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童音乐素质的培养和教育
音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今中外很多有识之士都十分注重儿童的音乐教育。现代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说:我们应当重视儿童的音乐教育。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也曾指出:音乐可以深入儿童的心灵,经久不会磨灭。
儿童音乐教育对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提高儿童的自身素质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儿童的音乐素质呢?
一、激发儿童的音乐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儿童对音乐的兴趣,是提高音乐学习质量的重要因素。
1.灵活多样的教學方法
儿童的天性是活泼好动的,因此,可以运用律动性较强的音乐,和儿童一起唱跳,融入他们;运用儿童音乐剧的形式,让学生分别扮演心仪的角色,全方位参与到音乐中。比如,教学儿歌《小兔子乖乖》时,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位兔妈妈和几只可爱的小白兔分别去找食物,一只可怕的大灰狼来了。小兔子和大灰狼斗智斗勇,ฑ直到兔妈妈回来,打跑大灰狼。通过这样的形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音乐情趣,激发对音乐的喜爱
很多好听的儿歌都具有很好的想象力,好像是一篇小小的童话故事。比如,教学儿歌《拔萝卜》时,引导学生想象大萝卜和老爷爷,陆陆续续来了好多帮忙的人物,才最终拔出大萝卜。再比如,教学儿歌《三个和尚》时,通过学生学习演唱,然后模仿表演,讨论、总结出这些儿歌带给他们什么启发,都是良好的培养音乐情趣的方法。
3.提供表演舞台,培养自信表现的能力
天真烂漫的少年儿童都喜欢表演。作为家长和教师要尽可能的提供表演舞台给学生,并充分调动学生的表演欲望,使其在表演过程中体会音乐的魅力,转而激起更大的学习热忱,达到良性循环的学习效果。要知道,只有一位观众的舞台也是极其宝贵的。在表演过程中,家长和教师要起到优质观众的作用,表演完毕,要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并适时指出问题,以待改进。
当然,音乐的表现手法有很多,比如乐器演奏、唱歌、跳舞等等。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所喜欢的音乐形式也千差万别,所以也要有针对性地对待,为他们提供不同的表演形式。
二、加强儿童对音乐节奏感培养和训练
我们要注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学生对声音的高低强弱、长短的感受力。这就是音乐的骨架节奏。节奏是音乐中最强有力的要素。
当然节奏的练习有时候很枯燥,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借助各种道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强烈的学习兴趣。比如用拍手拍腿来表现三拍子,拍拍手,拍拍手,拍拍腿,จ拍拍腿。再比如,听到钟表滴答声,和学生一起数滴答滴答,一二三四,滴答滴答,一二三四。也可以融入学生喜欢的儿歌当中,在学生演唱的儿歌当中划分节奏,和学生一起拍拍手、跺跺脚,感受节奏在音乐当中的骨架作用。
我们生活当中听到的汽车喇叭声、火车轰隆声、虫鸟声、雨滴声,也都是自然的节奏,利用这些大自然赋予的礼物也可以展开对儿童节奏感的培养。
三、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感受能力
音乐能陶冶儿童的性格和情感,而培养儿童对音乐的感受力是他们学习音乐、提高音乐修养的前提和基础。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发展儿童的听觉能力
德国音乐家舒曼说:发展听觉是最重要的事情。我们都知道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幼儿时期的耳朵就是全盘接收器,你给予他(她)什么声音他(她)都可以接收。聪明的家长在孩子襁褓中时就应该精心选择古典音乐,每天不间断播放,而且要持之以恒,这样就会使其深深印在脑海里,才能使孩子真正受到音乐的熏陶。
2.培养儿童的节奏感受能力유
节奏是指音的长短和强弱,被称为音乐的骨架。生活当中处处都有节奏。母鸡下蛋后的兴奋叫声咯哒咯哒咯咯哒;火车出发前的况且况且况且声,都是信手拈来的节奏。这样浓郁的生活气息运用到儿童的节奏感知训练中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3.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在音乐学习过程中,需要家长和教师对音乐作品进行讲解并予以引导,使之展开想象的翅膀,领悟内在情感。比如,欣赏《摇篮曲》时,引导学生想象场景:妈妈,宝宝,摇篮,一台小巧的收音机,播放着柔声的音乐。学✄生可以展开想象,讨论自己的感受。
四、加强儿童音乐欣赏能力的培养
现在我们很多家长都特别重视学生的乐器学习。其实,乐器的学习就是一种音乐实践活动。要想准确的理解音乐、表达音乐、感受音乐,就必须先去听、去熟悉乐器的各种音响环境。音乐欣赏需要各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和教师要经常为儿童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积极向上的音乐作品让他们聆听辨析。通过聆听可以提高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和记忆力。最后通过自己演奏乐器将音乐的情感表达出来,激发儿童的自我表现欲望,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
总之,通过以上方法进行音乐培养教育,逐步提高儿童的音乐素质,可以很好地开发儿童的智力,陶冶孩子的情操♫,树立起健康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使其身心得到和谐发展,促使整体素质的提升。