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育培养文化意识
"
[论文摘要】在现行的大学英语教学中,传统的应试教育带来了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注重语言本身而忽视文化教育,将语言和文化人为地割裂开来,导致课堂教学的单调乏味,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大大降低了英语教学的效果。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育培养文化意识,利用文化导向式教学模式,有助于全面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我完善的意识,从而为跨文化交际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
[论文关键词]大学英语教学;文化教育;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
一、大学英语教学现状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国家教育部统一制定了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以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大学英语》为代表的几套统编教材在全国各类高等院校推广使用,87年开始实施全国大学英语
四、六级考试,这些都对大学英语教学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 シ展,中国迅速地走向世界,社会上对大学毕业生的英语运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以语言系统,形式为本的语法结构大纲以及大学英语教学中普遍的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突出:一方面,传统的外语教育观深深地束缚着大学英语教师的手脚,教学中孤立地、单一地、为照顾语言本身的系统性来分别介绍语言现象,注重语言本身而忽视文化教育;另一方面,学生把学习语法和词汇当作外语学习的全部,大部分时间和精力花在查词典、记单词、分析句子结构上,较少注意整体篇章,跨文化理解能力差,在实际应用语言时错误不断…。
读写教学
当今社会信息和文化交流异常活跃,阅读仍然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主渠道。当前大学英语教学仍以传授语言知识为主,即把阅读看成是读者通过视觉感官接受文字符号信息,运用词汇、语法知识,经过大脑解码以实现对文章字面意义理解的过程。在实际教学中,相当一部分的教师将一篇篇思想内容连贯、生动有趣的课文肢解成支离破碎的语言材料;与此同时,学生把阅读看成是对印刷符号的解码,将词汇、语法结构作为理解的唯一前提。这种教学模式助长了学生对语言形式的过于依赖,扼杀了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使得学生始终都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状态,不可能主动地、有意识地通过归纳总结、联想等手段,自觉实现科学的阅读过程。
传统的英语教学表现在写作上,则是让学生去记一些写作套路,背一些范文,因而过多地控制和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及其在写作内容与语言形式上的发挥;过于强调写作基本知识和用外语遣词造句的能力,使得学生在学习了近十年的英语之后仍然无法以外语思维方式创造性地、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中式英语”问题比比皆是。
听说教学
“聋哑英语”一直是社会各界对大学英语教学具有代表性的评价之一。在进入到二十一世纪后,听说的重要性日益受到语言学界与外语教师的重视。但当前的听说教学往往忽视与语言材料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介绍,材料内容脱离一定的社会情境,有些文字并非来自日常生活中真实、自然的语言。对于语言输出在“说”方面的操练仍然停留在过去重视语言结构、忽视语言意义的水平。与写作教学中类似的辞不达意、前后缺少关联等违反真实交际原则的问题在口语教学中表现得更为严重,学生因“怕说”而“不说”,大大挫伤了学习的积极性,“哑巴英语”的问题并未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二、语言、文化与外语教学
关于英语教学是否应该导入文化教育的问题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就已引起我国语言教学界的关注,其重点在于外语教学以及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跨文化交际学作为上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跨学科研究新领域在外语教学中的渗透促使人们达成共识,即学习外语必须结合文化,只注重语言的形式而不注重语言的内涵是学不好外语的。在这样的新形势下,我们有必要对语言、文化与外语教学进行再认识。"
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同时又受到文化的影响。英语教学是语言教学,当然离不开文化教育。海姆斯认为,仅仅学习某种语言是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怎样使用那种语言,即必须掌握使用那种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因此成功的外语教学不仅要培养纯语言能力,即造出一些意义正确、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还必须使学生具备语言的社会运用规则方面的知识并能够运用它们,也就是具有言语的得体性的意识,或称社会文化能力。外语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就是为了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仅能够运用语法上正确的外语,并不能足以与外国人打好交道。听、说、读、写四会能力是跨文化交际的重要基础,但是它远不是问题全部。在与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对象交际时,“如何说”、“不说什么”有时候比“说什么”更加重要。
全面提高外语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是跨世纪的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项紧迫任务。为了适应这一新形势,我们需要认识到外语教学是跨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把语言看作是与文化、社会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并在教学大纲、课程设计、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语言测试以及外语的第二课堂等方面全面反映出来。
三、跨文化教育的内容
跨文化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帮助我们对文化差异变得更加敏感,在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基础上接受异族文化,同时以全新的眼光认识本族文化,以实现多元文化的共存。通过跨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不同的文化持积极理解的态度,从而对语言的内涵有深入的把握。
