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中国文化走出去
摘要:当代,中国道路和中的发展已经和正在引起世界历史的变迁,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但同时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误解和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也十分明显。在这种复杂形势下,推动文化走出去战略,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全面的中国是十分必要的。而要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首先需要从学理上弄清楚中国文化拿什么走出去,如何走出去等问题。众所周知,文化大国的基础是学术大国、思想大国。学术的积累和学术的繁荣是推动文化走出去战略的重要环节,拿什么走出去、能否走出去,关键在于实现学术独立和建立学术优势,在于占领思想的制高点。其次,必须坚持唯物史观和民众史观,在向世界传播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和理论的同时,把发展的主动权、主导权牢牢地把握在自己手中。
关键词: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国道路;学术独立;唯物史观;民众史观
39年前,邓小平在组建中国社会科学院时指出,中国未来不仅要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而且要成为一个文化大น国,他的话阐明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任务和使命。众所周知,文化大国的基础是学术大国、思想大国。学术的积累和学术的繁荣,是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和繁荣的基础性环节,重视加强人文学科的建设,高扬人文学科创新的旗帜,对于中华民族实现文化强国和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一、中国文化为什么要走出去
所谓中国文化走出去,就是集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中国道路和中国的发展已经和正在引起世界历史的变迁,中国作为第二大经济体,已经成为全球性国家,中国道路已经成为全球公共话语。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地位提高,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对中国发生的奇迹有着浓厚的兴趣,想真实了解中国成功的秘密,对中国道路的认识逐步深化。与此同时,西方学者对“中国为什么能”这一问题进行了广泛的探讨,《看中国如何改变世界》、《当中国统治世界》、《21世纪是不是中国的世纪》等书籍先后出版发行。外国人变着法儿地编中国故事。逼着中国人要自己讲好自己的故事。另外,西方极少数人对中国道路还存在许多误解,“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发展前景不确定论”等论调不绝于耳。当然,少数有识之士对中国道路抱有正面肯定的看法。以色列前总统佩雷斯说,中国选择了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这是中国对人类历史的最大贡献。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也认为,中国将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和平崛起的大国。国外政要和学者对中国道路有各种不同的看法,他们描述了若干现象特征,但却很难把握中国道路的精神实质。在这样复杂的形势下,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 Ü,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的中国、全面的中国,是十分必要的。
国外有关中国发展道路的论争多数是以东西方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作为立论的根据。撒切尔曾预言中国改革不会成功,因为中国倡导的价值观与市场经济是背道而驰的。为此,近年来,中国先后提出了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阐明中国道路的核心价值理念,在较高层面上向世界说明中国。
马丁・雅克认为,中国如今关注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国家,想要☤在世界上占据什么样的地位。历史和文化是理解中国的关键。不能简单地将中国归类为一个民族国家,她既是民族国家,也是文明国家。因此,中华民族的复兴也是中华文明的复兴。习近平在谈到中国道路时指出,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基本国情,注定了我们必然要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他在谈到国家治理时指出,一个国家选择什么♋样的治理体系,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据学者们研究,传统中国占主导地位的是关系理性,关系理性的要点是将互相伤害最小化而不是个人利益最大化放在首位,把前者作为后者的一个必要条件,发展出一种共在存在论,这使得中国必然会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发展道路。因此,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能为中国道路的探索和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借鉴,而且能为全球化时代人类面临的诸多难题提供宝贵的概念框架。
二、中国文化拿什么走出去
中国的超常规发展迫使西方学者不得不高度关注中国的经验和中国话语,中国文化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即文化交流史上的一个逆转时期。中国的经济影响力早就上升了,政治影响力也已经上升了,现在是中国文化的影响力正在上升。2009年我们到英国访问,英国学者明确地提出中国学研究要转向以汉语语言为中心的中国问题研究。此前的中国学研究仅凭借英语语言介绍的二手资料,其研究结论往往是错误的。中文与英文在语言构成上极为不同,语言和ฝ文字的产生和使用与民族的历史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文字区别的背后是文化模式的区别。中国经验套用西方话语是很难准确把握的,中国经验只有依凭中国的话语来概括和表述,才能得到真切的表达。所以,用中国话语讲深讲透中国故事,就成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首要前提。
中国文化走出去,难在打破西方话语霸权。在文化领域,西方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有一、二百年的历史。西方的思维主要是殖民化的思维,传教士在向外输出他们的基督教和价值观时,很懂得进行学术包装,有些理论的确也是对西方发展进程的逻辑总结,显得很学术、很客观,其严密的逻辑论证对人们有很强的吸引力,使人们不由自主地套用西方的话语体系来裁剪本国的历史和现实,至于这些话语是否适合自己国家的实际,则很少有人考虑。这是我们面临的根本的文化困境。所以,只有打破西方的话语垄断,建立自己的学术体系,才有可能让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陈寅恪认为,能否做到学术独立,建立自己的学术优势,这是关系到中华民族精神上的生死的大事情。上世纪初,中国学子群趋日本学习中国历史的现象,被陈先生视为国耻。他立志要用学术研究洗刷这种耻辱。他为了研究佛教经典的原旨,前后在国外18载潜修印度古代语言、中亚古代语言及藏文,开辟了从文化角度解析魏晋隋唐历史的先河,其研究成果赢得了世界学术界的尊重。他洗雪了研究中国史权威只在日本之耻,赢得了世人对中国学术的尊重。拿什么走出去,能否走出去,关键在于学术独立和学术优势,在于占领思想的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