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的渗透
"
论文摘要:大学英语教学经过不断的改革创新,已取得了长足发展,但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现象仍然未解决。分析了由这一现象引发的英语学习问题,阐述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渗透的必要性,并提出了若干切实有效的解决途径。由此推论出既具备西方文化知识,同时又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师才是理想的知识传授者。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中国文化失语;跨文化交际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文化之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底座。因此,外语教学一定离不开文化教学。大学英语教学改革使文化教学得到了广泛重视,例如,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在精读课程中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补充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我们依然看到,目前大学英语教学仅仅重视目的语的教学,即一味强调西方文化知识的传授,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中国文化及其表达方式的传授。以《新视野大学英语》为例,几乎所有的课文话题都围绕着西方的经济、政治、习俗、制度等,对母语相关内容的提及却寥寥无几。因而出现了“中国的文化生态教学严重倾斜,学习者在学习英语及日常生活中对英语国家的文化过分移情”。有人称,一种新的“哑巴英语”诞生了。双向、主动的跨文化交际模式转为单向、被动。许多学生长期浸透于西方文化,单向地了解和获取西方文化知识,使得其跨文化交际能力发展失衡。这种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轻视主体文化教育的单向输出,最终导致了英语学习中一系列问题的产生。
一、目前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及主要存在的问题
尽管中国英语学习者的人❅数居多,但并非每个人都是成功者,相反,语言学习中凸显出的问题比比皆是,例如: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缺乏,学习积极性不高,很多学生患上了“文化失语症”,导致跨文化交际能力减弱。
第一,大学生学习英语的主观能动性不强是目前英语学习中存在的显著问题之一。众所周知,学习动机在学习者学习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与学习者的学习态度紧密相关,因此它是学习成败的决定因素之一。调查显示,一些大学生仅仅因为英语是一门必修课,或是仅仅为了通过英语等级考试而学习英语。他们的学习兴趣尚未被激发,只是单纯的为了上课而上课,因此就会出现逃课、不愿参与课堂交流等问题。最终导致学习效果不理想。
第二,大学英语教学仅仅关注于西方文化知识的教授,学生对本土文化了解欠缺,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低下,患上“中国文化失语症”。“中国文化失语症”是由南京大学从丛教授在光明日报一篇题为《中国文化失语:我国英语教学的缺陷》的文章中首次提出:“许多中国青年学者虽然具有相当程度的英语水平,但是在与西方人交往的过程中,始终显示不出来自古文化大国的学者所应具有的深厚文化素养和独立的文化人格……有些博士生有较高的基础英语水平,也有较高的中国文化修养,但是一旦进入英语交流语境,便会立即呈现出‘中国文化失语症’”。有调查显示,学生可以用英语表达出西方的节日,却不能用英语很好地说出诸如端午节、七夕、清明节等中国传统节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三单元的课文《日本与西方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Cultural Differences in Western and Japanese Decision-Making),介绍了日本和美国等西方国家决策方式中的文化差异,但是,却没有课文围绕中国的决策方式向学生阐述相关内容;《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册第四单元话题围绕美国文化的五个象征展现了极具代表性的美国文化,但却没有反映中国文化的相关课文。此外,课后作业、课后任务都忽视了对这方面能力的训练。我们看到,不少学生在翻译和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书法、水墨画、戏剧等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时心有余而力不足。究其原因在于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表达中国文化词汇积累不足,从而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非常欠缺,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不能用英语转述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事物。
第三,跨文化交际应该是双向的,单向的跨文化交际必定难以取得很好的交际效果。Larry A. Samovar 指出“了解你自己,了解你自己的文化,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一环”。“中国文化失语症”的必然结果是交际中缺少平等交往的基础,在谈到中国文化相关内容时,中国学生无法提供交际对方想要得到的信息,同时学习者不能很好地传承中国文化,弘扬中国文化精髓。另外,当他们在交际中发现无法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时,就会产生挫败感,对自身英语能力产生怀疑,影响了进一步学习的积极性。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目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发现很多都与英语教学中母语文化缺失现象有关。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母语文化教学就变的尤为重要。“文化教学必须是两种或两种文化以上的教学”,因此中国文化的导入势在必行,其对英语学习者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1.母语文化渗透有助于提高英语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
多年的母语学习之后,当学生学习一门新的语言时,他们完全暴露在课本呈现的西方文化之下。然而中西两种文化的冲突使他们无法完全融入到所学习的语言中,因此一些学生会在心理上抵触整个学习过程,产生学习焦虑感。“单一的英语语言文化教学教授的纯陌生的语言文化,与大多数学生的实际生活并无关系,可有可无,造成学习动机不足”。相反,若在英语教学中适当引入中国文化知识,在教材中适当增添有关中国文化的内容,并用英语去教授,将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学生才会真正把自己看作是这门语言的使用者,真正想去使用这门语言,从而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应该看到,融合性动机比工具性动机更能产生有效的学习效果。那些既对目标语言有着深刻的了解又对母语有着深刻理解的外语学习者才会在英语学习中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Kirkpatrick指出“区域文化和民族文化在外语学习中至关重要”。
2.母语文化渗透有助于实现跨文化交际