关于语言教学中所涉及的文化内容,胡文仲和高一虹在《外语教学与文化》一书中提出了五个方面,并勾勒出一个文化教学的框架。笔者认为,跨文化教育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有关世界观、价值观方面的。在世界观方面,仅从人与大自然的关系来看,东西方文化就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西方文化认为,人应该主宰自然,自然是人的征服对象。与此对应,东方文化认为,人与自然是一种协调关系,人类不是改造自然,而是适应自然。价值观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很难把握,但是可以通过语言的或非语言的行为模式表现出来。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人们往往是通过了解隐藏在文化深层里的价值观,来加深对跨文化交际的理解。
言语行为的文化特性方面的。语言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反映出一定的文化痕迹或文化因素,具体分为无等值词、有背景意义的词、有文化感情色彩的词、成语典故、名言警句、客套用语等。言语代码所具有的文化特性可以帮助语言学习者调解因文化差异造成的语言冲突和对立。实践证明,通过谚语、格言等口头传递价值理念的方法是学习了解某一文化的最佳途径之一。
非语言交际方面的。非语言行为与语言行为一样,因文化的不同而被赋予不同的意义。在社会活动中,非语言交际在许多不同场合可以发挥语言所无法发挥的作用,能够帮助确定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非语言交际以往多被看作是体态语的代名词,其实它的范围远远超过了单纯的体态语。从目光接触、面部表情、触觉习惯、嗅觉态度、外表举止到空问概念、时间使用都属于非语言交际的范畴。非语言行为在交际中显示出的独特功能是不ต言而喻的。
鉴于我国英语教学是一种国际通用语言教学而非一般的二语教学或外语教学,人们不仅需要以英语为媒介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流,还要同以英语为非母语的人交流,在交流中不仅要接触母语英语文化,还要接触应用英语文化,这样的英语应用环境决定了我们的跨文化教育必须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而非简单的文化知识的积累,同时也不能仅局限于少数几个以英语为母语的民族文化。
前些年,外语界普遍存在一种片面的看法,即认为汉语是学习外语的干扰。事实上,母语既有干扰又有帮助作用,母语文化对外来文化既是一种抵制力,也可以是一种推动力。汉语语言文化和英语语言文化的巨大反差,使两种语言文化的对比有相得益彰的认知效果。只有深刻理解并掌握本族文化,才可发挥已有知识的作用,找出英语语言文化及其他目标语社团文化与本族文化的差异,从多重角度判断和理解这些文化差异,从而培养文化意识,以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从这个角度而言,跨文化教育对于弘扬本族文化、取他人之长补己之短具有重要意义。"
四、跨文化教育的方法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2007年新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指出,“设计大学英语课程时应充分考虑对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和国际文化知识的传授。为了贯彻这一精神,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重新修订了《大学英语全新版》、《新视野大学英语》、《新编大学英语》等多套系列教材,在语言输入、课文选材、练习设计方面无一例外地体现了课程文化的特点。娟昕编大学英语》在前言部分就明确指出“在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文化的同时,还要培养他们表达、传播本国文化的能力”。《大学英语全新版·综合教程》中所选课文体裁多样,不仅有叙述性和描述性文章,也有论述文和说明文。随着语言水平的提高,课文选题由表层文化过渡到中层文化和深层文化,例如,第三册中的CivilRight~Heroes;Security;在第四册中更是直接涉及TheMulticulturalSociety的主题。
作为大学英语教学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在进行上述教材的教学活动中,英语教师应该成为不同文化的中介者和解释者。在各阶段的教学过程中,力求以新颖多变的形式吸引学生,及时地通过文化上的对比,提高学生对文化的敏感性,培养文化意识,使学习者有意识地把握那些渗透在语言中的文化现象,主动地、自觉地进入目标语的思维和认知模式中,使课堂教学尽可能地接近真实情境,成为真实而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
具体方法如下:
在听说方面,尽量选用现实生活中语言形式正确、语言运用得体的材料,加强语言使用的真实性,注重生活用语。除在大量消化和吸收语言输入之外,开展师生之间真实而有意义的对话或讨论,如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经典电影、新闻时事报道;鼓励学生与nativespeaker面对面交谈,让外籍教师把自己在中国亲身体会到的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告诉学生,帮助学生直接感受到文化差异,了解文化特性,学会在不同的交际场合和语用层次上认知、理解、容忍这种文化差异,有意识地参照得体恰当的文化背景来准确有效地运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
在阅读方面,在给予一定的文化背景知识介绍的前提下,引导学生采用各种阅读策略,对阅读材料进行自下而上的解码,再结合已掌握的语言知识、其他专业知识和逻辑推理能力进行自上而下的推测和纠正,从而达到对阅读材料快速而准确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课文话题,结合真实世界,建立真实语境,充分发挥联想,挖掘语言的深层含义,开展真实交际,使学生自觉地参与到学习活动和语言实践之中,充分利用课前、课中、课后提问,将语言知识内化成自身文化素质,并逐步转化为跨文化交际能力。
在写作教学方面,针对中国学生的作文缺乏中心、连贯性和组织性,以及“绕弯子”文体的特点,教师不应单纯从技巧上训练学生,而应重视汉语所代表的东方文化和英语所代表的西方文化在语言层次、思维方式和叙事结构等层面上的差异以及同一词语的不同文化内涵、同类语篇的不同结构,对语言的各种变体从文化的角度进行分析阐述,保证学生的语言输出既符合语言规范和言语行为准则,又符合文化规范。课外的写作练习应与单元主题及课堂活动ย密切相关,通过扩展活动帮助学生深化思考、学以致用,锻炼书面表达能力。
五、结束语
中国的大学生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中学习英语的。这个环境既指生存的外部文化环境,也指个体的心理环境,即受中国文化制约的行为、认知模式等等。这两种环境的综合作用,决定了中国大学生学习英语必有的特点。从本质上说,教中国人学ณ英语,是让两种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是在业已形成的中国语言文化环境中对英语语言文化进行移人、吸收和消化,进而在学习者身上生成双文化能力的过程。
利用文化导向式教学模式,可以将纯语言教学转化成教授学生掌❣握另一种语言文化体系,并用该体系认知、感受、阐释同一个物质世界,帮助学生通过语言文化的共核部分的相融以及相异部分的对比,以具有敏感性和理解性的世界公民身份实现文化融合、交际通畅。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教育培养文化意识有助于学生掌握与外语有关的社会文化知识的内涵,培养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积极态度和使用技能,为跨文化交际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从而推动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