生心理发展最突出最重要的年龄特征之一[2]。大学生不断丰富他们对外部世界了解基础上,开始关注自己的内部世界,想要更好的认识自己,了解自己,不断完善自我。但由于他们社会经验和实践经验偏少,因此自我意识在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方面存在偏差,在自我认知中表现出过度的自我接纳和自我拒绝,在自我体验中表现出过于强烈的自尊心和过于强烈的自卑感[3]。同时“90后”大学生又是在“6+1”(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家庭结构中成长起来,长期受到父母和长辈的关心和呵护,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很多时候优先考虑的都是自己。
2.2 情感方面:情感外显而张扬,情绪容易心境化
“90后”的情感强烈,外显而又张扬,想说就说,想做就做,极富个性。很多时候情绪像“疾风骤雨”,但有的时候又容易“欣喜若狂”,其情绪具有明显心境化的特点。会因为自己的成功而兴奋不已,也会因一点小事而哀伤不已。同时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和高速互联网的发展,更多的“90后”开始付诸于网络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长期沉迷于虚拟世界,精神世界空虚。因而不太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也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
2.3 思维方面: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思想早熟但反叛意识强
“90后”所处的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他们乐于接受海量的信息,更容易接受各类新异、新鲜事物,“早熟”是当代大学生共有的特质。他们觉得自己已经是成人,具备了独立思考和自理的能力,不希望由家长出面包办一切。但是他们独立自主行为背后却有着幼稚和不成熟的表现。当代大学生对于各种社会现象有着超乎他们年龄成熟的想法,这种成熟有时也有不可避免的幼稚。同时他们反叛意识强,不走寻常路,不喜欢按部就班,家长或者老师要求他们做的,他们一定要逆反,即使内心已经接受家长或老师的要求或建议,但外在行为上要表现出他们的“特立独行”。
2.4 行为方面:自主自信而又依赖性强
“90后” 是一个更年轻、更自我、更张扬的青年群体,他们追求独立和自由,渴望有成人感[4],因为渴望得到来自父母和同辈的认同,他们更多的表现出成熟。但事实是,表面上的成熟掩饰不了他们内心的幼稚。虽然他们自主自信,但他们还暂时摆脱不了长期以来来自家长和长辈的各种精心呵护和照顾,因而在表现独立自主的同时,他们不免又表现出了强烈的依赖性。
3 从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来看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规定了社会主义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奋斗目标、努力方向和行为准则[5]。但由于受我国传统思想教育的影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容易采用“灌输”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即采用简单说教或者硬性灌输等方式。一方面容易造成学生反感,另一方面教育效果得不到保证。在毛诗焙和周炳等人的研究中发现针对“90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存在这样几个方面的问题:教育内容没有契合“90后”大学生的需求,使之脱离实际;思想政治理论课沦为形式,教学效果欠佳;“90后”大学生对现有的教育途径不感兴趣[6]。作为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体的大学生,如果不能遵从其心理发展过程和心理特点,那么对其的教育自然达不到效果。 作为“90后”的大学生,其身上具备鲜明的个性特征,作为思想政治工作者,须从学生主体的心理出发,才能有针对性的开展社会主义核心观教育,才能保证教育效果。
3.1 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对其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前提
青年学生价值观是在生理和心理发展基础上价值观念逐步明确的过程[7]。当代大学生,其生理发展已趋于成熟,其心理机能还在不断发展和完善,其认知能力、情绪和情感体验、意志力等方面都在不断趋于成熟。但心理机能成熟的前提条件是个体心理的健康,只有个体心理健康,才能有稳定的情绪、合理的认知、坚强的意志,才能保证其形成积极正确的价值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健康稳定的心理状态是形成良好政治道德品质的基础。”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使之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从而能够接受正确的价值观,从而影响到大学生个人正确的价值观形成。有研究
显示学生的价值观和心理健康具有正相关,学生心理健康越健康,价值观越正确和积极,对理想和就业有把握;而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对人生和生活的态度则相对消极,对社会和他人持有怀疑态度,自信心不足,依赖性较强,并渴望拥有正确价值观念的引导[8]。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是保障其价值观教育有效性的前提。
3.2 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态度形成理论能够推动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美国心理学家凯尔曼认为态度分为三个阶段“顺从―认同―内化,”。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过程,显示出与态度的形成有着重要关联。顺从阶段是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按照社会规范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认同阶段是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态度,使自己与他人一致。而在此阶段,情感起着重要的作用。内化阶段是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愿意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认同是态度形成的关键阶段,价值认同的过程就是主体不断调整与客体的关系,对自己的观念重新选择和定位,再经过实践体验,形成较为固定的态度[9]。因此,在加强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需首先考虑如何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心理学认为个体大学生只有认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从心理接受,并将其内化为自身的价值观,那么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有效性才能发挥出来。
3.3 遵循学生心理特点,是价值观教育的关键
任何教育需要考虑到受教育主体的需求和心理特点,只有遵循了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才能达到教育效果。针对“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自我意识不断提高,但容易自我为中心;情感外显而张扬,情绪容易心境化;容易接受新鲜事物,思想早熟但反叛意识强;自主自信而又依赖性强,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需要因地适宜的利用各种载体开展相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开ฬ展符合学生需求的教育,一方面利于学生接受,另一方面教育效果也得到保证。
总之,遵循当代大学生心理特点,重视大学生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结合各种活动载体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才能确保大学生的效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