成功的交际应该是双向的,真正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应该以交际双方各自独特的背景和经验为交际基础,给交际对方带来他们想要的信息。在跨文化交际中,学会用英语向西方人介绍中国的历史、习俗、价值观等,不仅是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的重要保障。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知识可以实现这一目标,因为这样做可以为学生提供用英语阐述本土文化的大好机会。在跨文化交际中如果仅仅谈论西方文化并不会引起外国人的兴趣,相反,介绍中国文化,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却能够成功有效地进行交际。然而,在英语教学中,一些教师对于母语文化的负迁移过分关注,从而忽略了本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过于重视母语文化的负迁移作用,而淡化其重要性,这可能导致交际失败。因为语言的共性决定了母语即是外语学习不可缺少的基础,又是可以利用的资源”。 "
3.母语文化渗透有助于英语学习者学习和应用目的语
语言是用于交际的工具,从认知角度看,已积累起来的知识对于构建新的知识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学生在学习外语时,如果能够充分调用已有知识,做到新旧知识的对比,势必会产生较好的学习效果。大学英语课程中加入母语文化,所学的内容就会更加贴近生活,课文话题会使学生产生共鸣。“以学生们生活中所熟悉,相关的本土或国外的背景知识为契机,使他们获得双重语言,能尊重并理解学习新语言时形成的文化差异和多元文化现象,从而达到一种效果:当他们进行语言应用时,不受特定文化规约的限制,能创造性地处理交际双方之间的语言文化差异,避免由于忽视语言的文化内涵而导致的社交语用失误”。
4.母语文化渗透有助于防止大学生民族文化身份缺失
经济全球化促使了文化的多元共生,也给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一个民族能否保持自己的文化个性是其能否在全球文明融合的过程中获得身份认证的先决条件”。在英语学习中,学习者自觉或不自觉地浸入在西方文化之中,接受着西方文化的冲击,导致大多数学生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日趋忽视,反而对西方节日兴趣日益浓厚。此外,很多学生对外国著作的阅读兴趣超过了对中国名著的阅读兴趣。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国传统文化,可以为学生提供深入认识母语文化的机会,唤醒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对于熟悉母语文化知识的学生而言,如果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能够同时学习到西方和中国文化,并进行对比,那么他们不仅可以更好地掌握英语知识,而且可以彰显自身的文化特色,不断保持自身的民族文化身份。
三、在英语教学中加强母语文化渗透的途径
1.修改教学大纲,优化课程设置、教学方式
按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的规定,大学英语是以外语教学理论为指导,以英语语言知识与应用技能、跨文化交际和学习策略为主要ღ内容,并集多种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为一体的教学体系。大学英语教学越来越关注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这一点是值得提倡的。然而,对于文化学习的要求还只停留在了解西方文化上。因此,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加入中国文化的内容应该在《教学大纲》中得以体现,从而做到有章可循。“《教学大纲》中规范性的指导原则和要求,将从宏观的角度规范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内容,从而逐渐扭转‘中国文化失语’现象”。此外,教学大纲应规定,教学内容中应该增加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话题,诸如中西文化对比的话题。在课程设置方面,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水平开设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课程,提高其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方式上,应提倡交际法、任务教学法,让学生可以在课上多交流,课后带着任务多探究与中西文化差异相关的问题。教师应重视课堂教学的引导,课后要鼓励学生多阅读,留心有关东西方不同的文化习俗,鼓励学生在对外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中贡献力量。
2.调整思想,增强学生的素养和母语文化意识
学生自身应不盲目崇洋媚外,不应该只关注西方文化、制度、思想等,而应该自觉增强母语文化意识,时刻都不怠♋慢母语的学习及母语文化的认知。学生应培养文化平等观,在日常生活中做到有意识地把中西文化进行对比,学会问自己一些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英语表达问题。在有机会进行真实的跨文化交际时,能够自信、自豪地用英语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只有批判地去看待事物,重视不同事物之间的对比,才能更加全面的提升自己的素养。多关注民族文化,认真学习英语课程中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有效地克服中国文化失语现象。
3.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自身文化素养
作为英语教学中最为重要的力量,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改变教学理念。教师只有自身认识到母语文化的重要性,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觉地调整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因此,这就要求教师本身不仅应具备英语文化知识,同时也应具有深厚的文化功底,熟练掌握中国文化的英语表达技能。教师平时也应该多注重跨文化交际的研究,特别是对于中西文化差异的研究,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在课堂教学中,多鼓励学生学习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东西方文化价值观念,防止学生民族文化身份的缺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四、对于教师选择的启示
一提到中国的英语教学,一些人会持有这样一种看法:外教教授英语会使英语学习者更快更好地掌握这门语言。他们认为母语为英语的教师比母语为非英语的教师在教授英语时更具有优势,因为他们具有纯正的发音,庞大的词汇量,对该语言更为精通。因此,有人盲目推崇外籍教师授课。然而,真正理想的英语教师应该是既具备西方文化知识,同时又精通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教师。与单语外籍教师相比,训练有素的本地英语教师具有更多的优势:一是掌握中英两种语言的中国教师更熟悉当地的教育、政治体系,更加了解本土文化,更加熟知最为适合本国学生的教学方式。尤其是当英语教材中加入了中国文化的内容后,中国教师可以更好的知道如何去教授,如何让学生以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掌握知识。二是教师对于中国文化的理解,为师生沟通建立了有效的桥梁,学生可以无障碍的与教师进行沟通。三是作为本身也是学习者的教师,自身也可以深入研究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将成果展อ示给学生。
五、结语
本文分析了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存在的“中国文化失语症”问题。未来大学英语教学中渗透母语文化的做法势在必行,这样做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语言,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更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防止民族文化身份的缺失。在全球化语境下,必须保持中国文化的特性,牢固我们的文化之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